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真的需要我们去了解
文/王复
一见中东风云变幻,人们自然会想到阿拉伯人。一提起阿拉伯人,总有人说他们好斗。但我亲身感受到的阿拉伯民族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民族,是一个信仰神圣的民族。
助人是一种义务
阿拉伯国家的气候炎热,那里的人更是热情。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会面对冷漠,“欢迎你”的声音不绝于耳。特别是对于外国人,当你对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时,他们的回答又十分简单:“瓦吉比--这是我的义务。”
那是1980年,5月的巴格达已干热难熬。我们3个中国女进修生必须于每周周末从巴格达大学文学院的女生宿舍回到使馆为我们安排的临时的家,做一周的休整。从汽车站到家要走上20分钟。应该说,路不算太长。但地面的温度却是60摄氏度!烈日下宽宽的马路上几乎无人踪影,只有我们3位女性。骄阳在上,水泥砖在下,默默无语,无奈滚滚热浪。当步履变得更加艰难时,突然一辆轿车停在我们身旁,一位女士从车窗探出头来,微笑着招呼道:“上车吧,姑娘们,我知道你们是中国学生,我和你们住在一条街上!上车吧!我也刚刚下班!”天哪!这位女士把我们从热浪中拯救出来,一直把我们送到家门口。“谢谢你!”我们3人异口同声。可她却微笑着说“瓦吉比!”
“这是我的义务!”他们说得似乎随便,但实际却不轻易放弃。我在巴格达大学上学的班上,有一位盲人男生。我不知道他每天如何到校,如何回家,但是却见每天都有同班的男女同学牵着他的手,把他送到座位上,下课时又把他领出教室,人无固定,却从不间断。特别是那些有点“男女授受不亲”的女生,竟也毫不迟疑的拉起他的手,为他带路。一天早上,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一会儿,看见同班一位裹着头巾的女生带着那位盲人同学走了进来。就在他俩进门的一刹那,我听见那位女生低声却严厉地对盲人同学说了一句“下流!”那盲人同学一言不发,老老实实地坐在了座位上。那女孩发现我听见了她的话。
下午,我正在图书馆读书,那位盲人同学被人送了进来,他轻轻地问了一句:“有我们班的人吗?帮我记一下上午的哲学笔记吧!”正巧那位女生在那里,她毫无表情地走了过去,把盲人同学领到自己身旁,为他读着哲学笔记。
后来,我和那位女生聊天时,她主动说起了那天的事, 谈到了盲人同学不礼貌的话。“那你还为他读笔记?!”我说。“这是我的义务。”她淡淡地说。
黑袍下百花争艳
走进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你眼前总有不尽的黑袍。有些不客气的外国人甚至使用了“黑乌鸦”一词来形容身着黑色长袍的阿拉伯妇女。她们或是用面纱,或用手扯住袍子的一角,把大部分脸孔遮住,只露出双眼。天哪,莫非这些女子与彩色无缘?
我和许多人一样,初进阿拉伯的社会时,也在心中暗暗惊呼着。但是,当我第一次走进巴格达大学的女生宿舍时,惊呼就冲破了双唇:“哇……”那是周末的夜晚,女大学生们纷纷从家中返校,一进宿舍,她们一个个急匆匆地脱去黑袍,换上了无尽的妖娆: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艳丽的裙装,宽松不等的式样,竟如一只只五彩的孔雀,让我们这些中国姑娘目瞪口呆!
2000年夏天,我参加一个招待沙特公主的妇女招待会。与会的阿拉伯女宾,一袭袭黑袍,进到会场,顿时展现出镶金戴银的斑斓华服。那红色,如天边的火烧云,那翠绿,如园中的婆娑润叶。还有那飘长的卷发,一波又一波……除去黑袍,一片花的海洋。
5年前的一个周末,我去沙特驻华大使夫人家做客,这是一次没有男宾的小聚。闲谈之间,夫人的几位女友陆续而至,她们仍是披着袍子,可已不仅仅是黑色,有的人穿的是米色长袍,有的是灰蓝色长跑。有趣的是,有人的长袍已对宽大进行了改造,突显出腰身。待长袍除掉,竟是时髦的仔裤和露肩的长袖衫!
特别要说明的是,可不是所有的阿拉伯国家的妇女都穿黑袍,苏丹、毛里塔尼亚、索马里等国的妇女都不穿黑袍,他们挑选又长又宽的色彩鲜艳的棉、绸,把自己的身体和头遮盖上,让它起着“黑袍”的作用。这彩色的“黑袍”,竟有5米之长!
宗教神圣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宗教,信奉者数不胜数。我也接触过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他们中不乏我的朋友。信仰伊斯兰教的朋友还为数不少。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不是全部)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是穆斯林,信仰真主(阿拉伯文音为安拉)。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穆斯林心中的地位,确实是神圣的。尽管阿拉伯人的性格爽朗,豁达,喜欢讲笑话,也高兴你与他开玩笑,但是切切记住,不能拿他的宗教开玩笑,也不要去有意地向他灌输无神论的思想,否则你真会激怒他,变成他眼中的丑恶的“异教徒”。
在巴格达上大学时,无论男生女生总爱问你为什么不信伊斯兰教。开始,我们是认真地讲述自己的无神论观点。结果发现,这给自己惹了大祸,因为他们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地要和我们辩论。那架势真是不依不饶的,
使你课间不得安宁。
对于宗教习俗,千万不能冒犯!
我现在有个习惯:只要是去阿拉伯国家,总随身带着一方大大的头巾,以备参观清真寺包头用。这可是一次经验教训的结果。
1981年,我和两位女友看到巴格达著名的金顶清真寺,那阳光下熠熠闪光的金顶确实吸人眼球。我们知道进清真寺的妇女应该包头,无奈身边没有,又不想错过良机,便想“闯”一下,我们是外国人嘛!快到寺门前了,似乎无人阻挡,胜利在望!但是,就在我们抬脚进门的一刹那,十几双男人的大手同时在我们面前张开:“不包头不许进!”那些手离我们的身体仅2-3公分。可以想象,若要硬闯,只能被大手推将出去。
这是伊斯兰的习俗,谁也不许违反!外国人不许!朋友也不许!
阿拉伯穆斯林心中的宗教神圣确实令人“望尘莫及”。但是,只要你尊重他的宗教,无论你的信仰如何,他都可以与你为友,随时向你伸出帮助之手。正如他们中居住在沙漠路边的农户,总为过路的行人免费送上清凉的饮水。尽管水对他们来说十分珍贵,但他们仍愿以自己的慷慨给别人带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