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光影间的跳动精灵
文/华少君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这天,中国国家美术馆,一间双开门的流动小厅里,锣鼓喧嚣,咿咿呀呀传出唱戏的声音,灯光昏暗的房间里只有一块幕布闪亮,几个皮偶在上面闪转腾挪,上演着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传奇。
观众把小厅挤满了,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似乎没有被过于熟悉的剧情吸引,被幕布挡住的东西让他们更感兴趣。于是他们纷纷把头探到后台,急于了解几个牛皮做的玩偶如何在木棍的操纵和音乐的配合下,被赋予了如此鲜活的生命。
这是张向东和他的冀东皮影剧团第二次到北京演出。剧团不大,在分支上属于唐山皮影,六七个演员都是地道的农民。“像我们几个年纪大点的,年轻的时候都是专门靠演皮影戏生活的。那几个年轻的,是我们趁农闲时请过来的,这对他们来说,就是个爱好。
张向东不仅要管理好整个剧团的衣食住行,演出时还要亲自上阵--为猪八戒配音。他很珍惜到城市里来的演出机会,看到有这么多热情的观众,让他想起了从前的日子。
最好的时光
张向东10来岁就开始跟随皮影大师“齐永衡”学习,之后跟着剧团四处演出,想以此为毕生的事业,那个时候的农村,是皮影戏的大舞台,各个村县都有不少的皮影剧团四处“巡演”,哪家有个红白喜事,也都愿请个剧团去热闹热闹。
每次演出都从搭台子开始。一般在黄昏时分,剧团开始搭台。
皮影的舞台简单方便,用艺人的话说就是:“七长八短九块楼板,五叶芦席一卷,四条麻绳一挽,十二根线串,两个方桌一个镢头,啥都不管”。
半个小时不到,悬在空中的戏台就搭建完毕。
所有的支撑就是两个1.3米高的条凳,条凳上搭了6块木板,条凳四个角上绑了胳膊粗细的木椽,顶搭草席,前面绑上幕布。
搭完台子,艺人们却回主人家吃饭了。通常一次演出要从天黑唱到天亮,在这中间,主人家一共要招待三顿饭,唱戏前吃一顿,唱完一本戏后主人家把饭菜送到后台吃一顿,第二天早上结束后回到主人家再吃一顿饭。
等天完全黑了,5名艺人从亮子(幕布)后面进入后台。在这个5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5个人要各司其职,每人都要负责四五种乐器。
在他们当地,皮影又叫“五人忙”。其中最重要的是“前声”---生旦净丑都由这位一人演唱,有时一唱就是8个小时,唱的同时还要打大鼓弹月琴,相当于一个乐队的指挥。然后是“签手”,负责操纵皮影表演:“坐槽”,也叫打后台,坐在后台的最后面,负责敲锣、打碗碗、击铙、打梆子等5件乐器:“上档”,主要负责拉二弦琴和吹唢呐:“下档”,主要负责拉板胡、长号和配合签手。
“其实就是5个人,可是听起来像是一个乐队。”张向东一脸自豪地介绍,“这就像古语里说的‘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有时候在冬天演出。村民们生起几堆篝火,看着台上的表演。一个小时之后,一些年轻人和孩子开始散去。两个小时过去,剩下的十几名观众,都是些老戏迷。
“唱到后半夜,台下面常常是一个人都没有。不过既然主人家掏钱了,有没有观众都是一个样。”张向东说。
作为曾经在剧团的重要角色“前声”,张向东自我解嘲地解释,皮影戏所有的操作都在幕后,看不到观众,对艺人们来说,戏实际是给过红白喜事的主人们长脸的。主人要的就是这个热闹、这种气派。
有时候,主人会叫上两个皮影戏班子,唱对台戏。到后半夜,虽然没有观众,两个竞争对手互相却叫板的欢腾。但这种情景,张向东已很久没有经历了,那几乎是20年前的记忆了。
最中国化的卡通
“我们当地的皮影艺人,几乎个个都出国演出过。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皮影戏在国外的演出反倒是场场爆满。”
张向东回忆, 1994年,德国籍皮影研究专家、年届80岁的托梅老太太,以民间名义邀请他们当地艺人赴德国进行为期45天的全德巡回演出。
出国前例行审查时,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专门为西欧驻华代表们安排了一场华县皮影戏演出。
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西欧驻华文化参赞白尚仁(中文名)先生就来到艺人们住宿的宾馆,拉着艺人们的手,反复地说,他看完演出后,一夜都没睡着。一是一个个最中国特色的卡通人物一直在他脑边回荡,二是他怎么也想不通,在中国竟会有这么动听美妙的戏曲音乐,而且竟然绝大多数中国人还不重视它的存在。
近10年来,华县皮影戏艺人几乎每年都有出国演出的机会。外国人不会端着板凳坐在露天看戏,皮影戏只能在剧院上演,坐在后排的观众看起来就有些吃力。但依然是场场爆满。
外国人搞不明白的是,从场外听起来完全是一个几十人组成的大乐队和大剧团,进到场内一看,只有5个人。每个人都操作四五件乐器,眼花缭乱却又忙而不乱。而西方的皮影一场戏光签手就得有两三个。
5年前的德国行,剧团里的签手魏金全还收了个法国徒弟。50多岁的班任旅(音译)是法国有名的皮影艺术大师,当华县皮影戏在德国演出时,他也专程前往德国观看。那是一场《后羿射日》的折子戏,魏金全灵活的指法让班任旅惊叹不已,演出结束后他找到魏金全拜师。此后,班任旅每年来一次中国,在魏金全家学习操纵皮影人。去年,他又带来两个同行,一起向魏金全讨教。
但外国的观众救不了中国皮影,回国后,皮影艺人面对的仍然是繁重的农活和习惯了电视和流行歌曲的大众。如今的剧团,只剩下零星的几个了。
张向东很享受现在的演出生活,虽然有一段时间他曾经改行,但最终还是回到了这个让他痴迷的行业。他说,你只有真正的深入这项艺术,才能发现他的奥妙。
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更多的人看到皮影戏的表演并最终把它传承下去,虽然现在学皮影戏已经不能再作为养家糊口工具,因此也不能再吸引很多的年轻人。
在美术馆演出结束后,张向东和他的剧团还要到语言文化大学去演出,他说,校方已经和他们商谈,看是否有把皮影戏作为一门课程开设起来的可能性。
在他看来,把皮影引进校园,这是个不错的机会,他不奢望皮影戏能重现20年前的辉煌景象,但是,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他看到了这门古老艺术复苏的曙光。
链接: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而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其他如湖南、湖北、江浙、福建各地,皮影戏音乐及唱腔也都带有本地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