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上的“英语生意”
文/ 刘琼
能言善道的“北京出租司机”可能是全世界最热情的人群之一。他们几乎每一位都是具有天然素质的旅游解说员和时事评论员。2008奥运会来临之际,他们会将怎样的热情传递给四海宾朋?
(在另一辆出租车犹豫的间隙,)删掉此句.孟寒光自信地把自己的出租车靠边停在路边等待的两位外国人跟前。“Hello! How
are you! Can I help you? ”
“乘客都是我的老师”
“原来对于英语是一窍不通,连26个英文字母的顺序都记不下来。现在基本的英语句子都会说并运用于工作。”孟寒光师傅爽朗的告诉记者。
45岁的出租车司机孟寒光从1985年进入首汽公司就一直工作在出租车行业的第一线上。“1990年亚运会的时候公司就组织过英语培训班,现在奥运会是全国人民都注目的事情,2008年的时候要来很多外国人,我们出租车司机当然更要好好学习英语了。”
即使工作再忙,孟师傅都要抽出时间来参加公司组织的每2周一次的英语培训班,那本不算太厚的《奥运服务英语》已经被孟寒光师傅学得差不多了。
如果你乘坐孟师傅的出租车,你会发现孟师傅现在对英语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仪表盘上,贴满英语单词和句子的纸条。不会的单词和句子,孟师傅把它记在小纸条上,贴在仪表板上,“等红灯的时候就都可以看看,也许一天背一个句子,一个单词。时间长了也能积累下很多。”
这种学习英语的执著的劲头儿,常常打动很多乘坐他出租车的乘客。“有好几个乘客看到我仪表盘上的英文字条,听说我这年龄还在为奥运会积极学英语,都非常鼓舞,特地留下自己的电话给我,让我又不懂的单词和句子随时打电话问他们。”
“我学英语有小窍门”,孟寒光得意说,“我的老师很多,我的乘客都是我的老师。”如果拉上外国人,孟师傅经常用自己简单的英语积极的跟他们交流。“学英语得大胆说,即使说错了,外国人也会很耐心的纠正你。”
为了纠正自己的发音,孟师傅还在车上准备了自己的DV,让外国人帮他念句子,他跟着DV带学发音。他还经常把收音机的频率放在91.50上,“这是中央广播电台的一档英语节目,有简单的,也有难的,虽然有些不能听懂,但听着也能培养些语感。”
英语与“生意”共消长
“自从自己学了英语之后,别人不敢接的活儿,我就敢接。”孟寒光说。有一次送客人到华润饭店附近后,看到有一位外国客人站在饭店门口,可当时门口排了十几辆出租车,没人敢上前搭话,孟师傅主动上前用英语向客人问好,一句“Can
I help you?Do you want a taxi?”
酒店门口的外国人走向孟师傅说,“yes, I want a taxi。”就在孟师傅的车刚要开动的时候,在酒店门口逡巡的其他出租车司机问:“哥们,这外国人在酒店门口站半天了,是要去哪儿啊?”“上地。”孟师傅回答问话的时候,看到这个出租车司机流露出的羡慕的神情。的确从华润饭店到上地,这是一单将近百元的不错的生意,孟师傅的简单英语就抓住了这样的机会。
在去上地途中遇到堵车,孟师傅还用英语向客人解释道路拥挤,和他商量从四环改走五环。由于在出租车上沟通愉快,这位客人此后每天从饭店去工作的地方都坐孟师傅的车,“就这几句简单的英语,这位客人我拉了两个多月。”
和典型的北京出租车司机一样,孟寒光能言善道,热情洋溢。再加上的简单英语,与外国人的简单语言沟通不存在障碍,这给他带来好的人缘和回头客。正因为如此,孟寒光经常比别人多很多活。有很多做过他出租车的外国人,都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后来再次来到中国后,需要出租车时都给孟师傅打电话。
一次,孟寒光带一位外国乘客从长城饭店到涿州,回来的路上孟寒光看到京石高速边一座刚刚出土的精美的石桥时,北京出租车司机天然的旅游解说员素质不留神冒了出来,他用英语告诉乘客“you
see, that bridge has a 700-years-history”(建议用中文作这个直接引语,因为显然孟的英文并不准确)。“really?next
time, we can take a picture。”孟寒光当时以为这个外国人只是说说,没想到,一些天后,孟寒光带着个外国人去卢沟桥的时候,这个乘客还特地提出要去这座古桥看看。“我可以是一个北京奥运很好的旅游导游了。”孟寒光呵呵笑道。
“明年我的英语会更棒”
孟寒光对2008年奥运倾注了很多热情,乘坐孟寒光的出租车,除了学习英语的小纸条,还能有其他的发现:他的后视镜上方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距奥运还有……天。”奥运经常是他与乘客的话题之一。
“现在迎奥运,很多像我一样的出租车司机都在学说英语。能简单交流并能听懂基本地名了,就可以不用再手忙脚乱地乱比画了。”
目前,北京有6万多名和孟寒光一样的出租车司机在大街小巷不分昼夜的奔波,早在2005年,他们就参加了北京市运输管理部门启动的“出租汽车行业迎奥运素质工程”的培训。据估计,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大约有50万名外国游客。大多数司机都希望到时候能够用英语和外国友人交流。
除了出租车行业,在北京,包括商业、餐饮业、旅游业邮政业及公安、交通、卫生系统等行业员工,都开展了包括奥运知识、职业道德、服务技能和外语水平在内的奥运培训,截至2006年,11个窗口行业已有44万余人参加了培训。
首都窗口行业奥运培训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长江说:“通过培训,窗口行业广大员工的奥运意识、文明礼仪、职业技能、外语手语知识等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行业规范化服务、优质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2008,我很期待。”采访结束的时候,孟寒光说,“明年我的英语会更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