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贵林:一个人,一座城
文/李国文
2006年10月11日,随着三峡水位超过150米,有着2000年历史的奉节老城全部沉入江底。看着脚底下最后一块基石被水淹没,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刹那间热泪盈眶,他就是奉节诗城博物馆馆长赵贵林。
江水底下的回忆
作为地道的老城居民,赵贵林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代。望着上涨的江水,老赵指着江面说,在这片水下,有着我儿时的无数梦想与欢乐。
很小的时候,赵贵林与老城的许多孩子一样,喜欢听老城胡同院落里的评书,喜欢看贴报栏里张贴的《万县日报》,喜欢与伙伴们在阁楼里捉迷藏,喜欢在依斗门外的沙滩上放风筝。如今,能够勾起老奉节人回忆的角落已不复存在。
老赵记忆最深的还是古城的大东门老街,那的房子全是木板门窗木板墙,线条简洁,排列有序。上小学时,常从那条街上走过。街上的房子多是带有阁楼的二层楼,楼下铺面经营的物品各异:卖糖的、卖粉条的、卖面条的、卖米的……特别是卖糖的那个店,对他的吸引力最大。那时老赵家挺穷,没钱买糖,他曾想:哪天有钱了,要把所有的糖果都买来尝一尝。
1997年,三峡胜利实现截流。标志着为期5年的一期工程完成,一期工程对三峡库区腹心县城奉节没有多大影响。2003年6月,三峡工程下闸蓄水,成功实现二期蓄水,水位达到135米,水淹大半个老县城,水临奉节依斗门,白帝城成为半岛。是年,奉节县城整体搬迁到10公里外的三马山。
“我从来不想当老板”
三峡刚开始拆迁时,赵贵林拿着照相机到各家各户去拍照。开始只是为了今后写本书收集资料。后来听说原本被列入政府搬迁保护计划的大东门街,由于资金紧张整体搬迁被放弃了,这让他着实感到惋惜。
大东门街上两层楼的房子,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可算得上是高楼大厦,闻名全国。赵贵林想:如果募集资金将这里的典型建筑按旧貌搬迁到新县城,等于是保存下了古城奉节的一段历史。
于是,2002年10月,赵贵林开始筹建诗城博物馆。
要一个人办这么大的事,当时连赵贵林自己都不太相信。首先,搬迁费从哪来?老赵几十年都在县里从事文化宣传工作,从没搞过建设。
初步预算,建博物馆需要100万左右。要凑那么多钱,赵贵林实在感到困难。要把这老房子搬迁了,把它们按原样重新盖起保护好,还得花钱。赵贵林和老伴一辈子的积蓄,也就10多万块钱,要完成这么大的工程,远远不够。
赵贵林的妹妹做生意,听说哥哥要建博物馆,一家人表示大力支持,说借给他20万。一些搞建筑的亲戚支持他一些建筑材料,暂时不要他的钱,借给他,也大概有20万。再加上那10万,差不多可以把博物馆的主体搭起来。
老伴听说他要建博物馆,还要把一辈子攒的10万多块钱拿出来投进去,很是不理解,老两口磕绊了一段时间。
后来,赵贵林特意带老伴来到大东门老街,看到很多老式民居都拆了。有的居民把雕花的门窗拆下来当柴火烧,有的拆下木料又锯又刨地改作它用,老伴看了也觉得非常惋惜。从此,她不再反对把积蓄拿出来投资建博物馆了。两个儿子,一个在县电视台,一个在县图书馆,也支持父亲的做法。
为筹资金,老赵东奔西走。当地政府听说他要建博物馆,十分支持,除了赵贵林自己购买的几亩土地外,又将周边的一些废闲地划给了他;三峡建设委员会得知此事后,也同意为他提供20万元科研经费。这样,2003年3月,博物馆终于破土动工。
为了建博物馆,赵贵林的个人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原来按部就班的生活习惯和节奏完全被打乱了。老赵平日里常以文人自居,有时写点稿子,人们也大多尊称他为老师。自从开始筹建博物馆后,从早到晚地为筹建博物馆不停地忙碌着,人们便渐渐地改变了对他的称呼,有的见面叫他赵老板、赵总了。大家喊他赵老板喊多了的时候,他听了心里就一阵阵地咯噔:我从来不想当老板。
正在老赵觉得焦头烂额之际,一些房地产商主动向他提出合作。房地产商把房子建好,底下的两层给老赵,上面的四层归他们。对赵贵林来说,不要自己出一分钱,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机会,老赵对此有所触动。可如果这样,老赵一辈子的追求也全完了,就真成了房地产老板和开发商了,那不是他所愿。
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他的博物馆已经耸立在新城复建的依斗门位置,古民宅、大东门、古城墙都能看到它们昔日的影子。
博物馆总共花了老赵将近300万,他将门面店卖掉,还完银行的200万贷款。
“博物馆不是赵家的”
开办诗城博物馆是赵贵林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这一义举感动了许多人。家里有几件老家具的八旬老人刘伯全说:“你干的这事是好事,虽然别人出的价高,但我们还是把这些家具让给你……”
随着三峡蓄水的增高,人们对家乡的怀念之情也越来越浓,许多人此时真正理解了老赵建造博物馆的真实用意。
在公安战线工作30多年的奉节人余觉卿是诗城博物馆的展示对象。在展厅里,可以看余觉卿贡献出来的个人照片、服装、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公安部1991年7月颁发的蓝盾勋章也在之列,非常显眼。
装潢公司老板张德礼将自己清末民国初年的雕花镀金床送到博物馆。
北京某公司负责人王垚参观过诗城博物馆后,除了给老赵留言“不可思议的创举”,他随后送给博物馆有关奉节的大幅卫星遥感照片。
现任县交通局副局长的刘健主动将自己多年珍藏的瞿塘峡石拉来,供诗城博物馆展出。这些成为“绝版”的石头,别人出高价他都不卖,对于诗城博物馆,刘健却格外慷慨。他说,“我一个人欣赏不如让大家一起欣赏。”
1961年就在县农业局工作、后从县委政研室主任位置上退休的70多岁老人彭维新将自己一生的工作笔记送给了博物馆,数十本工作笔记可谓是了解数十年奉节县执政的窗口。
…………
博物馆离不开大家的支持,这一点老赵非常清楚,他说:“博物馆是社会的,不是我们赵家的。”老赵目前正在着手对送到博物馆的展品进行登记,对私人赠送给博物馆的展品要颁发收藏证。
“既要社会效益,也要经济效益”
2004年5月,博物馆建成之后立即对外开外,门票10元。2005年至今,门票15元。博物馆建15个展厅,占地约2000-3000平米,展品为开放式的,放在博古架做的展示装置上,详细介绍奉节悠久的历史文化变迁,每条街道的风吹雨打,以及居住在老屋里的芸芸众生。
老奉节民宅原状展示区是一间小堂屋,对面是家神祖宗灵位,下方一张高桌,左右高椅。
博物馆开放以来,既得到来自中央的、重庆市的领导的肯定,也得到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的赞叹,路过的外国游客看完之后,也对三峡历史文化颇感兴趣。各级媒体也争相报道老赵和他的博物馆。
“社会效益有了”,赵贵林说,“经济效益也要有。”
2006年,博物馆亏损2万元,比2005年好多了。将博物馆推向市场,是老赵今后相当长时间要做的事情。“我有信心,让更多的人参观博物馆,了解老奉节。”老赵介绍说,下一步他将会逐渐与一些旅行社合作向游客推出博物馆。
赵贵林,重庆市奉节人,奉节县诗城博物馆馆长。重庆市三国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重庆市作家、戏剧家、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先后任教师、编剧、编辑、文化局副局长、宣传部副部长、文委主任、县旅游局党组书记等职。创办《夔门报》、《白帝城》报刊和诗城博物馆,发表过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各类作品近百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