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园林绿化以人为本
文/徐 影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是一座依托新型钢铁工业发展起来的城市。以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形成的钢铁工业产业集群,是马鞍山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支柱。
然而近几年,在各种城市品牌推广与招商引资推介活动之中,马鞍山市打出的不只是“新兴钢城”这一张牌。许多时候,马鞍山市政府的公关资料上有着另一些鲜亮的城市名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中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可以说,绿色已经成为马鞍山发展进程中最新最重要的主题。
有人说,马鞍山的绿色,靠的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底气;有人说,马鞍山的绿色,源于地方政府对良好人居环境的精心规划与不懈追求.如果你来到马鞍山,这里的市民一定会告诉你,马鞍山的绿色,不只是规划与雕琢出来的。在这个城市,从市长到百姓,他们与绿色相依、相伴、相融,共同追求绿色与和谐,才是马鞍山打造宜居城市最宝贵的财富。
园林小问题,市长来“请命”
马鞍山的许多市民都知道,市领导有个好习惯,他们经常利用早晚锻炼、散步休闲的时间,深入到群众中间,听取市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2006年,马鞍山市市长姚玉舟搬到佳山公园东侧居住,佳山公园就成为姚市长了解社情民意的一个窗口。只要有时间,姚市长早晨都要爬山,锻炼身体。一来二往,在佳山公园锻炼的群众都和姚市长感情熟络了。夏季的一天,几位早起锻炼的群众在佳山顶上遇到了姚市长,便和他拉起了家常。一位老者告诉姚市长,这几年,城市建设大变样,尤其是佳山、雨山公园和雨山湖水域的环境整治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环境的美化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但美中不足的是佳山公园山顶上地面依然坑洼不平,群众锻炼不方便,建议将山顶平整一下。旁边的群众也纷纷建议:有的说佳山位于城市中心,应该在结合山顶改造建一个观景台,方便市民游客饱览“诗城”秀色;有的说佳山公园没有健身器材,导致有些人拿树木当器材锻炼,既不文明,又损害树木,建议要配置一些健身器材方便群众;有的说山上没有厕所,导致随地大小便,污染环境;有的说公园内缺少休闲设施,群众玩累了想喝口茶、歇歇脚都没有地方……
群众利益无小事,此后不久,姚市长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亲自到佳山公园现场办公,将群众提出的建议一一落实解决。 市建委、园林处积极组织70余万元资金进行佳山山顶改造工程,将山顶进行了平整硬化铺装,建成分别面向东西两侧的木质观景平台,增设了一座环保公厕和一组健身器材。同时结合平战改造工程,对佳山公园内的半山防空洞入口进行了景观美化,建设了入口广场,设置了茶吧,同时将雨山湖公园内的“三影楼”放弃租赁,改造成茶室。这些举措受到市民的欢迎。
分管城市建设工作的龙李海副市长居住在真趣园附近,只要有空,傍晚也会出来转转,顺道看看真趣园工程的建设情况。在园内广场上健身的市民跟他反映说,真趣园建得好,很漂亮,就是广场太小,老百姓在这里跳健身舞总摆不开,不能尽兴。龙副市长一看,广场中间有一个花坛占据了广场的一半空间,跳舞的群众被分割在广场四周,确实不便。龙副市长就到市建委和园林处调研,指出了这个情况要求建设部门更改方案,一切从群众需要出发解决问题。市园林处在建设过程中改建了花坛,增大了广场硬质铺装的面积,满足了群众健身活动的需要。
园林小问题,市长来“请命”,地方高层领导的行政风格让市民感到政府与他们的距离拉近了。这些市民的心声,成为地方领导了解马鞍山城市民生状况的一个重要窗口。
园林绿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马鞍山的园林工作者有这样一条行为准则:“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在马鞍山园林人看来,城市的绿化工程是一项长效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市长们工作繁忙,不可能总为一些公园绿化的问题“为民请命”。做好园林绿化管理,最重要的是倾听群众意见,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及时改进工作,真正做到“令市民满意”。
在雨山湖公园,有市民提出公园内机动车辆穿行较多,不利于游客安全。为此公园加强了机动车入园的管理:首先是从源头上抓起,加强门岗力量,设立游园须知,管住园外车辆;其次是领导带头,公园内部车辆一律停在园外,职工步行进园。从而杜绝了公园内机动车辆穿行问题,保证了游客的安全。
在儿童公园,有市民提出要认养树木。该公园管理处高度重视,积极制定了认养树木的方案,加大宣传,在全市掀起了认养树木和“爱绿护绿”的热潮,目前共有10余家单位、近百名市民认养了儿童公园的树木、绿地。
公园向市民开放,这是真正让市民尽情享受城建成果的务实之举。2005年,马鞍山市在兴建开放式雨山、佳山公园之后,将雨山湖公园向市民免费开放。儿童公园与雨山湖公园仅一湖之隔,2007年6月1日,儿童公园正式免费开放,为全市少年儿童献上一份节日礼物。目前,马鞍山的公共休闲场所,基本都实现了免费对市民开放。
在佳山、雨山公园,有市民反映雨山公园东南角紧靠花雨亭小区和雨东村,每天有数百市民上山锻炼,但此处没有上山道路,群众深感不便。为此,园林处会同佳山雨山管理所筹资20万元,在此处修建了一条长120米、宽1.5米的登山游道,解决了群众登山难的问题。此外还在上山修建了避雨亭,供市民在下雨时避雨。
在南湖、北湖公园,有市民反映花雨广场缺少可休息的坐凳。南湖北湖公园管理所利用花雨广场绿化改造时机,将广场四周的大树树盘改造成坐凳,既美化了景观,又方便了市民。
在改善城市休闲环境,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方面,园林部门的努力,市民们也有目共睹。但马鞍山园林绿化管理者并没有感到满足,近几年,马鞍山园林工作者又提出要以“工作是否令市民满意”为行动指南,构建一个“人人参与”的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模式。
针对工作中随时都会发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园林绿化管理处建立了一套多元化信息沟通载体和投诉处理反馈机制。首先是制度载体,建立了《合理化建议征集办法》、《园林绿化建设项目库项目征集办法》等具有革新性的制度,保证了管理工作的输入端是“市民的要求和需要”,输出端是“市民的评价和满意度”。其次是活动载体,先后向社会聘请了义务监督员,开展了“我为园林献计策”,征集绿化保护用语,进行社会满意度调查等活动,收到良好效果,激发了社会各界关注园林、参与园林的积极性,也掌握了外界对园林事业的反馈信息。第三是投诉处理载体。在强化服务热线的同时,还建立园林管理处自主的网站,在所辖公园、广场设立服务台,设置信息处理反馈公示栏。通过上述载体,及时了解市民游客需求,处理游客意见与投诉,及时反馈,化解矛盾,增进了解,构建和谐。
与此同时,园林管理处还在大市范围大力推广和倡导富有马鞍山特色的园林文化。从2005年底,一本彩色的大16开本内刊--《马鞍山园林》开始在马鞍山园林人之间传阅。每月一期的《马鞍山园林》及时反映园林绿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的工作动态,大力宣传实施园林绿化工作中的新举措、新成绩、新典型、新气象。另外,园林管理处还设计了自己的绿色园林徽标,谱写了表达园林建设者心声的《园林之歌》。
“建设宜居城市不能只是政府在行动,更多需要我们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这是园林管理处从领导到一般的园林工作者的共识。事实上,他们也用自己的方法,带动了整个城市共同参与到绿化建设之中来。
擦亮绿色马鞍山的“金字招牌”
随着马鞍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目标,如何提高工作效能和管理水平,转变工作作风和形象,适应新形势要求和新时期需要,成为突破园林管理事业发展“瓶颈”的根本所在。
从2005年11月开始,园林管理处明确提出,实施以“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为核心特征的规范化管理,提升园林管理水平、突破“瓶颈”束缚,推进管理工作走向成熟。细化各项工作制度,建立执行标准,打造一个精细有序、高效规范的新工作流程和管理体系,给马鞍山的园林绿化事业不断增添新动力。
在马鞍山园林管理处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中,有一项制度一直被马鞍山的市民称道,就是借助外界无关联力量介入园林绿化工作考核,加强园林绿化管理。自2006年1月份开始,马鞍山园林管理处特地从社会上聘请了21名义务监督员,针对城市绿化养护情况、绿化保洁情况、服务单位文明服务情况以及行政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建立了义务监督员的职责和制度,并且邀请部分监督员直接参与养护考核工作。通过一年半的运作,这样制度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一方面加强了各单位、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了各项工作管理水平和效能;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形式的运作,也提高了市民参与护绿的意识。
2007年7月的一天,马鞍山暴雨如注,义务监督员周如芳及时向园林管理部门反映,她在外出时看到湖西中路人行道上有一颗雪松发生歪斜。市园林处当即指示管护单位到现场紧急处理,对大树进行了加固。周如芳的一个细小之举,却有效解决了一处安全隐患。这件事情在市民之间传播之后,参与护绿的市民越来越多。
“马鞍山能够拿到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一块块‘金字招牌’,也就能够很好地保护和擦亮这些‘金字招牌’。”无论是面对马鞍山的市民,还是面对国内外媒体,马鞍山市委书记丁海中都这样坚决地说。
行走在这个城市的绿意之中,随处能感觉到马鞍山人对绿色环境的不懈追求,对越来越多开始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的中国城市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