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后的诸葛亮

文/张洪

去襄樊,拜诸葛亮

有一年的高考试卷上有一道填空题,问:世界上目前最宽的护城河在哪里?正确答案是:湖北襄阳。

这是一个不算太大的城市,世界最宽的护城河边,眼睛近视的我,任由视线游荡到对岸,那份舒服养眼。厚约半尺的城门,红色依然,古老的青石城墙上,可以并排行走几辆马车。小心翼翼踏步上去,这些台阶尽管老旧,却与久远的历史相通,记忆中杜甫来过这里,写出过“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张继生在这里,追溯下去,当然会邂逅到《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很多人对襄樊的认识,始于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全书120回,有32回故事发生在襄樊,其中的“隆中对”、“三顾茅庐”和“水淹七军”很多中国人可以像段子那样朗朗上口。也因此有人打趣说:襄樊有半部《三国演义》。

襄樊的名气不仅来自一部“三国”,大学快毕业的时候,笔者栽进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一发不可收拾。《射雕英雄传》最后一回的“华山论剑”里,最好看的就是郭靖和黄蓉坚守襄阳城的那段:十万之众的蒙古大军逼将上来,铁骑数百如风般驰至,但见襄阳城门大开,一男一女两个少年骑马绰枪,站在护城河的吊桥之前,从容不迫大唱了一曲空城记。

襄樊人对郭靖的印象可谓深刻,坐在大巴车上,享受着比北京提前到来的夏天,当地人指着城门示意:这就是郭靖当年守城的地方。在金大侠的笔下,最后成吉思汗崩于金帐之中,临死之时,念叨的就是坚守了襄阳城的郭靖。 打开中国地图即可看到,襄樊正好在中国的中心位置。北方是黄牛和小麦,南方是水牛和水稻,到了襄樊,则既有水牛又有黄牛,既有小麦又有水稻。这一龙凤杂交之地被人喻为“步步皆文化”。

乘车渐入市区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感慨道:“一马平川,怪不得曹操的军队日行300里。”

空气中透露出湿湿的味道,参天的古柏掩映着长相周正的小山。站在当年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这位因主讲汉代风云人物和三国而出名的中国最走红的教授开口便说:“我对襄樊向往久矣!” 1800年前,这里发生的一切看起来并不惊天动地,却把一段历史镶进了中国人的记忆中。

“诸葛亮真会选地方!”周围人纷纷咂嘴,17~27岁的诸葛亮在这里度过,按照年龄段计算,相当于读完了博士,虽然没有系统的学院教育,却是在大自然中周日与天地之气相交,“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这位智者的亲身体会。

踏足这片使襄樊扬名中国的土地,做梦都曾梦见三国人物的易中天感觉气势非凡,他感慨道:“从这里走出一位影响中国历史1800年的伟人,毫不奇怪!”

“诸葛亮是个帅哥”

在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摇鹅毛扇,“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是一个智者的形象,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料事如神。

易中天有一个层层递进的“三国论”,在他看来,《三国演义》实际上就是一场“荆州争夺战”,而当时荆州的治所就在襄阳城内。刘备、孙权、曹操三方势力在争夺战的拉锯和相持阶段,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起源于著名的战略策论《隆中对》。因此,诸葛亮就是这种时局的战略设计师。研究三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关键是研究诸葛亮和《隆中对》。

在笔者的记忆中,《隆中对》一直是中学课本里的历史名篇。诸葛亮“躬耕陇亩”的身影也是中国人十分熟悉的历史名人行迹中的一幕。

诸葛亮为什么出名?因为料事如神的他,辅佐了刘备的建国大业,并终成一代名相。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际遇,历来被看作是君仁臣忠、君明臣贤的楷模。尤其是那有名的“三顾茅庐”,千百年来让那些一心想出来做官又要摆一下臭架子的文人羡慕到死。

“历史上的能臣,好下场的不多。不是生前被贬,便是死后挨骂,能做到生前生后都没有什么人说闲话的,大约也就是诸葛亮。”易中天评价说。

此次他前来襄樊出席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年大型庆典活动,与国内外人士在隆中三顾堂前一起拜谒诸葛孔明,著名演员唐国强还在现场诵读了《隆中对》。

“老天爷对我很眷顾,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扮演诸葛亮。”近距离接触,才发现,唐国强很有几分伟岸,有人说,自从扮演了名相诸葛亮,连他的命运都开始好起来。

在襄樊可容纳1200人的襄阳剧院,易中天以“三国源头品孔明”的标题侃侃而谈了一下午诸葛亮,他第一次向公众发表了对诸葛亮的全面评价,也透露了他对三国历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易中天评价说,诸葛亮治国、治军一流,但用兵绝非一流。他认为,诸葛亮不是“政客”,他心忧天下,是有理想的政治家,是杰出的政治家。 谈到诸葛亮出山,易中天说他当时年仅27岁,身高1.84米,陈寿形容他“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古人36岁就自称‘老夫’,如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27岁,英俊潇洒、英姿勃发,易中天笑言“是个帅哥。”

假设诸葛亮不出山会怎样?易中天打趣说:“那他大概就会留在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啦。”

隐居在深山之中,却对天下大局了如指掌,“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襄樊学院教授余鹏飞概括说。当时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是一个小山村,到襄阳只有20多里路,作为交通要地,襄阳在通向四面八方的驿道上每60里设一个驿站,配有马匹,可迅速传递命令和消息。所以诸葛亮隐居的寂静山村,消息并不闭塞。

“我推测,在当时诸葛亮居住的草庐中,‘士人’会经常举行一些沙龙。”易中天说。

说起研究诸葛亮精神遗产的最新成果,易中天总结了四种精神,他认为诸葛亮是千百年的“无双国士”,在他身上体现了“心系天下的‘国士’精神,鞠躬尽瘁的负责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以及公正廉洁的法治精神’,这些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然而,诸葛亮活得好累!”易中天感慨道。谈及诸葛亮的英年早逝,易中天说他事必躬亲,并称“这样做CEO有问题”。

“事实上,诸葛亮不像军师,倒像管家。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亲自过问,亲自操持,即所谓‘事必躬亲’。这固然是生性谨慎,也是势之所然。”

谈到刘备,易中天对他的评价是“他从小随母亲编草鞋席子卖,不是富贵也不是贫贱,是‘贫贵’。”

漫步襄樊街头,当地有名的妞妞饼屋是出售孔明饼的地方,据说这一由诸葛亮发明的食品一直被当地人“传吃”到今天,虽然已被改制得几乎相当于老婆饼,但还是因为诸葛亮的名气而被人不断吃个吉利。大头菜的命运也很不错,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打江山,他所烹制的咸菜--大头菜也随之走出了襄樊,解决了蜀军将士的吃菜问题。我们居住的宾馆外面就是大幅的大头菜广告,随着人们食肉量的增加,如今的咸菜几乎升值成了“点心”,而这种小菜味道十分朴素耐吃,.久藏不坏是它的一大优点。

一个诸葛亮,为襄樊聚来了如此之多的海内外人士,整个城市随之热闹了好几天,一些关于三国故地的旅游项目也正在渐渐升温。当别的国家把马头琴申报为他们的文化遗产,甚至美国人因摄制卡通片《花木兰》而赚得盆溢钵满时,有这样多的目光关注诸葛亮,是襄樊之幸,是今人之幸。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