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仪仗队风采录
文/郭东 本刊记者 曾平
如果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部厚重的史书,那么,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就是这部书的精美扉页,在这张扉页上镌刻着共和国的风采和中华民族的尊严。
辉煌夺目的岁月
世界上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拥有自己的仪仗队,它是国家对外交往的窗口,体现国家的尊严和对他国的友谊。
几十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官兵始终践行“献身仪仗、为国争光”的团队精神,牢固树立“仪仗重于生命、事业高于青春”的理想信念,努力为国家为军队争光。检阅场上,仪仗官兵以精彩绝伦的仪仗表演,把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总统、首脑迎进中国大门,同时,又以文明之师,礼仪之邦的形象,把中国展现给世界。
国庆35、50周年大阅兵,仪仗官兵擎旗开路,昂首阔步走在三军之首,率先通过天安门,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令世界瞩目。
1990年9月,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开幕式上,仪仗官兵以升旗、送旗、抬旗的“三绝”走出了“亚洲雄风”。
1997年、1999年在香港、澳门的政权交接仪式上,仪仗官兵以严整的军容、良好的风貌,在国歌的最后一个音符终止时,将国旗丝毫不差地送达旗杆顶端。
在国家重要集会的场所,在大型文艺演出的舞台,军旗下、国歌中走出的三军仪仗队,很快成为观众目光的聚集点,顷刻间把气氛推向高潮,使每个人都感到振奋,感到力量。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这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一月的北京气候寒冷,举行欢迎仪式那天又刮着6级左右的西北风。为展示国威、军威,官兵冒着严寒,以标准的军姿、严整的军容,从等候到受阅完毕,一动不动在首都机场站立了一个多小时。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贵族出身的女王希望这次中国之行能有一名仪仗兵作为礼宾卫士,一名叫解绿江的仪仗兵,陪女王在上海的一艘游艇上执行任务,安如泰山地矗立在码头一站就是6个小时。
为此,外国领导人纷纷对中国的仪仗队给予赞誉: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这支仪仗队是我看到过的最出色的一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仪仗队的纪律是我陪同总统出访中印象最深刻的”。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赞扬道:“中国仪仗队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堪称举世无双。”
前苏联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杜马舍夫在北京音乐厅看了仪仗队的演出后,激动地说:“你们仪仗队唱出了中国军队的军威,是世界一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是一支战无不胜的队伍。”
这些无形的赞誉胜过有形的奖赏,这些赞誉传遍五洲四海,向世界各国传达着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仪仗重于生命
也许只有在仪仗队这个集体里,战士们所有的物品都将可能拥有更多的用途。
划上格、拉上线,用尺子量、秒表卡,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严抓细抠,为了达到腰板挺直,在背上别木棍;为了达到头正颈直,在衣领上别上大头针;为了使踢腿有力量,腿上绑沙袋;为了受阅时行好注目礼,就面对炽热的阳光练不眨眼。盛夏,他们坚持在高达40多度的水泥操场上进行训练,上晒下烤,虽然每个人都能掉几层皮,但“三挺一睁”的军姿始终不变;寒冬,冰天雪地,但训练场上依然热火朝天,汗水形成冰棱挂在发梢,热气化成雾状扑在面上。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一个仪仗兵服役3年,起码要踢上万里的正步,流成吨的汗水,每年踢烂6双大头鞋。
1997年香港回归期间,仪仗大队指挥官李本涛,由深圳到香港进行适应性训练时,由于吃不惯南方的甜食,使胃病加剧。每次合练与英国仪仗队抗衡时,常因饥饿造成头发晕,他始终咬紧牙关坚持着,实在不行就嚼一块口香糖。7月1日在正式仪式上,他忍着胃部的剧烈疼痛出色地完成了交接任务,也正是在这次任务中他的飒爽英姿成为历史的永恒,受到了香港各界的赞誉,他那洪亮似铜钟般的口令更受到外交部领导的高度赞誉扬,而他却在7天里体重下降了整整8斤。
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大庆,举世瞩目。伴随着豪迈的军歌,三军仪仗队作为第一支方队,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宋月强这个名字也从此留在了史册里,他作为护旗方队的军旗手,为练就超一流的掌旗动作,他自制了一根重达37斤的旗杆,反复练习45度旗杆定位动作,一打一收,一练就是两个小时,手磨破了,双臂肿了,吃饭连筷子都拿不住,体重减少了12斤,但他全然不顾,咬着牙坚持训练。中午别人休息时,他顶着炎炎的烈日举旗反复练习。夜深人静时,他又悄悄扛起旗杆跑到训练场加班加点,脚上磨出了骨刺,腰疼病犯了,他忍着疼痛苦练,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光马靴就破了3双,由于他刻苦训练和努力,在10月1日国庆隆重的阅兵式上,他以超一流的水平圆满完成了任务,他被徒步方队分指挥部树为干部标兵。
2001年6月,“八一”电影制片厂在三军仪仗队拍摄《军人道德组歌》电影,在进行分列式时,由于身后队友动作不规范,上等兵刘渊海被枪刺刺破了脖子,但他并没有停下来,一直坚持到最后,保证了这次拍摄任务的顺利完成。拍摄训练结束后,鲜血已经流满了衣领,5公分长的伤口共缝了8针。
一人吃苦万人甜
有人说,人生价值是在享乐的称盘星上,谁享受的最多,谁的人生价值就高。然而,在仪仗兵的字典里,人生价值不在索取而在奉献,谁对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大,谁的人生价值就高。
被誉为“天下第一兵”的原仪仗大队大队长程志强,入伍27年,只回过3次家,一共才休了59天探亲假,没有与父母过上一个团圆节,他常说:“人人都有家,家家都有事,事事都顾家,谁来为国家。”
程志强结婚时,因仪仗任务由妹妹代替自己做新郎,弟弟结婚,妹妹出嫁,他也没能回去看看,家中4位亲人去世也没能回去见上最后一面。1993年8月25日,正在组织七运会开幕式表演训练的程志强,突然接到父亲去世的电报,上级几次强硬命令他回去料理一下丧事,他却含着热泪说:“我不走了,不给老父亲送终,留下不孝名声是小事,可表演出了问题,影响了国家和军队的形象,事就大了。”最后,拗他不过,只好把全队官兵集体去操场,为这位可敬的老人默哀了3分钟,没有哀乐,没有花圈,仪仗队员静静地肃立着,几分钟后程志强那洪钟般的口令又在操场上响起。
2004年4月正值部队任务高峰期,班长孙凯突然接到妹妹一个电话,平静地告知父亲病了,不祥的阴影霎时间笼罩在孙凯头上,在他再三的询问下,妹妹终于泣不成声,为了不因小家事而误大家事,孙凯一直将这件事隐瞒到2005年9月。正当他负责保障军训任务时,妹妹又一个电话,如晴天霹雳一下打蒙了他,父亲因肝癌病故了,遗言是“一定让他在部队好好干工作,我最不放心的是他”。站在父亲的坟前,他用心的踢起了正步,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流。
这年10月,也正是孙凯报考全国自学考试最后三门课程的笔试,他匆匆收拾好行李就踏上了返京列车,3个月后他顺利通过了3门课程,拿到了为之努力3年的大学学历。同年11月份,他又顺利取得了国家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鉴发的“高级按摩师职业资格证书”。
发展才是硬道理
时下,“知识军事”已经有力地叩响了新世纪的大门,争夺新的军事制高点的较量业已在全军展开,解放军的改变也可谓日新月异。面对扑面而来的军事变革和科学发展之风,三军仪仗队在自身建设方面,更是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贴近实际,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开辟了一条新道路,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现任仪仗大队大队长刘士胥,应当是发展理念的最好体现。他经常说,一个团队的精神,就如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一个军队的军魂一样,它坦坦荡荡,无坚不摧。要想让仪仗队更加超一流,就必须从理念上、从格局上、从风度上、从素质上有一种大气。正是在这种大气的带动下,仪仗队在5年里发生了很大变化。
2004年8月,仪仗大队的营区改建计划得到实施,刘士胥为了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效能,自己阅读钻研了100多册工程设计、施工技术、材质材料等方面书籍,并且多次请教相关专家,自己则对施工方的工程预算进行了许多关键性讨论,对房屋的设计计划也进行了多次有创意的修改,最精彩的应当是他亲自设计的绿化方案,让所有人都叹服不已。在工程竣工后,搞园艺的老总们无奈的摇着头笑道:“想多赚你的钱太难了,不过,如果你愿意,我们愿聘你为我们的设计顾问,因为你的设计应当是专家级的。”
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从10月28日迎接利比里亚总统到11月7日欢送阿尔及利亚总统离京,三军仪仗队需要完成三军任务42起,礼兵任务7起,这在仪仗队任务史上是最繁重的一次。
如何能够保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圆满完成每个任务?这成为仪仗队急待解决的问题。刘士胥果断拍板,抛开原有观念,再重新组建一支队伍,两支队伍交替进行,并且由他亲自制定研究机场迎送方案,队伍的使用序列,时间的分配情况,这份方案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在训练上他更是跳开常规,创造性的使用了“限制训练法”、“干扰训练法”,采取单个过关、兵种分练,三军合练的方法,缩短了训练时间,为圆满完成任务打下了基础。现在他的训练方法已经成为仪仗队担负重大任务的宝贵经验。
刘士胥将提高官兵素质,当成仪仗队发展道路上的重中之重。5年里,在他的组织下,开办了英语学习班、计算机学习班、法律讲堂等,尤其是自学成材已经蔚然成风,自考、函授、电大等各种学历教育在仪仗队已相当普及。
走出三军仪仗队的官兵,成了社会上的抢手人才,在他任职间,900余名退役战士全部被国家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聘用,有67人担任了部门领导职务。
50余载奋力拼搏,50余载辉煌成就,在天安门礼炮轰响的时候,是铿锵有力的正步留下了仪仗兵峻拔的精华;在人民大会堂军歌奏响的时候,是干脆漂亮的举枪礼舒展了仪仗兵的气质;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候,是庄严的国旗成为仪仗兵对祖国最坚贞的见证。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踏着共和国的节拍,走过昨天,走到今天,走出一身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