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法国命运
文/边 芹
2007年,香港导演王家卫出任第59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成为戛纳史上第一位中国主席。法国观众和媒体对此欣然接受,因为中国电影人是戛纳电影节的常客,每个月法国都有一部中国电影公映,法国人熟悉了中国电影。
看大片,认“品牌”
法国大众电影市场历来为好莱坞电影和法国本土片分食,上世纪90年代好莱坞电影占大半,进入新世纪以来,法国商业电影一步步追上来,现在已经平分秋色。愿意掏9欧元看电影的人,绝大多数选择娱乐性,并且把认“品牌”这样一种商业购物行为带入文化消费中。对异文化不了解也不好奇,导致大众拒绝看外语片,唯一例外的是好莱坞,因为已经做成了一个娱乐品牌。
张艺谋借着港产武侠片已经打出的声名,又聪明地加入了其他各种必需的元素,把中国商业电影做成了一个“品牌”。2007年上映的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公映当日的票房(3.5万入场人次),远远超过贾樟柯《世界》在法国的全部票房(2.46万入场人次)。数据表明,有没有在国际电影节获奖,并不能决定法国观众的接受程度。
在法国获得“好评”的中国电影,近几年基本都是动作片,以《英雄》为首,首映时当地各大媒体热烈报道。随后《十面埋伏》和《功夫》都借光扩大了票房。
“奇迹”是怎么发生的
法国影院大致分两类,一类属于影城,大银幕、多放映厅、音响一流;另一类则半沙龙性质,几十个座位、银幕小、个体经营,专放艺术探索类电影。电影市场也随之分为两类。一般外语片只在后一类电影市场运转。欧洲的几大电影节基本是为这第二市场而设的,它们为这个市场提供一条龙配套的服务:从挑选符合这个市场胃口的电影人,到为其投资,并打造知名度。
亚洲电影中无论是韩国片还是日本电影,大多打入巴黎小资圈,在全法国不超过十万观众,好莱坞之外几乎所有外国片都是这个命运。它们进入法国电影市场的路径是大致一样的:部分或全部由法国制片人投资、通过入围电影节进而得奖被介绍进来,因而这类外语片都走不出艺术院线。《满城尽带黄金甲》是怎么“偷”跑出第二市场的围栏、进入第一市场的呢?《黄金甲》在法公映前一周,主流媒体平均打出3分,甚至最高分4分,而一般商业片从影评人手里拿到2分就算是殊荣了。
法国《星期日周报》3月11日用了半个文化版发表长篇评论:“《紫禁城》(《黄金甲》的法国译名)最出色的地方,是张艺谋为还原宫廷日常生活做出的不懈努力。”《世界报》撰文说此片为观众“提供了一场具有令人惊异的辉煌视觉效果的表演”,“全景之惊心动魄、技术效果之独特、执导手法之精湛,影片以其绘画般的精致,令人想起黑泽明的晚期作品。”在国内影评人觉得张艺谋所有做得过头的地方,在这里全成了优点。《费加罗报》写道:“这是印入中国出口电影这部大书中的一页美丽、宏大的画面。可以以欣赏和保持距离的目光去翻阅。”
什么东西拨动了西方人的神经
《黄金甲》有别于《英雄》和《十面埋伏》,它不是一部标准的武打片,而是表现权力斗争。单这一点,就满足了西方人对古代东方政治的全部想象--东方宫廷必是奢侈的、宫廷政权必是充满阴谋的、东方君主必是残酷的、宫廷妇女必是受压迫的……而影片没有一处不在反射这一“东方主义”。皇后的谋权被想像成东方女性对男权的反叛,被演绎成对专制的抗争。曹禺当年写《雷雨》就颇受西方文化尤其是莎士比亚戏剧的影响,这样一个原胚经张艺谋改编后,再搬到西方人眼皮下,却变成了十足的东方“现实政治”。
法国电影自“新浪潮”以后,一度曾走得很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那么十年,“娱乐性”就像过街老鼠,电影创作变成了单一的“私密写作”行为,本国大众市场几乎被好莱坞全部占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右派上台,削减补贴,同时有一批年轻影人不耐影坛的“道德约束”,向好莱坞电影甚至香港电影靠拢,吕克·贝松是最突出的例子,至今有人骂他“媚俗”,但他夺回了电影市场并且将法国影片卖出国门是不争的事实。十几年的电影市场萎缩,就已经使重新启动商业电影的法国影坛力不从心,以致通俗片的平均水平还不如70年代。而中国有近半个世纪的商业电影空白,重起炉灶,要让各路人才都到位,更是需要时间。从这个角度看,“张艺谋们”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链接--
多少法国人喜欢中国电影--2004年到2006年中国电影在法国的票房情况
观众超过十万的影片: 《英雄》62万,《十面埋伏》46万,《霍元甲》24万,《无极》18万,《2046》17万,《功夫》15万。
观众上万的影片:《无间道》7.3万,《青红》3.4万,《江城夏日》2.7万。
仅几千人次的影片:《小城之春》5000,《旅程》3000,《看车人的七月》近2000。
(资料来源:法国《电影工作室》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