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积极应对人才短缺挑战

文/ 张学英

香港一向以人才自由流动为骄傲,但目前这个正在向知识经济转型的城市,却面临着专业人才严重缺失的煎熬。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最新的人力资源评估资料显示,到2007年香港需要的高等教育人才估计短缺10万人以上,主要集中于银行、金融、咨询业,而信息科技人才更是每年缺额超过1.3万人,其中半数为大学学历的操作人员和研发人员。

人才短缺较为严重

香港当地人才的语言能力下降加剧了人才短缺危机。据调查,香港回归10年,仍有半数人不懂普通话。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会长黎鉴棠先生说:“中国在未来10年可能会成为世界经济的龙头,但香港现在还有些大学生连一句普通话也说不出来,见工时甚至会要求不返内地工作,些许视野都没有。”

香港人才的英语水平也“每况愈下”。某跨国银行透露,由于英语水平太低,该行每年聘请大学毕业生中,香港学生所占比例由原来的50%下降至10%。

更严重的是,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喜欢到内地寻找工作机会。这方面的数字在2005年有近23万,其中八成是经理及行政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他们是香港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稳定的中坚力量。

不少商界人士担心专业人才的短缺和流失会影响香港的经济发展。事实上,已经有英国及德国商会抱怨其所属会员由于在香港请不到合资格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而不得不将部分业务移到其它亚洲国家。

引进优秀人才

事实上,特区政府已经意识到,输入人才是很有必要的。香港入境处在2006年年中展开优秀人才入境计划,至今为止已经有近150人获分配名额。他们主要来自金融、资讯科技及商贸几个界别,也有不少是来自体育运动及艺术文化方面的优才。

与以往的人才引进计划不同,此项计划中获批准的申请人,无须在赴港定居前先获得香港本地雇主聘任,并可根据香港现行的受养人政策,申请其配偶及18岁以下子女一同赴港。

保安局局长李少光表示:“新计划的目的是吸引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来港定居。我们的吸纳对象为世界各地包括内地的既已有所成,又具潜力继续发展的人才。新计划将有助推动香港经济发展,为本地人口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加强香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以及优化我们的人口质素。”

但是1997年香港回归以前,从内地来香港工作的机会并不多。1990年代初来港的孙立川先生,当初就遇到了很大的麻烦。不仅每年都要向香港入境处递交延长居留权的申请,他的雇主还要被盘问为何雇佣孙先生而不是本地的香港人。而在入港7年之后,孙先生终于可以领取香港永久身份证时,他还必须提供原藉的身份证明。孙先生在日本待了10年,又在香港待了7年,他的户口早在他出国时就吊销了。无奈之下,只好由他原来的单位厦门大学出具了一份证明才了事。“想起这事,我就觉得心酸。”孙先生说,“听说,现在的政策比当年要宽松多了。”

创新学校教育

香港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被认为是造成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学生素质的下降也是造成人才短缺的原因之一。据悉,近年来已发生一些跨国公司投诉香港本地大学毕业生水准不佳的情况。

浸会大学前身是一所私立专上院校,1994年才正式成为一所大学,在香港的大学中属于“晚辈”,但它却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在大学里建立完善传理(传播理论)学院、第一个在大学里开设中医药学院、第一个开设社工教育、第一个开设中国研究及欧洲研究专业,还是第一个与内地合作创办大学的香港大学……

“我们不断地有一些崭新的意念,正是希望大学教育能够配合香港社会的发展和需要。”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吴清辉说。

今年68岁的吴校长,神采奕奕,亲和中透着威严。2005年,从事教育30多年的吴先生,凭借着其对香港教育的杰出贡献,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的金紫荆星章。他认为,“学校就是要不断地开创更多的条件,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才,这才是未来社会的需要。” 为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浸会大学开设了欧洲研究课程。“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有对英国社会、文学的研究,但没有对整个欧洲的研究,我觉得在香港回归之后,我们更应该把欧洲作为整体来研究、考察。”吴校长说。

此外浸会大学的传理学院还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Pulitzer Prize)得主工作坊,邀请在美国获得这项新闻界最高荣誉奖项的得主,参与香港的新闻教学与实践。正如香港浸大传理学院署理院长陈凌教授所表示,这将为香港浸会大学开辟一个富有活力的“第二课堂”,并促进传理学院的学生不断向国际专业水准努力。 另一方面,吴校长还鼓励学生重视对内地研究观察以及文化传承。“我们是最早创办中国研究课程的大学,而且在1989年就开始实行跨学院的课程。学生们在二三年级时会到内地著名的清华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包括在内地听课、参观等等。”吴清辉校长说。

吸引优秀生源

面对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积极开放留学教育市场,香港也开始采取措施吸引更多优秀生源进入香港的大学。从2005年起,香港突破非本地学生(俗称留学生)的收生限制:允许进入公立大学留学的留学生比例由过去占学生总数的2%增加到10%;也允许私立院校招收攻读副学士或以上课程的留学生增加到占学生总数10%。同时还同意容许留学生兼职工作,减轻学生经济负担,让他们获得相关的工作经验;提供奖学金,并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捐献,向留学生提供更多支持;政府向大学提供足够的宿舍,让留学生到港在大学都能住上学校的集体宿舍等等。

香港的大学开始在内地招生,逾3万名内地生报读2006-2007年度香港大学的学位课程。

来自江苏的刘思力是香港科技大学二年级学生,2004年已经被内地名校录取,最后还是选择了香港。刘思力觉得香港的大学最大好处就是全英语授课,可以获得更多更新鲜的国外资讯。她说:“我喜欢学语言,更喜欢学习生物。科技大学给了我这个机会。”

而她的香港同学也通过她对内地有了更多了解:“现在在香港,会讲英语、粤语,同时普通话流利的同学,会找到一份薪水很好的工作。所以我的很多香港同学都会用普通话来跟我交流。他们很关心内地发展,希望能去那里创业,但又好像对内地疑虑重重,也许是与传媒误导有关,也许是内地很少到香港来做什么宣传。有人甚至问我特别可笑的问题,如‘在内地开公司是不是要贿赂当地的官员’等。”

香港中文大学对内地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作了统计:50%留在香港就业、25%在香港继续念书、18%选择海外留学、7%返回内地求学或工作。

还有一年就要毕业的刘思力希望继续深造,在海外还是在香港,她觉得都可以。她的一些同样来自内地的同学,有的表示会留在香港工作,毕竟这里是国际大都市,工作机会很多,而且起薪点也比内地高很多。

香港还面向国际招生。曾任香港总商会主席艾尔敦说:“任何国际级城市都要有广阔的视野,外国学生与香港学生应互动,香港才是真正的国际级城市。”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