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兵马俑走出国门

文/冯建华

栏目责编 李国文

10月中旬,56岁的吴永琪再次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这次被关注,实际上与他日前策划让兵马俑走进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有很大关系。

吴永琪,陕西省兵马俑博物馆馆长,与兵马俑打了30年交道,被外界称为“兵马俑守护人”。用他的话来说,“这辈子已经离不开兵马俑了”。

最好的沟通桥梁

据吴永琪介绍,此次共有十几件兵马俑真品参与大英博物馆展览,历时半年,截止到2008年4月。“展览开幕式那天的门票售出12万张,比我们预计的多10倍。”吴永琪这样介绍兵马俑在英国受欢迎的程度。 对于外界担心兵马俑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损害,吴永琪颇有信心地说,“这完全不成问题”。他说,现在中国已经研发了一套目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物保护包装技术,可以防止文物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破坏性震动。

另外一些人担心,如果让兵马俑走出去巡展,很多潜在的游客就不会再来兵马俑博物馆了,这会直接影响博物馆的经济收入。可吴永琪认为,“观看兵马俑需要的是真实的空间感觉,只有那样才能体现出它的气势和艺术魅力,因此,海外巡展更多的也许是进一步增强外国观众来中国现场观看兵马俑的兴趣。”

事实也证明了吴永琪的判断。最近5年来,兵马俑博物馆的观众数量在逐年递增,每年增量都在10万以上。

当然,吴永琪推动兵马俑开展海内外巡展,也有一种更深层次的考虑。“文化是国家之间最好的沟通桥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兵马俑走出国门,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这样可以更好地宣传中国,进而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一个好的国际环境。”吴永琪直言。

英国首相布朗在兵马俑展览开幕式上讲的一段话,让吴永琪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做法。他把这段话存在了自己的手机文件里:围绕2000多年前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的展览将成为中国和英国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又一个见证,而今天对英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日子。这样的文化交流就像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火炬一样,在英中人民之间传递。 要做的事其实很简单

兵马俑博物馆建立了3个具有国际合作背景的实验室,拥有十几名专业人员,分布在文物保护的各个重点领域。例如,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合作的彩绘保护实验室,还有和西安杨森制药、美国强生公司合作的防止微生物损害的微生物实验室,都集中了目前国际上尖端的技术。

彩绘保护是兵马俑目前面临的世界难题。1988年,吴永琪主持的“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课题组成立,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部门联合开始了科研攻关。经过中德科技人员10余年艰难攻关,2001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成果鉴定显示,该课题组研究提出的应用于秦俑及其他彩俑的保护方案,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双方的合作还在继续进行。

对于兵马俑的保护现状,吴永琪感到“相对比较满意”,其中主要表现在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并且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是用于文物保护的工艺材料还处于改进研究阶段,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运用起来也比较复杂。

作为兵马俑博物馆的负责人,吴永琪认为自己要做的事很简单,就是要保证“文物安全,游客满意”。 始终保持足够的警惕

吴永琪目前最大的希望是有一天兵马俑博物馆能与国际接轨,完全对公众免费开放。但是没有足够的费用保证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作为一位知名文物保护专家,吴永琪去过很多世界一流博物馆。和它们比较,他认为,兵马俑博物馆在某些硬件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标准,但总体上还有些差距,最值得中国学习的是它们的财税体制。为了鼓励社会资本捐助公益性博物馆,一些国家早已出台了很多相关的财税优惠政策,使得其主要资金来源可以依靠社会捐赠。而在中国,由于缺乏相关的政策激励,博物馆大部分只能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微乎其微,这给中国博物馆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较大的制约。 令吴永琪感到欣慰的是,陕西省政府、陕西省文物局2007年出台了一个政策,就是把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让大中小学生免费参观博物馆。“我现在要做的是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来博物馆免费参观,接受中国历史文化教育。”吴永琪说。

不过,对于很多文物景点越来越受到商业侵蚀的这种趋势,吴永琪始终保持足够的警惕。他说:“只要我在位一天,我就要保护好博物馆。”

 

 

地址 :北京西城百万庄大街24号 邮编 100037
电话 010—68996346 68326086
传真:010—68328338
网址: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