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的聚会”
----邓亚萍心目中的2008
文/ 张洪
被奥林匹克改变的人生
桔黄和红色细线织成的毛衣,笑起来温厚中透着甜蜜,与那个在乒乓案台上奋力拼杀的奥运金牌王迥然有异,在2007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邓亚萍递交的提案带着一种走出国门后反观自身的“自省”。
想象2008,邓亚萍脑海中的画面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场景,就像让她感受很深的悉尼奥运会,作为火炬手,邓亚萍参加了那次奥运会的火炬传递活动。在她的记忆中,很多当地人,把家里的桌子和椅子搬到街上,边豪饮边庆祝,“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的聚会。”
邓亚萍回忆起当时一个澳洲的小男孩,站在她的旁边,用渴望的眼神问,能不能碰一下她手中的火炬,邓亚萍欣然接受,当男孩摸到火炬的瞬间,“我看到他的眼睛一下子亮起来”,那个瞬间令邓亚萍久久难忘。
也许是因为这份十分温暖而平民化的奥运记忆,邓亚萍眼里的北京奥运也具有这样的色彩。1896年奥运会诞生以来,这是在中国举行的第一次,“那一刻,必将是全世界最关注中国的时候。”
渐渐临近的奥运盛会时时牵动着这位奥运冠军的心,在接受采访时,邓亚萍坦言,对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无论是奥组委还是运动队任务都很重。
两届奥运会连夺4枚金牌,邓亚萍成为上世纪最杰出的乒乓选手。
“做运动员的时候,我的喜怒哀乐全部寄托在那张小小的球台上,参加奥运会更多的感受是沉重的压力和竞争的残酷。”
奥林匹克改变、塑造着邓亚萍的人生,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她,论文方向也脱不掉“奥运”二字--《奥林匹克品牌研究》。国际奥委会是非营利组织,又是非常富有的组织,是什么力量让奥运会吸引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企业和最普通的民众,越研究,邓亚萍越是感觉到奥林匹克的博大精深。她说,她未来的事业将与奥林匹克紧密相连:“无论是奥运经济还是奥林匹克文化,都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学习和探索。”
每个中国人都是"形象大使"
奥运对一个国家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邓亚萍经常反思的问题。
韩国在1988年奥运会以后经济全面腾飞,催生了很多民族品牌。“三星”就是通过奥运一步迈向了世界。邓亚萍意识到了一场体育盛会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在她看来,2008年的北京奥运不仅会让世界了解中国,更会给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全球观众的收视率是40亿,我就在想是什么一个事件能让全世界50亿人口的地球上有40亿人去在同一时刻关注同一个事件,也许这就是奥林匹克所能做的最好诠释。”邓亚萍说。
在2007年的“两会”上,邓亚萍提出了关于利用举办北京奥运的契机进一步提高中国软实力的建议,“北京奥运会的硬件设施、各场馆的施工建设等工作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之中,国际奥委会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现任国家体育总局装备中心主任助理的邓亚萍,对北京奥运会的各项工作相当了解。
“‘软件’是惟一让我们担心的问题。北京奥运会期间,会有超过50万的外国游客来华,如何去接待这么多的外国游客,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道大课题。”她说:“在中国申办奥运会期间,我被聘请为申奥形象大使,在申办的过程中我感觉到很多国家对于中国仍然缺乏了解,如何能够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我想单单靠几个形象大使是不够的。”
还在攻读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邓亚萍,以自己在国外的生活经历为例,进一步阐释了“软件”的重要性。“我在国外比赛、学习期间,就被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坑过,他们以为我不熟悉情况绕远路。由此而产生的厌恶感,很难从我心中消除掉。”
“一个城市的形象,首先表现在人的形象上”,邓亚萍说。对外国游客来说,每一位接待过他的中国人都代表着中国。
“说奥运是‘百年机缘’绝不过分”,邓亚萍坦言:“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摆在面前,我们如何把握?这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问题。”北京奥运会提供了向世界全面展现中国的绝好机会,邓亚萍倡议,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成为中国的形象大使。
夺金不是全部
奥运倒计时在一分一秒地变化,夺金的呼声也渐渐升高,邓亚萍理性地表示,“中国体育军团要拿奥运金牌第一是误导”。
“能在自己的国家参加奥运会,不是每个运动员都有这样一种缘分”,邓亚萍说,“能在自己的国家比赛,压力和动力对于运动员来说是并重的”,她希望,国人能为运动员营造一份宽松的氛围。
“我的意思主要是,想让大家有一个比较平和的心态。不管最后的情况怎样,对组织者和参与者,还有广大老百姓来说,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其实,北京奥运会最终呈现的不仅仅是比赛的结果,也不仅仅是组织和参与者的事情。北京奥运会的终极目标是,让世界看到北京申办成功后这7年的巨大变化,我们投入了那么多的努力,还有数不清的建筑工人的劳动成果。”
目前,国内外各级各类媒体热心关注中国代表团的备战,宣传中国体育军团将要拿金牌第一的文章和报道很多,邓亚萍说,这造成了“中国办奥运只重视拿金牌,而且一定要拿金牌第一”这样一种错误的印象,这些宣传已经严重误导了中国举办奥运会的目的。
作为奥运会曾经的金牌得主,邓亚萍当然知道金牌的分量,但她也深知这一目标的压力:“没有一个运动员不想拿冠军的,运动员的压力已经很大了”。
特别是近来,在国外,美国、俄罗斯奥委会已开始比以前在资金、人力和时间多几倍的力量投入到2008年的备战工作。邓亚萍呼吁,应当给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以足够的关注,尽量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和氛围,为他们取得最好成绩创造有利的条件。
“对一场比赛输赢的政治意义不要做过分夸张的报道。如说‘中国女排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胜利’,如此说成立,中国男足男排的失败将怎样自处呢?”
她列举说,北京奥运会计划招募10万名志愿者,而现在仅北京市报名参加志愿者的人数已达35万人。显然,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之一是“重在参与”,即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其中。
在国际奥委会任职的邓亚萍,深知体育背后的精神力量。她说:“软实力代表了一个国家在外交、文化、道德标准、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力。北京奥运会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全面展现中国,树立中国国家形象、民族形象的绝好机会,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
她以切身的体会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日本、韩国、西班牙、澳大利亚这些没有拿到金牌总数第一的东道主在金牌之外的收获。
接受了多次考验,经历了数度比拼,意志和自信被打磨出光泽,奥林匹克运动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在乐呵呵的邓亚萍看来,“它能唤起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