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镇沅:“世界野生茶树王之乡”迎来发展
文/刘还枝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逶迤磅礴的哀牢山与无量山中段,有一块春绿四季、神奇美丽的地方,这里有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有资源丰富的绿海金山,有享誉世界的千年茶树王,这就是中国最年轻的民族自治县,被誉为“世界野生茶树王之乡”的云南省镇沅彝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
2007年初,云南的冬日乍寒还暖。笔者从云南省会城市昆明出发,经过400多公里的山路盘行,到达了地处北回归线附近的镇沅县,真切地领略了这个“世界茶树王之乡”的独特魅力。
神秘的“世界野生茶树王之乡”
镇沅县城位处恩乐镇, 1998年从按板镇迁于此处。整个县城虽然不大,但看起来规划整齐,两旁高楼林立,道路宽敞,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显得十分洁净。行走在城区之中,处处皆有翠绿,虽是冬日,却有着浓浓的春意。
据镇沅县政府的工作人员介绍,镇沅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隶属于思茅市,总面积4136.81平方公里。县内居住着彝、哈尼、拉祜、傣、回、白、傈僳、壮、蒙古等22个民族,总人口20余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1.8%。镇沅最高海拔在3165.9米,最低海拔为774米,年平均气温在18.5摄氏度左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大自然的造化使得镇沅山高谷深,林海浩瀚,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6.7%,区域内山雄、水美、林幽,自然风光优美迷人,民族风情绚丽多姿。位处千家寨的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就是大自然赐予镇沅的一个神奇礼物,享誉世界的茶树王,就深藏于这片古茶树群落之中。
据介绍,茶树王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天,镇沅县九甲乡的村民在哀牢山上放牛,发现有一棵硕大的茶树,之后引起了当地县委、政府的关注。1996年,中国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的有关专家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结论:在哀牢山方圆24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内,有280多公顷是以茶树为优势的植物群落,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世界最大的野生茶树群落,也是世界茶叶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之一。其中生于此地的一棵古茶树,树龄高达2700年,树高25.6米,树干胸围2.82米,其茶叶肥壮匀嫩,叶质黑润、茶香回甘浓厚,当之无愧地成为普洱茶的“茶祖”,成为研究世界野生茶树生长的活化石。2001年,这棵古茶树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论证为世界上“最大的古茶树”,并冠以“野生茶树王”,载入上海吉尼斯纪录。从此,茶树王相继吸引了国内及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前来探奇考察,声名远扬。
如今的茶树王,已是镇沅独具特色的一张名片。以茶树王之乡为核心,以原生态为基础,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镇沅县不失时机地打出“走金光大道、拜世界茶王、品生态古茶、探神秘苦聪”的自驾车休闲旅游品牌,引领人们遨游群山间缭绕缥缈的雾海,探秘苦聪人神秘的民族文化,触摸茶马古道深深浅浅的兴衰遗痕,品读巧夺天工的梯田神韵,沐浴“飞流三千尺”的天源之水,阅读千年古茶树王和个性张扬的千种林木的久远历史,在莽莽苍苍的原始群山里,感受世界的博大与大自然的豁达……
扶贫开发,情牵苦聪人
哀牢山的深处,世代居住着一个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他们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自称“锅锉”的“苦聪人”。
据相关资料介绍,“锅锉”属古代羌族群,原来主要生活在青海东部、甘肃南部地区,后因逃避战乱和封建领主的欺压,逐渐迁入云南,沿着哀牢山西侧和无量山东侧南下到镇沅境内。由于长期与世隔绝,即使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苦聪人几乎仍靠狩猎、采集山茅野菜维持生计,同时通过轮回“火烧地”种些苦荞、玉米之类的粮食,过着类似“野人”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对贫困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的重视,镇沅县投入苦聪人聚集地区的扶贫资金逐渐增加,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苦聪人的生活状况,使苦聪人直接从原始社会的生活状态过渡到了社会主义。但由于苦聪人聚居地区山高坡陡,生产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加之土地贫瘠、资源贫乏、人口素质低,并经常遭受泥石流、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侵袭,严重制约了苦聪人的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直到2005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87元,人均口粮170公斤,人均受教育年限3.29年,有6600人还居住在茅草房、杈杈房、闪片房、竹笆房里面。
2005年11月2日,新华社记者撰写的《云南镇沅苦聪人生活依然贫困》引起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重视。温总理当即批示:“要贯彻对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使苦聪人早日摆脱贫困。”随后,温总理又在2005年12月3日和2006年2月22日,先后两次做出批示,要求加大对苦聪人的扶持力度。
就在温总理的三次批示期间,国家民委、国家扶贫办,上海市普陀区、宝刚集团以及云南省委、省政府多次派出工作组深入苦聪人居住的乡村调研,并根据苦聪人的贫困状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从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镇沅县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把开展扶贫攻坚工作当成全县的中心工作来抓,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举全县之力,将整个县域经济、文化建设、医疗保障、教育文化、环境保护、资源开发、道德规范等复杂而系统的工作,纳入到以扶贫为主线的和谐发展轨道上来,并实行“阳光操作”,让苦聪人搬得出、住得下、住得好、能发展。
为切实解决苦聪人的贫困问题,镇沅县根据不同的生存环境及其贫困程度,对6000名苦聪人实施异地搬迁,其中3000人实施县内跨乡镇异地搬迁,3000人实施乡镇内跨村组异地搬迁;对生存条件相对较好的9000余人,则从山、水、林、田、路、电、学校、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入手,缺什么,补什么,实施“整村推进”战略,务必使境内所有的苦聪人,一个不少地与当地其他民族同胞一起步入小康社会。
目前,整个扶贫开发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54个整村推进项目计划在2007年春节前全部完成,县内跨乡镇搬迁的9个易地搬迁安置项目已全面启动,其中8个易地安置点的苦聪人在新居中喜迎2007年春节。根据《云南省镇沅县哀牢山中部苦聪人脱贫规划(2006-2010)》,前两年以解决苦聪人的温饱问题为主,后3年巩固完善温饱,大力实施产业开发扶贫,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茶叶、核桃、畜牧、烤烟、竹子、蚕桑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苦聪人扶贫开发步伐。
连跳带跑,以开放促跨越
镇沅土地宽广而肥沃,气候立体,河谷富庶,山区宜林宜牧,除了蜚声海内外的野生茶树王和万亩野生茶树王群落,镇沅境内还蕴藏着金、银、铜、铁等多种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储量超过亿吨的盐矿和达千万吨的煤矿。但一个客观现实是,镇沅的发展确实落后了。目前,全县20来万人口中,贫困人口接近10万,而绝对贫困人口超过3万人。
但在上任不到半年时间的镇沅县委书记郑颖松看来,贫困不是与生俱来的,加快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所以无论是大小会议,还是到乡镇调研考察,郑颖松强调的都是人的思想和观念的转变。“镇沅现在要追赶发展较好的地区,不能只是默默学习,镇沅要依托资源谋发展、抢抓机遇求发展、求真务实促发展、团结干事保发展,必须连跳带跑才行。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通过招商引资,以加快开放促进跨越式发展。”郑颖松说。
对于招商引资工作,不久前公布的镇沅县人民政府2006年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显示,2006年镇沅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县GDP达到7.26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招商引资工作获得了新突破,当年共引进外来投资企业14家,投资资金9136.1万元,项目涉及矿产开发、花卉种植、水果基地、普洱茶生产以及茶文化展示园建设等。
据介绍,以2006年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镇沅扶贫开发工作为契机,镇沅县委、县人民政府一方面加大项目储备,积极争取五一水库、县城补麻河防洪堤、县城垃圾处理工程、回复河电站等一批大项目列入国家、省投资计划,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利用亲情、乡情招商,以商招商,不断拓宽招商渠道。2006年刚刚过去,镇沅县招商部门就通过报纸、网络、期刊等媒体,发布了4.2亿吨盐资源化工产品开发、千家寨省级风景名胜区开发、世界茶源文化展示中心建设、县城西北片区开发、者干河二级电站开发、煤炭资源整合开发等11个招商引资重点项目,营造新一轮招商引资攻势,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
“我们的发展思路,就是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围绕‘林产业强县、烤烟富民富县、民族文化兴县’三大战略,立足区位、生态和资源三大优势,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郑颖松书记他所勾画的镇沅明晰的发展思路,让人们相信,古朴、热情、文明、神奇、美丽的镇沅,正在迎接一个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