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火车去拉萨

文 / 本刊记者 曾 平

“山有多高啊,水有多长。通往天堂的路太难,终于盼来啊,这条天路,像巨龙飞在高原上。穿过草原啊,越过山川,载着梦想和吉祥,幸福的歌啊一路的唱,唱到了唐古拉山……”
青藏铁路开通一年了,歌手徐千雅的《坐上火车去拉萨》火了。如果说当年朱哲琴的《阿姐鼓》让人们看到拉萨那天地之初的安静,后来郑钧的《回到拉萨》使无数“漂泊的心”想要“回家”,如今徐千雅充满磁性的歌声,让人们可触及的是静静开放的雪莲,阵阵飘来的格桑花香,和雪山上掠过的雄鹰,让向往拉萨的人们梦想成为现实。
2007年7月,在青藏铁路通车一周年时候,记者来到西宁、格尔木,之后坐着火车去拉萨。
  “千里眼”和“顺风耳”
距热闹的西宁火车站不远处有一座宏伟的灰色建筑,那就是青藏铁路总公司。这是中国18个铁路局中最年轻的公司,青藏铁路开通一年来运营安全的“零事故”,让记者对青藏铁路调度中心充满好奇。

2006年7月,青藏铁路通车的第二天,一位名叫陈敏的年轻人来到西宁火车站,在熙熙攘攘的客流中,拍下了一张照片,背景是一列墨绿色的火车,上面标有“北京西-拉萨”字样。一年之后,他告诉记者,“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   从那时起,这个来自湖南长沙的年轻人成了青藏铁路线上的总调度长,从此青藏线上每天来来往往的列车、人流和物资便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零点左右去巡视一遍总调度台,成为他睡觉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陈敏领着记者走进青藏线格尔木到拉萨段列车运行指挥中心。

迎面见到的是一个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面显示着青藏线上从格尔木到拉萨沿路的行车情况。陈敏说,指挥显示屏上闪烁着的红点表示正在行驶中的列车所经路段,而红点左右闪烁着的橙色光点是列车即将行驶的路段。通过这个显示屏,指挥中心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列车的位置和行驶情况。正对着指挥显示屏的是调度人员的计算机控制台和通信台。在这里,调度员可以通过自动电话、无线电话与列车通话,了解列车上正在发生的情况,随时发出指令。即使在信号完全中断的情况下,还可以启动海事卫星电话实现通讯。 “这就是道岔融雪控制系统。”陈敏指着工作台边的电脑屏幕告诉记者,唐古拉山车站此时的风速、温度与降雪情况一目了然。道岔是铁路运行的关键所在,因为积雪冰冻造成道岔不能顺利运转,会给铁路运行安全带来巨大隐患。青藏线格拉段有32个车站装备了道岔融雪装置,经过加热,雪变成蒸汽挥发,而不凝结成冰。一年来,已经历了多次大雪和暴雪的考验。   青藏线最大的特点,是高海拔下的缺氧和高寒。因此,行车安全和旅客安全是陈敏和同事们最为重视和关心的问题。“我们的设备,不能有任何一丝的闪失,而且必须考虑到多重意外情况的发生。”陈敏说。青藏铁路的“千里眼”是全线视频监控系统,目前已有超过1100个监控探头覆盖在1956公里长的铁路线上,特别是在格拉段,几乎每公里就有一个探头在实时监控。而“顺风耳”是指在青藏铁路所经过的风带地区设立了52个大风监测点。格拉段沿线大风天气多,从青海五道梁到西藏安多,每年的大风期能达到150天。有了这些自动“耳朵”,就能及时计算出安全行车速度,列车员就能根据指挥中心发出的信息及时调整车速,避开风险。

“全世界都很关心‘冻土地带’的问题。运营一年来,‘冻土地带’一直处在我们的牢固掌控范围之内。”青藏铁路格拉段要经过550公里的高原冻土地带,运营一年来,路基已经趋向稳定,调度中心监测到路基最大的升降幅度不足5毫米,而只有当路基升降超过20毫米时,才会影响到安全行车。陈敏说:“每个机车上都装有自动检测仪,路基有变化,我们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现在,青藏铁路的现代化达到了较高水平。传统“铁路人”的形象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铁路工人,背着两头尖的洋镐,沿线巡查,将铁轨下的路基夯实,在风雪天气将积雪清除掉,在有道岔的地方,从事扳道工作;而我们在青藏线格拉段的调度指挥中心看到,通过种种外设的“眼睛”、“耳朵”,路况、车况几乎是同步就传进了调度指挥中心,而在最短的反应时间内,自动化的融雪装置、道岔装置就可以远程启动、迅速完成任务。

谈到自己,陈敏戏称自己已是高原人了,曾跟他辗转湖南、广东、北京的儿子来看他,谈到最大感受就是这里的天蓝、云白、人可爱,陈敏很欣慰。

昆仑山下的新村

在昆仑山脚下的戈壁新城格尔木市,54岁的更索南吉告诉记者,他们过去的家在距此420公里外三江源头的唐古拉山镇。3年前,更索南吉和祖辈们一直游牧在高山草原上。那里平均海拔4532.1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镇,被称为“长江源头第一乡”。

长江全长6380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河,它的源头就是位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大冰峰。“格拉丹东”为藏语“高高尖尖的山峰”之意,海拔6621米,山势巍峨,冰峰、冰塔林立。与它遥遥相对“姜根迪如”大冰峰为藏族“人越不过去”的意思,海拔6542米,两大大冰川的融水,就是万里长江的最初水源沱沱河。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被称为“亚洲水塔”。生态移民工程是国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重要一环。按照规划,政府投资6.31亿元,搬迁5.57万人,使约320万只羊从天然草原上转移出来,约4300万亩天然草场实现禁牧。

有322户居民的唐古拉山镇,是个纯牧业的小镇,由于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加剧,那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每家藏民有着几万亩草场,却只养了几十头牛和数量很少的羊,草场退化和沙化得厉害。

2003年,国家建立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启动,大家可以自愿选择是否移民。更索南吉和其他127户藏民卖掉家里的牛羊,搬进了政府为他们量身打造的新村。每户有300平方米的院子,近70平方米的藏式风格平房,两室一厅,厨房、卫生间齐备。

他们在山上的草场,被圈起来禁牧。10年时间里,每户搬迁户10万元,其中建房4万元,生产、生活6万元。移民新村依法选举产生了村委会、妇联等基层组织,两个卫生员轮流在村里的卫生所值班。村里还有个敬老院,10多位“五保户”已经入住。
随意敲开几户人家,觉得这里的居民越来越像“城里人”:电视、冰箱、电话大多数人家都有,手机也已相当普遍;以前他们以牛羊肉为主食,现在蔬菜的比重已明显增加;过去在山上很少洗澡,现在每个星期都要去城里浴室。政府在规划新村时,各家院里就预留了修建暖房的空间,暖房里可养羊,也可种蔬菜,建设费用由政府支付。村干部除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外,培训提高村民的劳动技能。已有几十名村民拿到了电焊工资格证,还有一些村民领到了驾驶执照,这将给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孩子们在村里的格尔木市长江源民族小学读书,崭新气派的3层校舍,窗明几净,琅琅读书声远远传来。
“我们村干部也有压力,就是要多想办法,多做工作,不仅要让大家在这里安心地住下去,而且要生活得得更好。”37岁的长江源村村长藏宝告诉记者。 我们来到村北的藏毯厂。
两个月前,长江源生态移民村80名藏族妇女走进当日开工的藏羊地毯厂,成为当地三江源移民中首批产业工人。

四合院般的藏毯厂里,几十位女工坐在简单的手工地毯编织机前,尽管手法还不十分熟练,但一个个聚精会神地忙碌着。

来自西宁藏羊集团的杨瑞芳如今是地毯厂的厂长,早年当过教师的杨瑞芳对年龄参差不齐学员们十分耐心,她不仅要教编织技术,目前更重要的工作是要扫盲,女工们连简单的汉语都不会说,还有更要命的数数,大部分人数到十就数不下去了。可是织毯需要数清楚经线和纬线。

杨瑞芳在墙上贴上最简单的汉字卡片,从“今天”、“你好”教起,掰着手指教大家数数,一个月下来,不少人已经能数到一百了。杨瑞芳着急,两个月的生产任务没有完成,但杨瑞芳心里有数,她觉得这些学员纯朴好学,这些曾在唐古拉山雪域高原放牧和做家务的藏族妇女,一定会成为编织能手。 “这是我们的处女作”,在简陋的样品陈列室,两幅织好的挂毯引人注目,一幅是藏族人喜欢和崇敬的牛头,传神逼真。另一幅是温暖的太阳、雪山、河流,那是三江源,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客人们出大价钱,我们都没有卖,因为这是我们的历史,也是移民新生活的起点……”杨瑞芳充满了自信。 离开长江源村的时候,白亮亮的阳光洒在整齐的村落里,房顶上,长长的五彩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一排排新栽种的杨树吐着新绿。而在青藏公路的另一侧,一排排新的藏式民居也拔地而起,那是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曲玛莱县的移民新村,他们也和长江源村的新居民一样,为了三江源的保护,离开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草原,来到格尔木。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都有一点儿应该是相同的,他们有着美好幸福的明天。

拉萨城里城外

20岁的格桑卓玛,刚从西藏师范学校毕业,马上要分配到乡村小学教书。记者在拉萨市城关区措美林居委会阿旺顿旦家里见到了她,这是她爷爷奶奶家。

格桑卓玛说:“我们一大家有20多口人,周末都到爷爷奶奶家里聚会。”

这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客厅有30多平方米,对着门的三面墙边,墙壁是淡绿色的,靠顶部位绘着小孩玩耍和团花的图案;墙顶上安着吊顶灯;地上铺着蓝底带白花的藏毯。电视机、收录机放在对着门口墙边的半截柜上。

厨房里,白瓷砖装修,安装着煤气灶和抽油烟机,摆着冰箱,还有一台榨汁机。厕所也是白瓷砖装修,带绿色小花的吊顶,洗脸盆,抽水马桶一应俱全。

格桑卓玛说:“我奶奶膝盖不好,原来上厕所是蹲坑,她每次都要忍受膝盖疼的痛苦。用上马桶后,奶奶不受罪了。”

阿旺夫妇今年都71岁,他们原来在农场种青稞,退休后,居委会在这个小区统一建了住房,他们购买了这套房,小区外就是拉萨闹市大街,他们老两口平时做点酥油茶、糌粑吃,念念经,到街上转转,周末和子女聚聚,日子过得舒服自在。

格桑卓玛穿着一身便装,但她说:“我最喜欢的还是藏袍,过藏历年时一定要穿。平时我穿便装是为了活动方便。”她吃糌粑,喝酥油茶,也喜欢吃四川风味的菜。格桑卓玛告诉记者,“青藏铁路通车了,我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了,这意味着进步了,走向现代化了。”

拉萨城关区纳金乡嘎巴村,距离拉萨10公里左右,背后是延绵的大山,宽阔的拉萨河从村外流过。一排排风格独特藏家小院依山而建,村中的道路还在施工。

记者在村中看到几位学生,他们是拉萨江苏中学的边巴仓决和纳金小学的次吉卓玛、旦其次仁、益西卓玛,听说我们是从北京来的,一个个兴奋地睁大眼睛。年龄最小的旦其次仁认真地说,长大一定要坐着火车去北京。

记者走进临街的仓决卓玛家,浓郁藏族风格的新建院落,宽敞明亮的客厅里电视、音响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太阳能灶上的水壶正冒着热气……

“原来我们家一年的纯收入只有5000元,但是我家现在11亩地依靠出租就能收入12000元。另外,我丈夫现在还在跑运输。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仓决卓玛脸上满是笑容。

仓决卓玛的女儿德吉央宗今年刚参加了高考,问她成绩如何?她腼腆一笑,“应该有学上吧……”

这个村农业组的23户藏民都过着和仓决卓玛一家4口一样的生活。

“多亏政府资助,我们才有钱盖新房。”另外一户的女主人琼达说。琼达的老房子是三间破旧的土坯房,挤着琼达一家4口、父母和哥哥姐姐8人,以及几十头牲畜。冬天不能挡风,夏天不能遮雨,每天还要到1公里外的河边背水。
在安居工程的帮助下,琼达新建了一幢两层小楼,搬出了过去破旧、矮小而拥挤的平房。如今,就是城里人也会对琼达的新家羡慕不已,石木结构的两层小楼,藏式风格的梁柱和壁画民族风格浓郁,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院里通了自来水,旁边还新建了牲畜棚。 “喏,那里……” 33岁的嘎巴村村长索拉江才指指身后的大山。一年前,他们还住在远处山坡上,由于交通闭塞,生产、生活极不方便。现在定居的地方路好、水好、交通便利。

西藏自治区2006年初开始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以游牧民定居、扶贫搬迁和农房改造为重点的,计划在5年内力争使80%的农牧民,约21.98万户住上安全、适用的住房。去年,西藏全区有25万多农牧民共4.7万户搬进了宽敞明亮、安全舒适的新房。
按照自治区出台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方案,纳入安居工程的农牧民群众每户可以从政府获得1万元至2.5万元不等的补助用于建房。在西藏,这相当于普通农牧民全家一年甚至几年的收入。2006年,各级政府为安居工程累计投资达28.38亿元。
随着安居工程的实施,由西藏各级政府出资为农牧民建设的配套工程也在加紧进行。至2006年底,西藏已解决了12个乡、123个村的通公路问题,新增用电人口21万人,又有32万农牧民喝上了干净卫生的水,还有1064个行政村通上了电话。许多农牧民不仅住进了宽敞的新房,而且正向“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通电视、通电话、改变面貌”的新生活迈进。 醉在神话天堂

在哲蚌寺左侧山头上帮助为宗喀巴大师涂抹金粉的边交老人今年已经60多岁了,他早年参加了西藏水泥厂的建设,现在已经退休,他就在山下的村里,看着拉萨一天天的新变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告诉记者,当年到内地参观,两次都是坐飞机去的,如今火车通了,那么多人来到拉萨,而拉萨人,也要走出去看看外边精彩的世界,他今后一定要坐火车再去趟北京。

老人抬起头,注视着远处拉萨河对岸的拉萨火车站,神情显得十分专注。

“以前人们只知道种地,现在都想吃‘铁路饭’。”拉萨市乃琼镇色玛村今年春天村里农民集资90万元创建了 “政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已与中国化工总公司达成协议,他们将负责从180公里外的仁布县为其运输1万吨铅金粉到拉萨火车西站。

拉萨火车西站周边已聚集了六七家物流公司,还有为数不少的信息部,色玛村也新开了10多家茶馆、饭店。由于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强,高原人的观念在迅速转变,西藏许多老百姓直接或间接吃起“铁路饭”,成为经纪人、股东和老板。

火车开进了拉萨,交通瓶颈被彻底打破,西藏潜藏多年的优势迅速凸显。面对空前的开发和投资热潮,西藏多年的经济封闭逐渐向多元开放型发展。青藏铁路把西藏融入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借助 “火车商机”,西藏将融入“成渝经济区”、“陕甘青藏经济带”,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现在,许多商家不仅瞄准西藏本地开发的优势,更看好这里连接东亚和南亚陆路贸易“桥头堡”的前景。国家铁道部投资15亿元的大型物流中心即将在藏北重镇那曲铁路旁开工建设,这里曾是当年唐蕃古道所经之地。谁能想到,青藏铁路沿着1000多年前文成公主远嫁的车辙,不光把世界屋脊与祖国内地紧密相连,而且它的延伸效应正在形成东亚与南亚贸易的“大陆桥”。

记者来到藏北当雄,雄伟的念青唐古拉雪山傲然耸立,一望无际的羌塘大草原繁花似锦,群山两边陡峭的花岗岩似横刀立马,千年岩石下突涌的泉水透明纯净,汩汩而出,对称分布的7个泉眼汇成清澈的溪流,沿山涧奔流而下,而溪流两边的泉华台因长年浸润着丰富的矿物质,神秘的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就来自于这里。在此之前,西藏的矿泉水一直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况,由于交通极为不便,运输成本极高,长期以来如此优质的矿泉水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10多年来产品都没有规模化进入内地市场,只是零星地通过汽车和飞机运进内地。
青藏铁路的开通改变了西藏矿泉水的命运,“5100”矿泉水随着飞驰的列车离开青藏高原,流入北京、上海……

据称,整个“十五”期间全西藏招商引资51亿元,而仅在2006年全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就达40亿元。这些资金主要集中在矿业、旅游业、建材、商贸、宾馆饭店等行业。

一壶青稞酒,一碗酥油茶,为西藏的明天,大家有理由醉倒在神话天堂。因为,人们都是神话的书写者……


 

地址 :北京西城百万庄大街24号 邮编 100037
电话 010—68996346 68326086
传真:010—68328338
网址: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