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魔法在中国

文/齐美清

“哈利活着!”

在大风刮倒北京东直门十几棵树的那个雨夜,北京女孩儿张竞买了《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票,不管大风大雨,一路开着车朝电影院进发,结果,她享受到了“空旷的马路和电影院寂寥的人群”,过了一个很“哈利·波特”的夜晚。

像张竞这样的“哈迷”在中国大有人在。

7月21日,英国作家J·K·罗琳的小说《哈利·波特》终结篇(以下简称《哈7》)在全球同步首发,与此同时,众人瞩目的电影《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也在世界各地火爆上演。这一天,成了很多中国孩子的节日。

首发,排队领号,影城,Party……这些通常出现在全球瞩目影片首映礼上的词汇,被用在了“哈7”图书的宣传上。作为已被翻译成70种语言、全球总销量达3.25亿册的系列小说,它的终结版为中国哈利?波特迷高度关注顺理成章。

21日早上,还没到正式营业时间,很多书店门前就排起了长队,盼书心切的“哈迷”们难掩兴奋与急切。购买“哈7”英文版的读者以高中生、大学生以及一些英语爱好者为主,他们都是哈利·波特的铁杆“粉丝”,急切想知道哈利的最终命运,等不及中文版面市,只好买来英文版先睹为快。

哈利·波特是否会死去?邓布利多教授是否会复活?伏地魔能否被战胜?谁是死圣?带着这些谜团,正谊中学的杨一亮很早就来到书店,想提前揭开谜底。与众不同的是,他临时补习了好长一段时间的英语,拿到书后便迫不及待地翻到小说最后一页,尽管那些英文他只能连猜带蒙,但他还是兴奋得差点叫出声来。因为小说最后的话是“19年中,那道伤疤再也没让哈利疼过,一切都好”。

“哈利活着!”杨一亮的心里像一块石头落了地。

虽然“大团圆”的完美结局难免俗套,但这样的结局使他一整天沉浸在想与人倾诉的状态中,以至于上课时还在喋喋不休地宣布这一好消息,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

7月24日那天,上海书城企划部的江利为“哈7”分外发愁。在过去的72小时中,书城的《哈利·波特》销售业绩已经达到2000多册,原本3000册的库存已经告急,这是江利最担心的问题。目前,她正在等待着下一个批次的原版书到来。

  其实,当年(2001年),“哈1”(《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被引入中国时并没有这么火暴, “当时的市场销售状况并不好,预热了半年时间也没有出现任何转机。”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市场部李娅告诉记者,直到后来的同名电影在国内放映,情况才出现了好转。

如今,哈利·波特已不只是一个小说人物,而成为了一个庞大产业的代名词。《哈利·波特》的“一举一动”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哈迷”们对《哈利·波特》的狂热喜爱,从图书出版到影视产品,再到玩具、服装等特许经营商品,无所不包。听说,英格兰正在策划“哈利·波特旅游业”,很多中国成双成对的中国“哈迷”跃跃欲试。

对中国很多相关产业而言,《哈利·波特》不只是一个神话,更是一本绝佳的教科书。跟全球累计3.25亿册的销量相比,“哈利·波特系列”中文版(尤其是内地中文版)的销售数字多少有些暧昧不清。不过,从前三部的总共35万册,到“哈7”中文版印数定为超过100万册,可以看出,这套书7年来“文火慢炖”、“后发制人”的势头。 在中国,“哈7”专柜多半与外文类书籍并排放置,“哈7”的热销也明显带动了很多外文书籍,如《世界是平的》、《穿普拉达的女王》、《越狱》等外文图书的销售量都有升温迹象,另一些一直备受冷落的外文诗集、散文集的销售状况也有了明显的起色。

我们的想象力折断了翅膀?

在地铁上,一谈起《哈利·波特》,体育报的记者谢漪珊立刻眉飞色舞,“那种魔幻的感觉,我们在现实中是经历不到的。”

近日,中国网络流行着一个调查,在被调查的大概100个中国孩子中,喜欢哈利·波特的孩子竟然比喜欢孙悟空要多得多。有一位更有意思--“孙悟空是谁啊?”

无可厚非,这是一个HP(哈利·波特的英文缩写)的时代,一个由骑着飞天扫把的小魔法师统治地球的时代。小HP似乎更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他经常把好朋友的危难当成自己的责任,他头上的伤疤就像一个美德的徽章。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杨早认为,中国绝大多数“哈迷”绝非出于对英伦风情的兴趣,才对哈利·波特的世界如此着迷。他认为,《哈利·波特》红透全球十年,并非中国特有,说明它自身的魔力确乎已经超越国家、地域、人种的限制。只是放在中国大陆文学与出版的语境里,更让人觉出了触目惊心。

杨早强调,排除其他种种因素,《哈利·波特》在中国的风行,暗示着中国文学幻想成分的匮乏。

“相比之下,我们的想象力折断了翅膀。”天涯社区网友“快雪”的话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不少人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和电影中的“想象力奇观”叹为观止:变形水、打人的柳、咆哮的书、黑袍下的摄魂怪、流星般穿梭的扫帚、森林里驰骋的人马,漂浮着幽灵的礼堂……有评论认为,中国每年出版上万种儿童图书,但鲜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原因就是创作者缺少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新生代作家纷纷掀起“奇幻”、“魔幻”等热潮,其来源有日本动漫、中华玄学和少量的西方文本。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朱丽丽认为,中国若拍本土题材的魔幻电影,在全球传播和接受不会太顺利,因为中国文化不具备西方文化的中心地位。如果想能够像《哈利·波特》一样风行,至少需要加入更多的全球化因素才行。

有人认为,易中天、于丹、朱德庸等作家已经成为中国市场上的“罗琳”,他们都拥有惊人的号召力,但是,因为书籍的题材不同,针对他们,无法像《哈利·波特》一样来开发周边产品。

对于“中国为什么没有写出自己的《哈利·波特》”的问题,甘肃读者集团副总编辑黄强表示,我们没必要担心过度。“毕竟经典的出现是稀少的、偶然的。即使是在世界出版史上,《哈利·波特》也可能几十年才能出一本。它只是极少见的个案。”

附件:

《哈利·波特》编年

1997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1998年:哈利波特与密室

1999年: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2000年: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2003年:哈利波特与凤凰令

2005年: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2007年:“哈7”即将出版

数字哈利波特
70:已经被翻译成近70种语言
200:销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3.25亿:累计销售3亿多册


 

地址 :北京西城百万庄大街24号 邮编 100037
电话 010—68996346 68326086
传真:010—68328338
网址: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