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骄圣地 大漠风情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的鄂尔多斯,面积虽只有8.7平方公里,却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古陆之一。

沿着鄂尔多斯悠久的历史长河,最先看到的是7万年前的“河套人”文化遗址,随后有战国时期的秦长城,有保存尚好的“秦直道”遗迹,有大夏国都统万城,有隋朝时期的十二连城,有“草原敦煌”阿尔寨石窟,还有著名的成吉思汗陵寝和独特的鄂尔多斯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等。同时,曾经困扰人们的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也给鄂尔多斯的大漠风情旅游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会唱歌”的响沙湾和从沙漠到绿洲的恩格贝最为神奇。众多的人文、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展示了这片古老土地的神奇魅力……

成吉思汗陵:蒙古民族的圣地

来到鄂尔多斯,一定要去拜谒神圣的成吉思汗陵园。

成陵在鄂尔多斯城区西南60公里处的伊金霍洛旗,出东胜上高速公路,行程不足一小时。在临近成陵的高速公路上,远远就能看见成陵的全貌。

相传,成吉思汗西征西夏王国时曾路过这里,因被这里的景色吸引,将手中的马鞭掉在了地上,他对随从说,等我死后将我葬在这里。转年成吉思汗病死在西征的路上,享年66岁。当蒙古大军护送他的灵柩返回时,马车走到这里陷进了沼泽,冥冥之中这美丽的草原好像要留住这位民族英雄,这时他的随从想起了成吉思汗路过这里时曾说过的话,于是就在这美丽的草原安葬了他。

成陵是由八个洁白的蒙古包组成,所以又叫八白陵。陵包里供奉着成吉思汗使用过的遗物,有镶金的马鞍,水牛角制成的硬弓,镶嵌着宝石的战刀。因为蒙古族游牧的习惯,人们将陵做成可移动的,遇到危险的情况,随时可将陵包用车拉走。历史上成陵经历过三次长途迁陵活动。为了防止日本人的破坏,1939年成陵由伊旗迁到陕西的兴隆山,1949年又从兴隆山迁到青海的塔尔寺供奉。1954年成陵又从青海迁回了伊旗,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亲自为成陵选定了新的陵址,位置在八白陵的中轴线,距八白陵遗址北大约500米的地方,由国家投资修建,以后又经过三次较大的修建就成了现在的成陵。

成陵大门处是一尊成吉思汗的青铜塑像,高6.6米,暗示着成吉思汗享年66岁,手握长剑马头指向西方代表着成吉思汗一生中最重要的三次西征,回头凝视代表成吉思汗对这里美丽草原的留恋。从塑像到陵包是9步11组共99级青色花岗岩砌成的台阶,9在阿拉伯数字中代表的是最大。在百名世界千年伟人中,成吉思汗排名第一。

成陵由主殿、后殿和两个副殿组成,从远处看,像是一只展翅的雄鹰。雄鹰被蒙古人视为神鸟,深受爱戴。陵殿呈八边形,圆形屋顶,天圆地方是古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主殿供奉着一尊成吉思汗的汉白玉塑像,墙壁上用绘画记录了成吉思汗四十几年来统一蒙古,三次西征,统一中国的历史。后殿是祭祀的地方,每年的四时大典,是最隆重的时候。

闭目驻足于成吉思汗陵时,笔者仿佛感受到了这座蒙古民族崇拜祭祀的“总神祗”的神奇与灵气,感受到了如今这座城市辉煌的缘由。

陵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4,鄂尔多斯市投入1亿多元对成吉思汗陵进行历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修缮和扩建工作。现在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景区。 响沙湾:这里的沙子会唱歌

响沙湾旅游区是鄂尔多斯市的又一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它地处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境内,以沙漠景观和响沙奇观为主要特色,是中国三大响沙之一。

响沙湾在蒙语中被称为“布热芒哈”,意思是“带喇叭的沙丘”。这里沙丘连绵分布,景色壮观,嫩黄色的沙漠,一望无垠,景区内有东西500米长的沙湾,呈弯月状,沙丘高度110米,坡度为40度。从沙丘顶部滑下,沙子会发出轰鸣声,形成著名的“响沙”奇观。

当我骑着骆驼爬上了沙丘顶,便迫不及待地向下滑去,期待着沙子唱歌……可是一直滑到底也没听见。这时工作人员才笑着告诉我说,今天湿度大,沙子嗓子哑了,你到6月份再来,它一定会唱歌给你听的。

关于响沙的成因,当地有很多传说,但大部分都与藏传佛教寺庙有关。传说以前在响沙湾一带有座喇嘛庙,云游四方的神仙张果老倒骑着毛驴经过时,听到庙里的喇嘛们大吵大闹,心想:如若不一心向佛,何时才能修得正果?于是将鞋里的沙子撒了下去,转眼间,金碧辉煌的喇嘛庙被沙覆盖,喇嘛庙和喇嘛们全部埋到了黄沙下面。然而喇嘛们毕竟是神佛弟子,他们并没有死去,因而经常在下面诵经吹号,这样沙子便会发出响声。近年来学者们提出了“地形说”、“共鸣箱原理”、“静电学说”来揭示它的成因,有人认为,响沙湾沙丘之中的含金量较大,因此发出响声;也有人认为沙漠表面的沙子细且干燥是沙鸣的原因。然而,没有哪种解释将响沙湾的谜团彻底解开。 由于时间紧,响沙湾的很多惊险有趣的旅游项目,如沙漠滑翔伞、滑沙车、地方民族歌舞表演等,都没能够一一去领略,我想一定是热情的响沙湾邀我再来!

恩格贝旅游区:沙漠里的一片绿洲

恩格贝旅游区为全国AAA级旅游区,也是中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恩格贝是蒙古语,意为“平安、吉祥”,地处黄河南岸、位于中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布齐沙漠中段,达拉特旗乌兰乡境内。历史上的恩格贝曾绿草如茵,牲畜成群,召庙香火缭绕,人民世代生息,但掠夺性的开垦、过牧,加上战争因素,作用于此地脆弱的生态环境,这里逐渐地被夷为沙海,土地资源丧失,人民被迫迁徙他乡。

1991年,日本著名治沙专家远山正瑛先生来到恩格贝,目睹这里的荒凉,心情十分沉重。回国之后,他动员日本国民每周省下一顿饭钱,来中国植树。在他的感召下,一批批开发沙漠志愿者放弃城市生活,进驻恩格贝。原始的油灯点燃了希望之光,狂风沙暴中孕育出了绿色。从此,30万亩土地开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已初步形成带、网、片、乔、灌、草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成为保护黄河的一道绿色屏障,成为集沙漠珍禽动物观赏、大漠风景观赏、生态农业观赏、沙生植物观赏和游客休闲度假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沙漠生态旅游区。如今,恩格贝旅游区建立了展览馆,陈列了恩格贝艰苦创业以及人们植树治沙的过程的历史资料。1999年,恩格贝旅游区还塑起了远山先生的铜像,以纪念他发动人们共同治沙的壮举。

阿尔寨石窟:草原上的敦煌

位于鄂托克旗公其日嘎苏木西南30公里处,距乌兰镇有130公里的地方,在一片茫茫的大漠草原上,耸立着一座孤零零的红砂岩石小山。该山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00米,高出周围地面约40余米,在险峻的峭壁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石窟,尚存49座。

阿尔寨石窟是中国长城以北草原地区“硕果仅存的晚期佛教石窟遗迹”,俗称“百眼窟”。据初步研究,该石窟开凿于西夏时期,盛于元朝,至明代仍然是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窟内现存近千平方米的彩绘壁画,大部分壁画属藏传佛教系统,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极高。窟内现存的藏文、回鹘蒙古文榜题,反映了古代多民族文化交流。

阿尔寨石窟有“草原上的敦煌”之称,在我国石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鄂尔多斯婚礼:蒙古族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中国,鄂尔多斯婚礼素来以隆重的礼节,独具特色的仪程,生动优美的祝词而闻名。

而取材于这种古老的婚礼仪式的舞台婚礼表演,浓缩了男方娶亲过程中的精华内容,据说是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项目之一。

鄂尔多斯是著名的歌舞之乡,也是一个民情风俗别致的地方。祭火、祭祖、祭敖包,蒙古银器、刀具和服饰,实用、大方、美丽,都很有讲究。其中,鄂尔多斯婚礼集鄂尔多斯祭祀、民俗、民族音乐、舞蹈、服饰和智慧、幽默之大成,与成吉思汗祭祀活动一起,列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鄂尔多斯婚礼产生于蒙古远古时代,形成于成吉思汗时期,历经700多年,依旧保留着男到女家娶亲的习俗,是我国少数民族中颇具特色和魅力的婚礼之一。

婚礼的全部过程要持续三天三夜。结婚那一天,男家附近另设一座披红挂绿的蒙古包,作为新房。包里包外都是穿着鲜艳漂亮的蒙古袍、欢声笑语的亲朋好友。新郎换上崭新的装束,准备去迎亲;新娘则在自己家的蒙古包内梳洗打扮迎接新郎的到来。迎亲的队伍通常在傍晚时分出发,新郎身着红绸长袍,腰束金黄宽带,脚登高统马靴。传统礼节里,迎亲队伍要先在新娘所在的浩特(“城市”的意思)骑马绕跑一周,然后在新娘的蒙古包前下马,此时欢聚在新娘家的亲友们会迎上来。接下来,有“拒娶”、“彩带隔门”、“对歌”、敬奶酒和全羊等系列礼仪,接着,蒙古包内男女老少围坐一堂杯盏交错,歌声不绝,直到深夜。第二天,新娘离开家前要举行新娘“哭嫁”、新郎“抢亲”仪式。新娘迎回后,下马要举行“跳火”仪式。进入蒙古包,还有婆婆揭儿媳妇蒙头纱仪式。最后是全羊席开始,一直持续到次日清晨,新婚夫妇举行送客酒宴,热闹的婚礼才宣告结束。

链接:城市资料

位置:鄂尔多斯(意为“宫殿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被“几”字形黄河环绕,南邻古长城,与晋、陕、宁夏毗邻,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形成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金三角”。

辖区:鄂尔多斯辖东胜区、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杭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等8个旗区。

面积: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

人口:149.5万。

民族:21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7万,蒙古族人口16.5万,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

生产总值:2006年生产总值达8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45.8亿元,位列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之首。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