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可替代的角色

文/伊 吉 本刊记者 张 娟

“香港之死”、“难以消化的‘大包外卖’”……香港交易所执行总监罗文慧清楚地记得十多年前来自西方的报道香港回归时的“热词”,这也成为港人当时的“集体记忆”。

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变化是:2006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在香港上市,90%以上的买家是外国基金。“资本都是追逐利润的,如果香港已死,这些资金还会投过来么?”罗文慧说,“回归十年,香港的发展让西方乃至世界的思维已经发生了改变。”

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无论是在信息披露的规范性、管理的透明度、法制和合约精神还是对外国资金的吸引力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先发优势。特区政府也在内地和海外积极推广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不仅使香港的金融自由在本质上完整地保留下来,而且香港的地位比十年前更重要了。”在港交所工作了18年的罗文慧,更愿意用数字来说明问题:2005年,香港联交所的融资额在亚洲市场之中排第一位,居世界第四位。截至2006年11月,香港联交所的融资总额已经超越纽约市场,跃居世界第二。2006年香港被西方称为“全球历史上接二连三的最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募股的地方。”

“中国内地经济的发展,带旺了香港的金融业,”罗文慧介绍说,从1993年首家内地公司在香港上市至今,在香港证券市场的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内地企业达到374家。单在2006年,内地企业在港上市集资额达3,042亿港元,比2005年增加101%。香港成为中国公司募集国际资金的理想选择。

“不只是香港,全世界所有交易所几乎都想争取中国内地的企业。中国的经济规模是发展中国家中很有潜力的。很多内地企业选择到上海、深圳、香港交易所上市,但还有很多企业到新加坡、到纳斯达克上市,其市场潜力可想而知。”罗文慧说,内地经济快速增长,香港继续为内地提供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保险等的金融服务,这对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有积极意义。在刚过去的十年,香港在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但未来如何能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每个市场都在积极地往前走,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推着香港向前走。罗文慧介绍,港交所一直在努力拓展市场,扩大自己的商业机会,目前他们已积极在亚洲其它地区如越南、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去争取企业来港上市的工作。

“很多人问香港有没有希望,我认为不是看过去也不是看今天的优势,而是看明天你会不会积极地去做,”罗文慧说,依照香港的经验和过去扮演的角色,如果努力,会得到发展,但如果坐等,那十年、二十年过后,不只是香港,任何地方不往前走都会落后。

诱人的营商宝地

2007年,香港连续13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梅三乐认为是名至实归:“长期以来,港府坚守‘小政府’的理念,为维持经济自由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保持公平竞争的同时,给与高度的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由及产权保障等,为商业机构提供极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香港从金融风暴复苏后取得今日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梅三乐是香港美国商会会长,在港居留25年,自2005年3月出任商会会长。“10年间,无论是美国对香港的投资额、在港设地区总部、办事处的公司数量、规模都在大大增加。最近4年则尤为显著。目前,在港美资公司有1200家左右。”梅三乐向记者介绍说。香港美国商会是香港最大的外国商会,会员近2000家;美国在香港设立的地区总部公司数目最多,有近300家。在商会最新一期的《商业展望调查》中,美国商界领袖几乎一致对香港的整体营商环境投下信任的一票。“高达98%的绝大多数会员公司表示对香港整体的营商环境感到满意。他们的信心不仅限于当前,而是持续到未来几年。”香港的地理位置、国际通信网路、自由港地位、扎实的基础设施及资金自由流通、简单税制等优点,都被美国商会的会员公司、乃至国际商界视为香港的主要优势。   “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取代香港的角色。”梅三乐对香港的前景充满信心,主要“有中国内地经济发展作为源动力”,他认为“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正是香港的优势所在。中国内地持续兴旺,同时也带旺了香港。”在他看来,中国与日俱增的经济实力,给香港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机会。现在的香港,对于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是前所未有的。梅三乐更希望看到,香港成为一个人人向往的大都会,不只是国际金融中心。换言之,人人都来香港安居乐业,香港成为就业、求学、养老、娱乐、营商、寻梦的首选之地。 香港英商会行政董事夏伟邦成则把香港称作“诱人的营商宝地”。作为香港第二大欧洲投资国家,英国在港的总投资额约为40亿英镑。香港也是英国第二大的亚洲市场。

夏伟邦在香港生活了15年,曾担任英国驻港部队的副司令。“香港一方面正加速融入内地,一方面继续保持自身的各种优势,包括完善的法制、通讯和言论的自由、税率低且税制简单、廉洁的政府,再加上CEPA带来的种种优惠,以及在港人民币业务的逐步开放,简直是如虎添翼。这将吸引更多资金,让香港在全球的金融中心中脱颖而出。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香港都将是诱人的营商宝地。” 夏伟邦强调,香港与伦敦、纽约在法制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是充满活力的城市,投资环境友好,对年轻人的创业很有利,是吸引年轻企业家的好地方,也是他们未来拓展中国内地市场的跳板。

谈到港英贸易十年来的变化,夏伟邦说,港英当今的贸易之大前所未有。夏伟邦把现今的中国内地、香港、英国三方的关系描绘成一种“长久而融合的铁三角”关系。他相信,只要三方利用各自的优势,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保持彼此之间的贸易、服务和投资往来,这种关系就可以长期稳定发展下去。 夏伟邦说,香港在中英贸易往来中的角色有所改变。过去,香港扮演的是一个“平台”角色;而今,香港更多是扮演一个“融合、沟通”角色,其重要性也越来越显著,并且范围更大,从金融服务到各种专业服务。香港无疑是外商对华投资的天然门户。在中国内地许多城市正在努力走向国际化时,香港面临的一个挑战,恰恰是如何保持已有的国际化特色。

在大空间里谋发展

“今后5至10年对香港来讲不是被边缘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大的空间里发展的问题。”

谈到香港未来的角色定位,宋敏这样判断。1997年8月,已取得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终身教授资格的宋敏,带着对香港发展的良好预期和自身的一种求变心理,“逆向而行”来到香港。他现在是香港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香港政府“中央政策组泛珠三角洲委员会”成员。

“国家将香港发展纳入‘十一五’规划中,越来越多香港的人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香港将在国家的大的发展空间中去寻求自己的定位,并找到自己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定位。”宋敏分析说,事实上,香港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与内地密不可分、唇齿相依。香港的很重要的发展契机都是靠内地的。比如上世纪80年代香港将加工制造业其移至珠江三角洲,专注于服务企业,形成“前店后厂”的模式,完成了由加工业、制造业向服务业的成功转型。此举对内地的帮助也很大,当时的中国内地尚未完全开放,香港是一个很好的窗口,也是一个桥梁,把中国和世界经济联系起来。回归以后,香港人更是体会到中国政治上的开放和经济的增长会给香港带来许多有利的地方。

对于现在很多人提出的“香港会不会被上海取代”的问题,宋敏认为挑战肯定会有,但港人无需太多“角色焦虑”。从证券市场来讲,香港面对的是国际投资者,其监管政策经多年磨练出来,与国际接轨,相对比较完善。一个制度的建设不是一年两年完成的,是“打”出来的,边发现问题边修正,使其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益,这需要一个过程。另外国内的证券市场面临国际化的问题,这与人民币的可转换性是相连的。即使有一天上海也很国际化了,制度也很完善了,从中央政府的决策来看,从国家的利益来说,都需要几个证券中心。在宋敏看来,上海等内地城市的发展,对香港而言,不存在所谓“边缘化”的问题,而是一个合理分工、互相促进的过程。就像一个大飞机有几个引擎,证券体系要完善,要多层次,要有不同类型的市场来满足企业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因此,从增长的空间来讲,香港有挑战,但面临的机会可能更多。

宋敏认为下一个五年、十年,香港的角色定位为服务型经济。“我个人把金融看作是一个高科技产业,它牵扯到很多精巧的设计,需要国际化的人才、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还需要信息的优势。媒体自由,低税制、信息流动畅通,这是香港这座国际化都市的优势所在。”

宋敏认为,从物流来讲,香港如果能延伸到大陆腹地。进一步整合,服务内地,“把自己当作中国的一部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空间会很大。”

“当然,最关键的是,香港要以更开放的姿态吸引更多的人才,试想一下,以香港现在的国际化优势,再加上优秀人才的加入,香港未来的发展会如虎添翼。”宋敏说。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