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草原的变迁
文/ 张学英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了,60年给内蒙古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对内蒙古草原景色最经典的描写。空旷的草原上回响着马头琴声和悠扬的长调,这是很多现代人对蒙古人生活的想象。其实,传统的游牧生活离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已渐行渐远了。在内蒙古,即使是在大草原深处,手机的信号依然清晰。许多牧民家的出行工具已经由小轿车取代了原始的牛马。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增长和草场长期过载,像世界许多地方一样,内蒙古草原也开始沙化,成为中国沙化最严重地区之一。生态治理成为摆在内蒙人面前的严峻任务。从2002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在全国实行禁牧休牧制度,遏制草场沙化的同时,让传统畜牧业走向现代化。
当然,更有一些数字佐证内蒙古的变化,从2000年开始,它连续超越7个省,经济总量从中国第24位跃至第17位。奢侈品的消费也在迅速增长,2006年,全区2300万人口中,私人轿车拥有量已达到36万辆,比上年增长37%。
不必骑马上班
或许对于内蒙古之外的人来讲,除了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雄浑壮阔的草原画卷令人无限神往外,最直接的体验莫过于“温暖全世界”的鄂尔多斯羊绒衫,和每天早餐桌上一杯来自草原深处最地道最醇美的鲜牛奶了。
然而,内蒙古给人们带来的惠泽远不止此。
在这里,黑色原煤的年产量达到近3亿吨,高居全国第二位;其中,一部分煤被转化成电,从空中输送到北京,北京每10个灯泡就有7个是内蒙古点亮的;
以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为主的牛奶产值已经与煤炭一样,达到了400多亿元。现在中国人每喝两杯牛奶,就有一杯来自内蒙古自治区;
乌兰察布的土豆成为肯德基、麦当劳的专用薯片;
巴彦淖尔每年将新加工50万吨蕃茄酱,出口到意大利; 以羊肉火锅连锁店而闻名的小肥羊被权威商业杂志评为2006年最具增长力价值的企业,小肥羊还在中国餐饮百强企业中名列第二;
而鄂尔多斯的羊绒成衣已远销加拿大;
毗邻俄罗斯边界的口岸城市满洲里,每年货物进出口量达到2000万吨,每天约有六七千俄罗斯人从这个口岸通过。
凡此种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内蒙古近年来发展的原动力所在,那就是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和雄厚的农牧业基础以及灵活多样的边境贸易。
日益显现的经济活力,吸引了投资者的眼光。2006年,内蒙古一年引进的国内资金量和外商投资额都是前五年引进资金总和的一半。
周俭,这位30多岁的企业家是留美归国的博士。他经营着一家由美国俄勒冈州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独资创办的企业。这家公司每年生产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单晶硅材料,卖到国外市场,做成太阳能发电所用的电磁片和计算机芯片。公司虽然地处偏远的内蒙古,但它靠在业界的良好声誉赢得了多家国际厂商的青眯。现在,美国、德国、日本的知名大企业都与这家公司建立了稳定的供应与合作关系。
“原来以为来这里要骑马上班呢。”以前从未到过内蒙古的周俭笑着说。“这里的生活条件虽然比不上美国或者是上海,但是空气却比上海新鲜,这里的人热情纯朴。现在,我已经把这里当成我的家了。”
“无污染”、“绿色”、“环保”是近年来在内蒙古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我们要求发展,但决不饥不择食;我们要求发展,但决不接受落后生产力的转移;我们要求发展,但决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是要求理性的、科学的发展,走出一条符合内蒙古实际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杨晶强调。
包头市,被称作“草原钢城”、“稀土之都”,以工业经济而闻名。包头钢铁厂、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都是这里著名的企业。2006年,包头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20个最适宜发展工业的城市之一。
“这几年,包头的企业迅猛发展,不仅仅是企业的数量、企业产品产量的简单扩充,而且开发出一批新产品,问鼎世界一流和中国一流。”长期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曙光表示。
退牧还草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桑根达来乡,牧民那木海正在自己的新家里制做着一款打草机,“以前一亩草地能产30多公斤草,现在只有五六公斤,牲畜出去走一天,回来只能吃个半饱。我们那里90%的草场都退化了,全嘎查(村)90%是贫困户。”56岁的那木海,2001年1月,卖掉了家里的130多头土种牛和500多只羊,从原来离镇上20多公里的牧区搬到了镇里的移民新村。
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降水量的减少,超载放牧,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植被遭到破坏,沙漠化也日趋严重。内蒙古自治区虽然拥有中国国土面积的八分之一,却也有着四分之一的沙漠和沙地。
“我们在牧区实行退耕、退牧还草,还实行禁牧、轮牧、生态移民等措施,避免草原因为过度开垦而导致荒漠化,在农区,我们也实行生态试点,尽量减少人们生活对周围环境的破坏。”自治区林业区的一位官员表示。
“政府按政策中规定的每人补贴5000元的标准,给每户建了两间瓦房两间牲畜的棚圈,鼓励我们搞舍饲圈养,饲养良种牛,买良种牛每头牛给贷款12000元,我家现在养了20多头黑白花奶牛,一头黑白花的收入相当于50只羊,产奶量相当于15头土种牛,别看数量少了,可收入没减少。”那木海说。
在基层工作的锡盟林业局侯科长谈起生态移民感触颇深:“生态移民是投资少、见效快,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退化问题的好办法。”
据侯科长介绍说,每转移出一位牧民,就可缓解1平方公里草原的生态压力;每种植1亩人工饲草料地,可以让50亩至100亩退化草地得到恢复。几年来,锡盟已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农牧民5万多人。通过走生态移民的路子,如今中国第二大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总体上得到遏制,草原植被平均覆盖度由1999年的30%提高到45%。
现在那木海已将心思更多用于新家的建设,他制做的割草机广受周围村民的欢迎,本来想自用的他看到了未来的商机。
着力保护传统文化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人担心蒙古族传统的游牧文化受到冲击。
17岁的王朝鲁门就读于通辽市蒙古族中学高中二年级。他穿着印有Tracy McGradyr的篮球衫,脚上穿着Nike的运动鞋,“我最喜欢唱的还是蒙语歌。”王朝鲁门憨厚地笑着说。王朝鲁门会说蒙语也会写蒙文,更会蒙族的“男儿三艺”。蒙古族是个尚武的民族。成吉思汗非常看重培养人的勇敢、机智、顽强,于是把骑马、射箭、摔跤统称为“男儿三艺”,作为士兵和民众素质训练的内容。
通辽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现有蒙古族人口130多万,占全自治区蒙古族人口的三分之一,占全国蒙古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因此,通辽蒙中也成为蒙古族学生最多的学校。现有47个教学班,在校生2750多名,全部是用蒙语授课。
王朝鲁门现在不怎么骑马了,由于内蒙古很多牧民已经从游牧到定居放牧,因而已经很少能看到牧民们手挥长鞭策马而行的图景了,曾经陪伴成吉思汗和他军队们征服欧亚的蒙古马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很多地方也已经看不到了。
“但是,在我们这里的科左后旗,你依然可以看到很多马,马产业相当发达。”通辽市的一位官员介绍说。通辽所在地,历史上曾以出勇士、宝马而闻名。目前,全旗马匹存栏仍保持在6万多匹。这里的村民也依然骁勇善战,像他们的祖先一样,多次与他们宝马参与全区的各种大型比赛,也多是摘金揽银。
无论怎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压下,蒙古人还仍然以他们的文化为自豪和骄傲,在奔驰的汽车里,在觥筹交错的宴会上都能听到马头琴和蒙古长调凄清而悠长的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