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扎:期待武术进奥运
文/唐元恺
2008年武术在北京奥运舞台上亮相的“身份”相当特殊--奥运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特设”,既不是正式比赛项目,也不是表演项目,“可这毕竟是武术迈出了进入奥运大家庭的第一步。”加蓬人吕克·本扎说。
本扎在电影院里结识了中国功夫,又通过功夫片迷上了武术,为了能够像影片《大刀王五》中的中国人那样满天飞,本扎立下宏愿:到武术的故乡取得“真经”!
“刚满14岁的时候,我便觉得自己该到中国去了,一刻也不能等了!”1984年,本扎只身来到武术圣地之一的少林寺习武。每天一大早,他便与僧人们一样,先要两臂伸开,每手提一个木桶,桶中盛满了水……“现在想来,所有的苦都是值得的,掌握任何一种技艺不是都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与代价吗?”
本扎把中国称作“第二故乡”,他已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其间,本扎取得了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专业硕士学位,在世界武术锦标赛等多次武术比赛中荣获冠军或较好名次。从1991年首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一直到去年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每届都能见到他的身影,成为唯一一位连续9次参加过中国武术节的外国人。他还担任了加蓬武术协会主席、国际武术联合会技术委员,有望成为北京奥运会武术裁判。
“中国文化有大量的东西可以贡献给奥运,例如寻求世界和平或者‘伟大和谐’、‘(君子)和而不同’等等,这些哲学思想将很好地表现在中国作为东道主对其它参加奥运会的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上,也表现在中国传统体育武术和其它很多的表现方式上。”本扎认为。在他眼里,武术运动拥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防身自卫的功能,适宜任何年龄层次的人群参与,同时又有很强的竞技性、观赏性和刺激性,包涵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其它项目不具备的特点。
目前奥运会一共有26个生于欧美的项目和2个亚洲项目(跆拳道和柔道)。本扎表示,作为拥有武术等“好东西”的中国,居然没有一个本土项目能入选奥运会,多少有些遗憾,更何况,在一般人看来,武术是跆拳道和柔道的“祖师爷”,祖师爷干不过后生,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
与他的许多海内外“同仁”一样,本扎也很认同这样的观点:奥运会项目一定要有非常广的普适性。“严格地说,要想将武术项目正式送进奥运会,中国人要做的,是在更多国家和地区加大推广和普及的力度,让其具有更为开放的世界属性,而不是把武术变成只属于中国人的项目。”
事实上,因推广与比赛(特别是奥运比赛)的需要,武术也不断进行着“规则化”与“标准化”的改造,它以民间一般流传的拳种为主要蓝本,以套路演练为主体,参照了体操和技巧等体育项目的规则和比赛方式,而对中国传统武术体系中的其它一些内容不得不采取了“一刀切”式的剪裁。本扎坦言,比起需要“标准化”的套路竞技武术,自己其实更爱各有独家绝活和“不标准”的传统民间武术,“当然啦,那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作为一个老外,我也许一辈子都达不到其精髓。”
“客观地说,武术是观赏性和竞技性并存的一种运动,但在目前的武术运动中,套路性的表演越来越突出,而竞技性、对抗性却越来越少,这种局面让人忧心忡忡。”本扎曾经看到过中国专栏作家欧木华的文章,认为“很不错”:在一个外行人看来,武术的套路论其观赏美,或许美不过体操,那么作为一种观赏性运动进入奥运会正式比赛的可能性显然是非常渺茫的,而且武术这种运动如果以一种观赏运动的面目进入奥运,则是一种失败,也是对武术精神的亵渎,实际上是把武术变成了“花拳绣腿”。本扎说,从跆拳道和柔道成功进入奥运会的经验来看,武术想进入奥运,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走竞技对抗路线,但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抛弃武术的观赏性。本扎认为,武术在竞技对抗之中,依然可以体现出一种观赏美,这正是武术明显强于柔道和跆拳道的最大优势。
“其实,高手即便在‘规则’比赛中也能显出功夫。”本扎同时认为,“无论比赛还是民间,武术靠的都是平时一点一滴的训练的积累,每一招、每一式都应该是真功夫。”
武艺“十八般”本扎均有涉猎,包括鲜为人知的器械“苗刀”、“鞭杆”等,而太极拳是其最为钟爱的一个:伸臂,举腿,面目平静而严肃地做着“皮影戏”似的旋转,动作很有节奏,呼吸均匀而深沉,目光随着肘或手指的方向而移动,特别是运动速度更象是影视作品中的“慢镜头”……“我觉得这真是美极啦!”在他看来,网球要找到旗鼓相当的对手才有兴味,游泳得有一大坛子水伺候着,而太极拳则比较自由,可以自己练,不择时,不选地,“太极拳不是那种光出汗的纯体力消耗,而是一种很‘哲学’的有氧运动,人能在太极拳中锻炼体能和神经反应能力,获得宁静与放松。
源于古战场攻击与防身的“武术”,经过不断地总结与提炼,发展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健身、自卫的运动形式,同时散发着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气息,并被提升到了艺术的境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心理特征和文化意蕴给它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因此武术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的确是一种不易掌握的体育形式。但本扎说“也没那么难,至少不会比学中文难。”如果只听电话,中国人都不会觉得本扎是老外。
在本扎看来,武术与其说是一种技术与功夫,倒不如说它更象是哲学。“武术能够让人‘认识自己’,调动自己忽略的种种潜能,使人以‘平和’与‘平衡’的方式化解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难题,至少能从哲学的高度找到解决人生难题的方法,我就是受益者之一。”本扎很感恩。
于是,本扎把武术传播看作是自己的一种天职。几年前,他开始了教练和国际裁判的生涯。在非洲、欧洲甚至亚洲等地都有跟他学习过武术的徒弟。“有一次,我受德国某个组织的邀请,到该国传授武术,机场上接站的人却竟然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嘴里喃喃地说,‘武术教练居然不是中国人!’”说到这儿,本扎哈哈大笑。他说自己相信,经过反复磨练和不断积累经验,许多外国人在武术造诣方面至少会跟他一样。
本扎还试图以电影电视表演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武术。他与成龙、陈勋奇(成龙一些影片的导演)等高手合作过,还参演过后来荣获中国电影大奖“金鸡”最佳故事片的《冲出亚马逊》。
他特别盼望让更多的人与之分享武术带来的种种好处与乐趣。“中外之间有很多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的空间,武术便是很好的一种方式:武术是国际性语言,通过它,人们甚至可以达成比其它方式更深入的了解和更深刻的理解,奥运会便是一个良好的舞台。”
“全世界的武术运动员应该做得更好,而奥运会起码给他们一个机会去做得更好。”采访结束时,本扎对北京奥运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