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的福音
文/本刊记者 张 洪 实习记者 史 玮
今年,因为为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输送了大批运动员,上海“阳光之家”渐渐声名远播起来。2007年,这个助残机构在上海已达到240家,每个街道都设有一个。
像这样的智障人士之家,在中国还有很多。
《就业法》带来的实惠
每天早上6点多,21岁的李超独自出门,换两次公共汽车,7点15分准时到达目的地。和一般上班族不同,他去的是位于丰台区的利智康复中心——一个特别为成年智障人士设立的助残机构。在那里,还有许多像李超这样的成年智障者。
这家康复中心的办公室设在大门一侧的两间平房里。这是为了与“孩子们”互不干扰,符合特殊教育的“环境生态教学”理论。所谓的“孩子们”,则是六七十名年龄15周岁以上的智障生,也是康复中心的学员。中心根据学生障碍程度的深浅,分为3个班级,在这里生活过一段时间,多数孩子都能从事简单的手工劳动。
“踩了别人一脚怎么办?”望着台下的学生,老师问。“对-不-起!”,虽然有些参差不齐,但这些特殊学生的回答却十分一致。别人踩一脚怎么办?”老师又问,接着是群声回答:“没-关-系!”
这是一堂普通的教学课。吃完中饭,班上20多个学生要一起去参观天安门广场的鲜花造型。该中心的一隅,被辟为一家公司的插花工作室。老师希望,天安门的鲜花造型,能启迪他们做出更好的创意。
插花工作室的钥匙由李超掌控。“他权利很大的,我们来都要通过他才能开开门。”主管老师杨超说。
工作室里摆满了他们亲手制作的“插花”,造型独特,堪称艺术品。虽然每天只插一盆花,但李超的月收入却能拿到730元。这些插花,曾经被拍卖到300元一盆。最近,公司还把它们拿到广交会上去争取客户。
在整个社会就业状况普遍不被看好的大环境下,今年以来,利智康复中心的智障生就业率却明显升高,这要归功于今年5月在中国实施的《残疾人就业法》。该法第一次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开始实施后,许多公司主动来中心要人,就业职位广布客房服务、餐厅服务、文字录入、陶土加工以及面点、烹饪、农业、种植和清洁等领域。
中国目前大约有8296多万残疾人,其中,2266万已实现就业,尚有858万有劳动能力、达到就业年龄的残疾人闲置,而且每年还将新增残疾人劳动力30万人左右。这在中国,不能不说是一个沉重的社会负担。
建国初期,为适应改造游民、烟民、妓女等特殊人群的需要,当时建立了一些教养院、残老院和其它福利机构,真正建社会福利机构1959年以后的事情。
目前,中国3万多个福利企业中,有55.9万残疾人集中就业。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分析说,中央提出要加强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这是对中国社会福利做出的最权威的定位。
“我们中心每年都会安排几个学生就业。除了上课、文体活动、康复运动之外,在这里,一些智障学生每天还要做些简单的劳动。”利智中心负责社会工作的周先念介绍说。
说起给这些智障儿找工作,他们很有感慨。中心已经成功安排了50多人就业。最值得夸耀的是他们曾经把一个学生送进了华堂超市,还有一位学生被安排在物价局打字。而这些职位,很多正常人也希望得到。
采访期间,周先念还接到了一个来自西单明珠商场的电话,向中心征求两名洗菜工,对方负责提供吃住和保险。
无障碍出行
48岁的赵印宽是一位盲人按摩师,在北京新街口一家按摩医院工作。过去,出门对他来说是一件很费神的事情。虽然对周围比较熟悉,却难免磕磕碰碰。长久不运动,使他的膝盖过早老化。
近几年,小区里铺设了盲道,出家门后,顺着盲道砖的提示,他很轻松就能找到公交车站附近的十字路口。十字路口安装了过街音响提示,过马路也不费力气。在公交站台,因为有公车语音报站和一些热心人的帮助,赵印宽很快地就找到了要搭乘的公车。
撇开他双目失明的事实,仅从他这一路所耗时间来计算,赵印宽所用的时间和健康人几乎无异。
2008年残奥会期间,4000名残疾人运动员将要来京,其中使用轮椅者达2000多人。比赛之余,这些人员都将成为普通游客,而且在比赛时来北京的国内外残疾人也将大量增加,届时,城市交通、公共设施和服务方面的无障碍环境面临巨大压力。
今年以来,为了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环境,中国不断加强道路无障碍建设。随着08年奥运会的临近,北京道路建设考虑尤其周全。笔者所生活的中关村一带,每一条人行道都铺设了盲道,残疾人可畅行无阻。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北京的盲道全长已经超过了1170公里,全市还进行了6700多项无障碍改造工作,两万多处路口改成了斜坡,基本完成了无障碍厕所、无障碍盲道、无障碍标志牌改建;专为残疾人配备了275辆无障碍公交车,对46个地铁车站进行了无障碍设计和改造。北京火车站、西站的无障碍厕所、无障碍电梯以及低位售票窗口纷纷设立起来。
8月18日,北京市启动了“无障碍推动日”活动。今后,每个季度首月的16日被定为北京“无障碍推动日”。今年,北京市主要道路、交通枢纽和大型公共建筑、高层住宅全部实现无障碍。北京市18个区县建立了无障碍监督队伍。全市无障碍监督员达到5000多人。
“过去一出门就发愁,现在没事也想出去走走。”赵印宽说。
在奥运场馆周边道路及相关地区,200套盲人过街语音提示系统已安装完毕。2008年奥运会期间,残疾人坐轮椅也能下地铁、上长城、游故宫。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执行理事会理事长汤小泉还记得,1990年中国承办亚运会的时候,许多外国坐轮椅的肢残运动员想去长城,当时请一个团的军人帮忙,才把他们抬到长城上。“这次我们不能再请一个师的军人帮忙了。”汤小泉说。
随着盲人过街鸣音系统、导盲犬的配备,北京的交通、街道、主要旅游景点、信息交流等方面,将是一个无障碍的环境。
同样进行“无障碍城市”改造的还有上海。6月1日起,《上海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作为今年第1号政府令正式施行,目标是把上海建设成为无障碍设施的示范城市。
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残疾人保障法》。这部法律对残疾人的人权、康复、教育、就业、文化、福利、扶贫等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法律上禁止对残疾人的歧视,并将‘残废’明确改为‘残疾’,这是历史性的进步。”汤小泉说。
2007中国残疾人保护大事记
3月6日,国务院公布《残疾人就业条例》,5月1日起施行。
8月24日—27日,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在西安举行。据统计,中国每年参加职业培训的残疾人数超过百万。
10月2日—11日,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运会在上海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特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