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
文/依 凡 杨继兴 摄影/杨继兴
从北京出发,乘车走(北)京大(同)高速至大同,转大运高速南下,一个小时后穿越雁门关隧道,就可到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代县。
早在新石器时期,代县就有人类繁衍生息。雄伟的雁门关就坐落在代县城北20多公里处的勾注山上。历史上,这里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中原地区通往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通商口岸,是古代中国的又一条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由于数千年中原汉民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草原文化的长期碰撞、交融、沉淀,代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形成了丰厚独特的名城文化、名关文化、名将文化,我们将其称之为雁门文化。
“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则失中原”,雁门关素有“中华第一关”的美誉。在“战国九塞”中,雁门关被誉为九塞之首。九塞中,延续秦汉以后的边塞,只有雁门关和居庸关两座。如今的雁门山上还留有2000多年前赵长城的遗迹。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后,大将蒙恬率兵30万浩浩荡荡出雁门关“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此后历代大将薛仁贵、郭子仪、李克用、杨家将都曾驻守雁门,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抗击异族入侵,保卫边关家园的壮丽史诗。雁门关上的两关、四口、十八隘以及在县境内星罗棋布的三十九堡、十二联城等遗存勘称古代世界军防体系的瑰宝。而雁门山上蜿蜒起伏、雄伟壮观的明长城,则是中国古长城中保存完整而又从未维修的原汁原味的长城。它与雁门关一起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代州古城既是中国历代王朝戍边守关的边关重镇,也是古代中国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商埠。代州古城共有东西南北4座城门,设瓮城4座、逻城4座。城门和瓮城门上建有8座城楼,城廓四角建有4座城角楼。城内建有衙署3座,坊表牌楼32座,庵观寺庙48座,各种商铺不计其数。雄居县城中心的边靖楼是与应县木塔齐名的建筑,被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万里长城第一楼”,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县边靖楼俗称鼓楼,是古代州守城望敌、击鼓联络、指挥作战、靖边安民的重要军事设施,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楼为砖木结构,由高大的砖砌券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歇山顶楼身两部分组成,高达40米,且梁架规整,斗拱精巧,建造雄伟,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代县还有两座“国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值得一提。一为元代古塔阿育王塔,一为元末明初重建的文庙。阿育王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原为木结构,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为砖塔。塔为覆钵形圆锥体造型,基底周长60米,高40米。气势挺拔巍峨,造型秀美别致,砖雕技艺高超,为中国藏式塔中之佳作。而代县文庙则是除北京文庙和山东曲阜孔庙之外,中国现存最宏大的文庙。它创建于唐代,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均为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宏伟壮观。此外,代县的州衙、钟楼、武庙、城隍庙、西城墙、西门瓮城等也都是保存较完整的文物古迹。
代州古城的商贸活动伴随着明清时晋商的崛起而达到极盛。据县志记载,清朝中叶,代州境内有商号700余家,经商之人多达3000多人。代州人把商号开到了全国各个大中城市,所以素有“商阜经济多门路,财源如水流代州,东口至西口,喇嘛庙至包头,西宁库仑京津沪,走遍天下不发愁”的说法。
代县还是家喻户晓的杨家将镇守边关时曾长期驻守且后裔一直定居的地方。杨家将从北宋(960年-1127年)建立时就镇守代州保卫北部边疆,代代都出了不少保家卫国的军事名将,在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杨家将宗庙——杨忠武祠就座落在城东20公里处的鹿蹄涧村,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这座祠堂座北朝南,祠门前砌有23级台阶。阶石下一双石狮雄踞左右,一对旗杆耸入云天。还有两棵粗大的古槐,树冠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殿内靠墙筑供台,台上正中供奉杨业、佘太君塑像,八子彩塑分列两边。东西南三面塑的是杨家历代名将,个个栩栩如生,气宇轩昂。院内东西厢房内墙壁上绘着杨家将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故事壁画,地上塑着杨门女将的全身塑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杨家将英姿飒爽的风采。
代县还有风光秀丽、建筑奇特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赵杲观,东晋高僧慧远大师出家修行的第一道场白人岩禅寺,晚唐晋王李克用的陵墓,五台山寺庙建筑群中的外围寺院代县白云寺和佛光寺……这些大大小小的文物古迹和古文化遗址共有200多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7处。
面对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代县县委、县政府确立了“旧城旧保、新城新建”的开发思路,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以雁门关为龙头,集中开发名城景区、雁门关景区、杨家将遗址景区、赵杲观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白人岩净土文化景区等五大景区,先后完成了《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雁门关景区保护开发规划》,5年引进外资、社会融资、项目争资累计达1.6亿元。旅游业正逐步成为代县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
代县阿育王塔
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文庙大成殿
代县边靖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