宋庆龄视作掌上明珠的剧院

文/本刊记者 张 洪

上世纪50年代宋庆龄和儿童艺术剧院演职员在一起。 儿童艺术剧院甘庆元(左一)跟小朋友在一起。

 

上海戏剧舞台上的儿童剧在中国是一个叫得响的品牌,《童心》、《马兰花》、《海的女儿》……推出这些戏剧的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将宋庆龄创办这家剧院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带给了社会。

“我们的剧院来了!”

“宋庆龄在世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特别的自豪感。”在几幢老建筑组成的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里,党总书记甘庆元说。

甘庆元是1979年这个剧院最后一批见过宋庆龄的人之一,那年,他29岁,与儿童剧《童心》剧组一起去北京演出。

甘庆元还记得,当时住的是朝阳饭店,上世纪70年代,这家饭店极有档次,专门有国务院秘书来询问需要什么。宋庆龄还亲自送苹果给大家吃,并专门安排剧组人员去国务院小礼堂看内部电影。 那次,甘庆元平生第一次知道了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手机,像砖头一样,影片中被叫做大哥大。当时放映的印度电影中有舞蹈场面,其中一个特写镜头是女子跳舞时露着肚脐,“当时我们都是男同志,那个年代,到了露脐的特写,大家纷纷半遮着面,不好意思看。”

那年,《童心》一剧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一等奖,开心之余,剧组受到了宋庆龄的亲切接见。

“感到亲切的是,宋庆龄一见面就说‘我们的剧院来了!’因为是宋庆龄办的剧院,大家的待遇很高。”后来,大家围着宋庆龄拍了一张黑白照片,如今,这张照片就挂在剧院的墙上。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被喻为“宋庆龄女士的掌上明珠”。2007年,这个剧院迎来了60岁生日,60多年前,宋庆龄对中国戏剧家黄佐临说:“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通过戏剧去培养下一代,提高他们的素质,给予他们娱乐,点燃他们的想象力,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如今,这番话作为“院训”,张挂在剧院一进门的醒目位置上。

“宋庆龄一直希望我们能排更多更好的戏,为少年儿童服务。”甘庆元说。她亲笔给剧院写了好几封信,对儿童剧的生存状况密切关注。

1950年代,宋庆龄来到上海,把演员们叫到她的住处,跟他们谈笑风生打牙祭。剧院至今珍藏着一张照片,宋庆龄和孩子们坐在草地上,快快乐乐的,像一家人。

从亲子场到国际儿童戏剧节

“文革”时,中国进入特殊时期,有一段,儿童剧院差点被合并到话剧团。

曾经有过这样的传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儿童剧院要与话剧团合并的消息传得纷纷扬扬。一天早上,一辆黑色轿车,悄悄驶过剧院,轿车在门口停了一下,车上的窗帘缓缓拉开,很快又放下,车子旋即开走,旁边的人纷纷说:宋庆龄!宋庆龄!宋庆龄来过了!

“从此之后,我们儿童艺术剧院就再也没有了合并之说。”甘庆元说。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大门渐渐打开,有一段时间,剧院遇到了经济困难,只好对外租房,换取一部分收入,用来排戏。

任德耀是宋庆龄亲自任命的儿艺院长,1988年,老院长亲自捉笔写了一部戏《魔鬼的面壳》,1989年建国40周年时去北京献演,得了大奖,后来被当作儿童剧中里程碑式的一部戏经常提及。

1994年到2000年间,剧院先后排出儿童剧《雁奴莎莎》、《白马飞飞》和《享受艰难》,获得了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

这之后,剧院遇到了生存问题:当时剧院是差额补贴单位,得奖的戏,因为票价低,越演越亏。为此,剧院痛下决心寻找市场。

20世纪90年代,甘庆元去日本访问,看到当地红火的亲子场——大人带着孩子看戏,颇受启发。要探索一条既适合市场,又有“造血功能”的路子,何不试验亲子场?

2000年6月1日,剧院开始尝试亲子场的第一场演出。1300多个座位只卖掉了100张票(50个家庭),不赔不挣,打了平手。在这个基础上,剧院开始实行会员制,从这50个家庭开始,剧院的观众一年年增长,一直发展到现在的6000名。

到日本访问时,还有一件事令甘庆元印象深刻:日本很小的一个剧院就可以搞国际戏剧节,我们却没有一个剧院尝试过。

2004年,儿童艺术剧院尝试搞了第一届上海国际儿童戏剧节,十分成功。随后,每年一次,30多个国家和地区儿童剧团来到上海,10多万孩子及家长观看了演出。

仍有20多岁的人没看过戏

跟国外相比,中国的儿童剧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俄罗斯访问时,甘庆元看到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被父母带去欣赏音乐。

“实际上她并不一定全懂,但从小熏陶,以后的人生肯定会不一样。”而我们这边,“一个小孩子一年平均只看一部戏,甚至20多岁的年轻人仍有人没看过戏。”

甘庆元觉得,小孩子靠的是形象思维,一出戏的影响远远胜过十本书,“所以再困难也要把这个事情做好”。

儿童艺术剧院院长蔡金平还记得自己演完《长发姑娘》时,一个小观众拉着她说:“长发姐姐,我以前一直浪费自来水,看了你的戏以后,我绝对不再浪费自来水了。”

“我觉得,这就是戏剧特别是儿童戏剧的魅力。”蔡金平说。

2007年,中福会秘书长艾柏英为剧院定下了新的方向:要从儿童文化事业和儿童文化产业两方面着手,走出一条发展儿童戏剧的新路。

宋庆龄创办儿童剧院的宗旨是为儿童服务,为了普惠一般家庭,剧院坚持去学校演出,每年200多场次。另外,剧院还制定了到新疆、贵州等贫困地区巡演的方案。2007年夏天,剧组带了两部戏去新疆,两天三夜的火车,下来后马上装台。那边的孩子从来没有看过儿童剧,看后异常兴奋。在去阿克苏演出的路中,因为沙尘暴,火车停运,23个剧组成员临时改坐飞机,使演出得以顺利进行,为此,剧院多搭进去2万多元。

2007年,剧院的亲子场演出最多,成功上演了约100场,外地巡演全国最多,路线最长。剧院还开辟了广场演出,每年20多场。同时,剧院还搞起了艺校。

在儿童艺术剧院工作的30多年中,甘庆元体会到,剧院的人对小孩子都有一种特别执着的感情,这是宋庆龄给予的。“能在舞台上塑造出好的形象,让小孩子快乐,就是我们人生最大的目的。” 宋庆龄视作掌上明珠的剧院


 

 

地址 :北京西城百万庄大街24号 邮编 100037
电话 010—68996346 68326086
传真:010—68328338
网址: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