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巨资可能拍来赝品
文/本刊记者 孙 超
“那幅号称是郑板桥的画,我现在还扔在家里。”李羽在北京书画拍卖行里也算小有名气的买家,大大小小的拍卖行举行拍卖会时都不会忘了给他寄一份拍品目录。在拍卖会上拍几件自己看好的东西,再转手在其他拍卖会上卖掉,有的暂时卖不掉的就放在自己的咖啡屋里展览。卖画使他的日子过得很舒适。虽说这份“工作”让他和拍卖行的关系密不可分,但提起自己在拍卖会上买的赝品,仍然怒不可遏。
遭遇赝品
从小酷爱美术的李羽,现在北京经营一个咖啡屋,咖啡屋里挂满了他买回来的画。他说,来喝咖啡的客人很多都是为这些画来的,有的老客人经常来这里买上一两幅。
咖啡屋里卖画的创意,缘于一次他陪朋友去拍卖会,会上他看上了一幅笔法不错的水墨画,价格也便宜,一时心动便落槌买下,没几天就有人找上门以两倍的价格买走。尝到了甜头的李羽之后成了拍卖会的常客。
一开始,李羽参加的多半是小型拍卖会,只买些笔法不错、价格低廉的无名画作,最贵的不超过1000元,转手赚个一两倍不成问题。时间长了,胆子大了,他也开始学着买些古画。在一次某著名拍卖行举行的大型拍卖会上,他看上了一幅郑板桥的作品,估价却并不高。由于李羽非常喜爱郑板桥画的竹子,他觉得机会到了,狠了一狠心以接近自己全部积蓄的价格把这幅画拍了下来,可之后经专家鉴定却是赝品。“近几年郑板桥的画都在50万以上,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拿出了一幅,估价好像是500多万元。”李羽不肯透露自己当年究竟用多少钱购买了此画,“说出来行里人会说我贪心,可那时候国内拍卖市场启动不久,捡漏的人很多,还有人用冰箱换过齐白石的画呢。我确实有贪便宜的心,可出乎意料的是,有专家鉴定证书,而且是国内著名的拍卖行竟然会卖假画。”
李羽拿着那幅郑板桥的赝品曾经找过不少朋友,可朋友都劝他算了,因为“就算告也告不赢”,拍卖行早就在画册上说了:“竞买人应亲自审看或鉴定竞买的拍卖标的原物,详尽了解有关情况,自行判断该标的是否符合图录及其宣传品的描述,根据自己对拟竞买的拍卖标的的认识决定是否购买,并对其竞买行为自行承担责任。”
鉴定机构、专家遭质疑
自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短短十余年时间里,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蓬勃发展。有数据显示,近5年来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骤增11倍。近两年,作假、售假、拍假事件在艺术品市场频有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艺术品鉴定和评估长时间处于无序状态,各种“商业性”评估证书、鉴定证书受到太多质疑,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公信力。
北京一家拍卖公司的负责人赵辛认为,赝品的繁盛有它一定的生存土壤,首先是书画资源有限,特别是已故名家的优秀作品稀缺,拍卖行不得不放宽尺度,退而求其次。但还有人认为,赝品大行其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律规定的“粗线条”,法律甚至规定一些免责条款,实际上纵容了作假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第61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一些拍卖公司自己造假拿来拍,此条原本是为了保护拍卖公司合法经营的规定,有时却沦为赝品大行其道的保护伞。
据悉,由于赝品泛滥,目前几乎没有一家拍卖公司敢承诺退货,代之以更加强调免除自身责任的条款:拍卖公司“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品质”和“竞买人及其代理人应亲自审看拍卖品原物,对自己竞投某拍卖品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等。
赵先生说,在该规则下,无论艺术品真伪,也无论买家是否知道真假,成交后便可概不认账,这样的保证条款为拍卖行逃脱责任留下了漏洞,导致一些拍卖行进行伪品拍卖,有的拍卖行甚至可自己组织人制作假画,拿来拍卖。
一些评估鉴定机构为了收钱也极不负责任,一些从事评估鉴定工作的专家,暗中存在“中饱私囊”私开证书的现象,从而造成艺术品价值估计不准确、艺术品虚假升值的现象。有些画廊为了抬升作品价值,甚至伪造一些虚假的鉴定书,来蒙蔽藏家。
一位业内人士说,专家并非万能。有些专家懂鉴定但不懂市场,可是他不仅给藏品辨真伪,还给估价,估出的价格与市场严重不符。有的专家从事理论研究,书里来书里去,文章写了一大摞,但鉴定经验、鉴定眼力不过硬。更有专家只要客户给钱就开文物鉴定证书,不仅误导了收藏者,也造成业内争执不断。
市场呼唤权威鉴定机构
从事多年艺术品收藏的朱峰,是收藏界著名的专家。他说,在西方,评估鉴定是艺术品市场中最重要的环节。画家作品的评估鉴定都有公认的机构,这些机构制有画家作品的编年目录,从第一件作品到去世前最后一件作品全部有登记,而且对于这些作品曾经的收藏、展览、拍卖经历也记录得十分清楚。如果需要评估鉴定就去找这样的机构,他们是不收费的,因为要保持中立性。
朱峰认为,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信用危机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法定的评估鉴定机构。权威的评估鉴定机构的缺失,不仅仅针对买家买到赝品后无法追究拍卖公司、追究委托人,还涉及其它问题,比如房屋评估机构可以使用房产进行抵押,但如此之大的艺术品市场银行却无法采取抵押方式,资金无法滚动,制约着市场的扩大;另外还有保险问题,只有建立了权威的评估鉴定机构,这些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链接。完善实例法的同时,秩序法的建设同样重要,评估鉴定秩序的缺失,使打官司时法院无法采信评估鉴定结果,解决这一瓶颈比追究经营者更有效。
近年来一些部门正在开展评估鉴定,抑制造假行为的相关工作。据了解,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经过半年的筹备,目前进入正式运营。该委员会由国家文化、公安、工商、科技、海关、司法行政监督机关,国家科研机构、文化艺术机构、高等院校等团体及艺术品领域专家和艺术品市场专业人士、收藏人士共同组成,设立了书法绘画雕塑评估委员会、玉器珠宝评估委员会等8个工作委员会,有望改变艺术品市场没有权威、系统的评估服务机构的局面。有关专家认为,这是收藏界的一个破冰之举。
前不久,在西宁召开的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文化艺术品拍卖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上,与会者就《文物艺术品拍卖技术规程》(草稿)进行了广泛研讨。据悉,此规程有望今年年底定稿。“出台这样的技术规程,打破了各企业在拍卖图录上制定的自家《拍卖规则》,利于文物艺术品拍卖领域的净化。”有专家这样总结。
北京市工商局出台了《北京市艺术品委托拍卖合同》示范文本,开始在网上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其中规定,委托人隐瞒拍卖标的瑕疵的,应赔偿由此给拍卖人造成的损失。据透露,《艺术品管理条例》的制定已初步完成,一系列规章制度也在建设之中。相信在多方努力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离诚信不会太远。
采摘一年一度的武夷岩茶五大名茶之一白鸡冠。
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骤增,同时作假、售假、拍假事件在艺术品市场频有发生。
文 化
? 本文责编 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