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也有“白求恩”

--美国著名妇科医生乔丹·菲利浦斯

文/华少君 刘毅

他从第一次到中国,就对中国产生了感情。中国那么多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心深深震撼了他。他担心有一天他走了,这项事业也随之结束。他希望有一天,能找到合适的人,把这件神圣的事业做下去。

2007年5月,乔丹·菲利浦斯第80次来到中国。几十年来,“到中国”已经成为他生活乃至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9年,菲利浦斯夫妇在韩国首都参加一个国际医学论坛。当时,他们想既然到了中国门口,何不进到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看看呢。许多年后,菲利浦斯夫妇发现,正是这个临时决定,开始了他们与中国和众多普通百姓之间的缘分。

对于20多年前第一次来中国的经历,菲利浦斯记忆犹新。第一次踏上中国的领土并不容易,他们绕道香港到广州,原打算到北京逛故宫、游长城。在广州呆了几天后,菲利浦斯犯起了职业病。他对导游说,我想看看你们医院的设备怎么样。菲利浦斯的要求幸运地得到批准。

一位有些窘迫的院长带着这位美国著名的妇科医生参观了自己管理的医院,然后试探性地问道:“您刚刚在韩国的汉城发表了学术演讲,能不能给我们医院讲一次?一模一样的。”

“当然可以,为什么不呢?”刚刚退休的菲利浦斯立即来了兴趣,他和妻子马上返回酒店取幻灯片,用医院白床单做幕布,就这样在中国做了自己的第一次演讲。

屋子里坐着20多个屏息凝神的大夫,菲利浦斯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被翻译成汉语。他回忆说,尽管当时在座的很多医生都精通英语,但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们都害怕被别人看出来他们懂英语。

下午,菲利浦斯夫妇决定去杭州。让他们吃惊的是,在杭州机场,竟然有5辆当地医院的车子和 20多个医生迎接他们。菲利浦斯很惊讶消息传得会那么快。那些医生问他:你能像在广州一样给我们讲课吗?我们明天早上7点半到酒店去接您?

第二天当夫妇俩进入礼堂时,他们发现,容得下1000多人的礼堂里,楼梯上、座位上已经全挤满了人,他们全都用一种好奇有渴望的眼神注视着他们。这样的“大场面”让夫妇俩觉得“受宠若惊”,却又满心欢喜。在给朋友寄去的圣诞贺卡上,他们用一个词形容了第一次到中国的感受:令人惊异。夫妇俩惊异地发现,在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里,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期,人们是多么渴望先进的科学技术。他意识到,应该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于是他们在中国开始边旅游边教学的生活。

在北京协和医院,菲利浦斯碰到了他在中国最敬佩的朋友--中国妇科医学泰斗林巧稚。菲利浦斯说他们到过中国很多地方,有很多朋友,林巧稚是很重要的一位。1983年林巧稚逝世后,飞利浦斯夫妇把美国的天堂鸟花带到厦门,命名为“林巧稚花”,以纪念这位挚友。菲利浦斯清楚地记得,林巧稚当时告诉他:“中国需要他们带来的先进的科学知识。”

菲利浦斯答应林巧稚再回来。三个月后,他带着上了自己的5本医学著作,还有价值100万美元的免费医疗设备再次来到中国。当然,还包括20多个来免费讲课的美国医生--飞利浦斯事先告诉他们是来中国旅游的。

有了第二次就有了第三次、第四次。在中国的日子,反而成了他繁忙的工作日,似乎回美国才是假期。就在他们回美国“度假”的时候,他们也不停地收到来自中国的电话和信件。

有一次,一个上海的电话打到他们美国家里:菲利浦斯医生,我们有一个住院一个月还没有诊断出来的病人,你下周日能过来为她做个手术吗?

当他来到上海的手术室,里面已经围满了上海各大医院的医生们,那天是医生们的休息日。菲利浦斯用当时先进的腹腔镜技术检查出了病人是内出血引起的疼痛,要止疼就要止血,他让围观的医生们都仔细观察了出血点。其他医生30天都没有诊断出的病人他三分钟就诊断出来了,这个消息传遍了当时的上海,菲利浦斯在中国成了名医。

于是,手术接踵而来。他曾经一天做过10个手术,他管那次叫做“乒乓手术”。“两间手术室,做完一个接着去那边做另一个,根本停不下来,就像一个乒乓球。”回想起那次难忘的经历,菲利浦斯经常开心地大笑。

要做的手术太多,要讲的课程也太多。菲利浦斯认为,应该让中国的医生通过书本学习更多的先进医学知识。但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图书馆竟然只有几本杂志,没有书!菲利浦斯只好回美国想办法。

他给美国各医学图书馆写信,请他们把不需要的书送给他。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给他寄书,家里放不下,最后夫妇俩在外面又租一些房间来存放。等书搜集差不多了,菲利浦斯带着三个集装箱的书再次来到中国,在卫生部为他举行的宴会上,他发表了祝酒辞:我有像山一样的医疗书籍,你们能帮我送到你们的医生手里吗?

当时的卫生部长陈敏章回答道:我们会很仔细地办好这件事,您不用担心。

按照陈部长指示,天津医学院从塘沽接受这些书籍,然后再分发到全国各主要的医药大学。

慢慢地,菲利浦斯他们收到的书越来越多,他邀集同行成立了“美国赠华书刊委员会”,成为一个正式登记的非营利性组织。这个组织拥有11000平方英尺的仓库和9名正式员工,后来又扩大为“国际赠华医学书刊委员会”。到现在为止,已经有70个20吨集装箱的多种文字的医学书刊被运到中国。为了防止有人从中牟利,菲利浦斯在每本书的扉页上都盖上了印章,告诉人们这是国际协会的赠书。

如今,参与到国际赠华书刊委员会的人越来越多,事业也越做越大,而80多岁的菲利浦斯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他说,他从第一次到中国,就对中国产生了感情。中国那么多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心深深震撼了他。于是,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无偿地做这项事业。但是,他担心有一天他走了,这项事业也随之结束。因此,他希望有一天,能找到合适的人,把这件神圣的事业做下去。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