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与水相约

文/张 洪

拉萨开机

来拉萨之前,提前吃了一周的螺旋藻,但一落地,还是觉得头重脚轻,像踩了棉花。令人惊讶的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主持人敬一丹,专程前来参加这次2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水与中华》的开机仪式,无论走到哪里,红衣红鞋的她都如屡平川,谈笑自如。

在敬一丹主持的开机仪式上,她把“隐藏”在下面的另一位同行王小丫唤到台前,至此,两大“名角”给这部电视纪录片做足了“开场白”。

“在我们的日历中,黑色表示工作日,绿色和红色表示节假日,其实,我们的日历中,还有一种日子--蓝色的世界水日。”开机仪式上,敬一丹三句话不离一个“水”字。 中国历史上有河伯、湘女神、海龙王这样虚拟的精神偶像,甚至在水利上有所贡献的先贤,如李冰等也都被中国人化身为神。但是今天,中国最卖座的文化人余秋雨提醒说:“水信仰正在逐步远离我们。”

20集大型纪录片《水与中华》由中央电视台《绿色空间》栏目与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合作拍摄,余秋雨担任本片文化顾问,水利文化研究学者靳怀春担任总撰稿人,创作周期耗时一年,预计于2008年3月22日世界水日那天播出。这档“战线”颇长的节目旨在唤起人们对水资源的关注及保护意识。

“沿着水讲述中华文明,是非常好的构想。” 本片文化顾问余秋雨说。在他看来,中华民族是一个治水的民族,“大禹因此成为中华民族最崇高的图腾。”

中国公布的近10年来最畅销书籍前10名中,余秋雨一人独占4本。他对天地万物的感悟中,水是一个重要的因子。在这位文化名人的眼里:世界上有三大文明: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这其中,中华文明是迄今为止惟一没有衰微的大河文明。

“前希腊人在爱琴海边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印度人在恒河边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中国人在黄河边思考人和人的关系。冥冥之中好像上天有个分工,思考的角度都不一样。思考人和物的关系,造成自然科学特别发达;思考人和神的关系,造成神学发达,相信来世。中国人思考人和人的关系,所以到今天比较重视人际关系。” 《水与中华》摄制组总策划刘敏告诉记者,“选择在海拔5100米的西藏冰川矿泉水水源地举行开机仪式,有着特殊的意义。《水与中华》讲述的是在华夏大地上流淌了斯万年的水的历史,也是讲述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世界上最古老、最纯净的冰川水源地举行开机仪式,彰显了此片‘水解历史,水悟中华’的独特警世作用。”

好山出好水

上海游客彭翔第一次在拉萨见到冰川矿泉水,虽然价格不菲,但还是欣喜地买下。专门从西藏带回上海,请家人一品甘霖。青藏高原被称为“人类最后一片净土”,海拔5100米的泉水,称得上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最后一口洁净的水。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科考队开始对西藏地区的地热活动展开大规模的野外考察。

“你在哪里取的水?”

“上面的沟谷里,怎么啦?”

“走,带我去!”

1987年的一个冬夜,西藏第一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士多吉在公塘乡与牧民阿旺占堆的这几句对话,连同他以后在享有盛誉的羊八井地热田上建树,几乎改写了整个西藏的地勘史。那一刻,这位西藏的院士发现,与他对话的牧民和他同龄,却格外年轻,应该归功于当地的好山好水。

这一年,在全区80多个水点中,多吉率领的西藏地质地热大队发现,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海拔5100米的水源地,从流量、水质、开发和保护条件来看,均是“极品”。

念青唐古拉山是西藏的神山,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当雄大草原,两边陡峭的花岗岩雄踞东西两侧,泉水在地下深层循环8年以上,经过岩石的细细打磨,然后上升涌出。千年岩石下突涌的泉水透明纯净,七个泉眼汇成清澈的溪流,沿山涧奔流而下。

从发现到立项,前后历时达14年之久,作为西藏冰川矿泉水的发现者和问世的全程参与者,多吉,这位西藏惟一的工程院士感慨万千。他说,当地的水质胜过一些国际知名品牌,“5100”水源地的发现和勘查是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重大突破。

驱车前往水源地的路上,一路在牛羊点缀的天然画卷中行走,但很多人还是不幸抱上了氧气瓶,这里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喘气”实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经过宽阔的当雄大草原,穿过一段土路,远远看见“为世界提供最好的水”的大幅标语。

高山出好水,负责保护水源的50岁的阿旺占堆聆听着泉水的传说长大。他说,这里曾经是古代格萨尔王行进的古道,住在泉水下游的村民人人长寿,连牛羊也很少生病。

5亿元引进的德国设备对当地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投入,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建起了世界上最高的水厂,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冰川矿泉水终于走出了“深闺”。

西藏雪山矿泉水有限公司营销总监蒋文飞算过一笔账,从拉萨通过汽车运送1吨矿泉水到成都需要1200元左右的运费,而通过铁路运输只需要500元;同时,通过铁路将在内地生产的矿泉水包装运送到拉萨,成本也降低了很多。

护佑水

在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水的意义直接体现在茶上,喝茶在中国是一种生活习惯。茶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人们那么离不开茶,把“水”作为一种休闲性的、日常饮用品,自古以来,只有中国人在品茶,而西方的咖啡则远在其后。

水,如此重要,然而,今天的水危机却四下告警。

“我们今天太不尊重水了,因为我们缺乏对水的崇拜。对水的崇拜就是对自然的崇拜,也是对我们民族的崇拜,对我们祖先的崇拜,对我们大河的崇拜。”余秋雨说,“其实,祭河、祭水比哪一个都重要,比祭皇帝更重要,因为它是一个自然的祭祀仪式。祭河祭水,就是希望中国能够进一步建立起水崇拜,建立起一种水是不可浪费、不可糟践的心理遗传,就是敲响水资源缺乏的民族警钟,这样,延续我们民族的血脉就会更好一点。”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马克斯·韦伯发现,中国统治的“治”和治水的“治”是同一个字。余秋雨因此得出结论,中国历代皇帝对整个社会的治理方法,用的都是治水的规则。

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总裁付琳先生告诉记者:《水与中华》之所以选择从水这一独特视角切入,是因为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发展,实际上就是在人们对水的认识利用和与水患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产生的。水,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作是中华文明的母体。

《水与中华》制片人王桂华说: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护佑水就是护佑我们民族的未来。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