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妻子是个中国人
文/(埃及)侯赛因? 伊斯美尔
我在开罗的时候,有一天遇见一个儿时的朋友,他现在是埃及一家大型世界级清洁公司的销售经理。见到这位老朋友,让我回想起我们在学校里的日子,和那个时候的一些事儿。
聊天时,他突然话锋一转向我谈起他同事的妻子,他的同事是公司里的一个德国人,这位德国同事的妻子是中国人,按照他的描述,那个妻子是个非常好的女子。实际上,他并没有向我提起那个妻子的美丽、穿着,以及过人的机敏,相反,他向我津津乐道的却是妻子对丈夫的关爱。有意无意间,他向我讲了许多有关德国同事妻子的事,大意就是说这位东方贤妻总是把丈夫装在心里。
任何有关中国或者中国人的话题我都会留心去听,所以和朋友的谈话是我通过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一个好机会。
朋友详细谈到这位妻子怎样关心德国丈夫:妻子为他安排各种应酬,两人及与朋友的外出旅行,给他买衣服,做各种中国美食。我打断他的话,问他的妻子以及三个孩子的情况,他简短地回答我“很好”。因为我知道他家的家务事比较繁重,他每天上班不在家,妻子照顾三个孩子,料理他们的学习、饮食等事情,还要顾及双方的父母和亲戚,可谓杂事缠身。可以想象这样的生活一定是有喜有忧,我明白在某种程度上,在我朋友的眼里,这位德国人的中国妻子是一个模范。
从开罗回北京的途中,我在香港停留,有机会再一次拜访这座城市,上一次来香港还是在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的时候。香港是一个经贸活跃的大都市,在这里我见到了我的朋友--语言学教授哈桑?赞德,他是伊朗人,曾在美国工作生活15年,因为对东方文明很着迷,6年前来到北京,之后又到了香港。
赞德教授已经50多岁,是一位东西方文化的专家,他也向我讲起了他的中国妻子,他的妻子比他小差不多20岁。赞德教授并不觉得两个人的年龄差距大是个问题,他太太也是如此。赞德教授之前曾有过一次婚姻经历,但他说现在才第一次真正尝到结婚的感觉。他称自己可以毫不违心地说,他的生活很幸福。我确实可以看到幸福就洋溢在他的脸上,并且一直延伸到后脑勺。
赞德教授说,中国妇女认为丈夫就像自己的一片天,女人可以从中获得新生,产生一种推动丈夫在事业和生活上取得成功的力量。比如丈夫在工作上取得成绩,或者赚得更多的收入,可以使妻子在亲朋好友中间赢得更多的赞赏和荣誉。
谈到妻子对他和两岁的女儿的照顾时,赞德教授肯定地说,如果造物主选择把他带走,他会放心地闭上眼睛睡在造物主的身边,把女儿交给妻子。赞德教授继续给我讲述这种不同文化间的婚姻,或者叫国际婚姻。他说婚姻的每一方都应该加入到另一方,每一方都应该积极尝试学习对方的文化,以至于最后产生一种混合文化,使得婚姻双方以及家庭有更多的活力,而不是停留在一方的文化中。当然,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很难填平,现实是:不同文化间存在的更多是分歧,而不是聚合的因素。但是赞德教授却肯定说,中国女人在这一点上有所不同,中国女人具有更强的适应力,有更多的宽容,更能够表现出她们的美德。他边说着边指着路边的一对青年男女说,你看那个女孩儿在干什么,她正在用手帕非常细心温柔地给那个男孩擦汗呢。
离开香港回到北京,我的脑子里回想起几年前读过的一个关于亚洲女性,特别是中国女性特点的文章。我暗自想:现在中国的姑娘们仍旧像20多年前那样吗?她们仍旧是那么顺从,一心照顾丈夫,当丈夫有错误的时候为他遮掩,当她摔倒的时候会抓住丈夫的手,对待丈夫就像对待神明一样,一旦丈夫决定的事绝不争辩,丈夫的命令绝对服从,就像他们说的那样吗?
一个星期以后,我的朋友一家从埃及来北京,我去机场接他们。他们中间有一个人我不认识,本以为那个人可能是他的亲戚或者朋友,和他们一起来中国玩儿的。但是他自己认识路,只是和我的朋友同乘一架飞机而已。我和他寒暄了几句,然后问他:“你是来旅游,还是来学习经商?”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都不是,我是来结婚的。”“恭喜恭喜!”我对他说。“新娘在哪儿?”我问他。“在……”,他说是一个临海的城市。我心想,半个中国都是临海的。
“那么她是中国人了?”
“是的,中国人。”
“你以前来过中国吗?”
“没有,这是第一次。”
“你如何和她联系?我想你不知道她具体在什么地方。”
“我有她的电话号码。”说着,这位来自开罗到中国来结婚的先生掏出了他的护照,那个电话号码记在了护照的最后一页上。
“那么你学过中文了?”
“只学过一点儿而已。”
在电话联系之后,我知道新娘是山东人。他不远万里为了爱情来到中国,但是他没有买到当天去山东的机票或火车票,不过这正好给了我们一个聊天的好机会。
这位先生和孙小姐(新娘)的婚姻经历和别人的国际婚姻都不一样。他没有学过汉语,而孙小姐也没有学过阿拉伯语。在此之前,这位先生没有接过婚,也没有见过孙小姐,而孙小姐曾经有过一次婚姻经历,已经离婚,还带着一个15岁的女孩儿。因为做生意两人走到了一起。孙小姐像许多中国人一样到埃及来寻找商机,在开罗认识了他,开始两个人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后来慢慢就产生了感情。这位先生说,孙小姐仿佛使他的灵魂得到了新生,让他产生了一种强大的爱情的力量,按照他的说法,他觉得孙小姐温柔贤惠,活泼聪明,宽容,因此他毫不犹豫地远渡重洋来娶她。
带着这个月里听到的所有关于中国女人的故事,我找到了朋友伊扎特?夏哈鲁勒,他是半岛台驻北京的记者,曾在中国学过中医,在中国工作生活了许多年。谈起中国人,无论是文化、社会,还是生活方面,他都有很多体会。
我问他:“你为什么没有娶一个中国妻子呢?”
在我眼中,夏哈鲁勒先生最适合娶一个中国妻子了,因为他是在最年轻的时候来到中国的,在中国生活、学习、工作了很长时间,而且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也有一定的造诣。况且,和他一起来到中国的同学中,有些人已经和中国人结了婚,而且还有了孩子;有些人和中国人一起做生意,发了财。但是夏哈鲁勒先生却选择了一位阿拉伯女子,也许他和他的妻子之间没有我们刚才提到的那种国际婚姻间的那种关系,但是他和他的妻子共同建立了一个幸福的家,这个家支撑着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也许夏哈鲁勒先生曾经想娶一位中国女子,也许他曾经有过美好的姻缘,也有可能是他害怕失败,失败的婚姻会影响事业。
夏哈鲁勒先生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大部分想嫁到国外去的中国女孩儿都觉得外国的生活水平比中国好,想追求一种更好的生活。那时候,中国人很向往外国人的生活水平,许多中国女孩儿都想嫁到西欧、美国,或者是澳大利亚,但要除去非洲、南美洲和亚洲的一些地方。夏哈鲁勒先生接着说:“那个时候如果我娶一位中国妻子,我不能保证给她一种更好的生活,也没有能力去弥补文化上的分歧。在那时,无论从哪方面讲,这种文化差异都是一个困难。当时我看到的国际婚姻的例子很多都以失败告终,所以我做了保守的选择。”
他接着说,但是现在情况已经不一样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中国的女孩子看待自己、看待中国、以及看待外国的眼光都发生了变化。但是美国和欧洲对于一些女孩子来说仍然是很向往的。《中国日报》上刊登过这样一则广告,一个很漂亮中国女孩儿征婚,要求对方是美国人或者英国人,还留下了她的电话号码。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出国不再是中国女人的目的,那些故事也许已经成了历史传奇。
他还说,中国女人选择和外国人结婚,或者选择和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的人结婚,她会去证明她的这种选择是正确的,这表现为帮助她的丈夫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赚得更多的钱。她们这样做是给那些认为她们背离所谓的不成文的传统的人看的。夏哈鲁勒先生不否认中国女人所具有的优点,但是他还认为这些优点不仅是属于她们的,也是属于这个社会的。
阿拉伯商人法里德?法胡勒,中国的第一家阿拉伯连锁餐厅的经理,也向我讲起他在中国的婚姻经历。
他说:“爱情是婚姻惟一的推动力,而每一个双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所面临的爱都是不同的。”他说,他的妻子过去和现在都在支持着他的事业。中国女人很坚强,这表现在他的家庭生活中。虽然可能会在生活习惯、传统和文化上有所差异,这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当我面对她时,发现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如果婚姻双方不能相互宽容,那么家庭生活也许就变得不稳定了。
我也曾经就这个问题问及我的同事,西班牙人奥利奥尔?福尔图尼?卡雷拉斯。
第一次认识卡雷拉斯是在办公室里,第二次见面是在一个居民区,他还带着一个面色洁白红润身材苗条的女人,他向我介绍说:这是我的朋友,来自西班牙,我们在北京一起生活已经三个月了。过了一段时间,大约半年吧,我又一次见到他,发现他身边有一个中国女人,他又给我介绍说,这是我的妻子……
我问他,这是怎么回事?他明白我的意思。
他说,那个西班牙女人有一个孩子,他曾经和那个女人是邻居,他爱她,于是两个人就住在了一起,宛如一对情侣,但是没有正式结婚,这在西班牙是允许的。但是他后来发现现在的这个中国妻子才是他所希望的那种人,他觉得她十分温柔,而且诚实可信。他说起中国妻子回家后怎样照顾他,虽然妻子只比他早回家一会儿,但是承担起家里的所有家务事,对他也十分体贴,很少问询和责备,他说在欧洲找不出这样的妻子来。他喜欢和他的妻子一起生活在中国。在中国结婚使得他的生活变得容易了许多,他确信自己在中国的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变得更稳定了。
我所听到的最离奇的和中国女人结婚的事情来自一个阿拉伯人,他到北京为他国家的使馆工作,这期间他娶了一个中国女人,后来这位妻子陪他回国和他的一个亲戚结婚,他在来中国之前就已经和这个当地女人订了婚,完婚之后他又回到北京,带着两个妻子--一个阿拉伯人,一个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尽管中国法律不允许一夫多妻。
每当我遇见外国人身边走着一个中国女人时,看到那个外国人走近我,对我说“我的妻子是个中国人,你的夫人呢?”我都会提心吊胆地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