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宠坏了洋品牌

文/本刊记者刘琼

当章子怡身着阿玛尼(ARMANI)特别为她量身设计的紫色露肩短裙小礼服,李冰冰身着2006年香奈尔(Channel)巴黎夏季时装秀上的压轴作品--经典白色山茶花长裙出现在第25届金像奖现场的红地毯时,台下的女人们早已将羡慕和嫉妒的目光转化为购买的冲动。

然而她们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的是,几个月后,这些叱咤风云的国际服装品牌在中国如滑铁卢般陷落,被工商部门查出种种质量问题,负面新闻接连不断:首先是浙江工商部门因产品质量问题、火烧欧洲进口高档皮鞋;接着阿玛尼(ARMANI)、芭宝利(BURBERRY)、杰尼亚(Ermengildo Zegna)等顶级品牌服装又在上海被判为不合格;此后不久艾格(Etam)、维沙曼(VEROMODA) 、 SNOOPY等知名品牌女装在广州被检出致癌物质可分解芳香胺--该染料早就被《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禁用,因为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如果与人体长期接触,可能发生还原反应而分解出致癌芳香胺,引起人体病变和诱发癌症,并且潜伏期可以长达20年。

外国月亮也有阴晴圆缺

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消息时,想想衣柜里面好几件Etam、Armani的衣服,在北京某咨询公司工作的陈云心惊肉跳,回家赶紧整理衣柜。她颇感“震惊”:“天哪,我是不是每天都把致癌物穿在身上。”已步入公司管理层的陈云的收入不菲,平时着装注重品位的她,只买自己最中意的几个国际品牌的衣服。而且只要喜欢,陈云基本不考虑价格。“总觉得国际品牌的衣服任何一个小细节都设计的十分体贴,面料应该是最好的,做工也应该很精细,没想到居然有不合格的产品。”

在像陈云一样的很多中国消费者眼中,洋品牌向来是貌美如花的,而且是朵金贵的普罗旺斯玫瑰,甚至成为社会阶层价值符号的代表。即使在广州上海一些洋品牌服装被工商部门查出不合格后,一些洋品牌的拥护者还质疑,“这么大名气的牌子会有质量问题吗?章子怡、李冰冰这些大牌明星都穿呢,能有什么问题,是不是布料是国产的?”,“染色牢度不佳?脱色、仿旧,这也是一种风格,就好像设计师故意把牛仔裤剪出破洞。”

中国普通民众对洋品牌的盲目崇拜和攀比成为洋品牌在中国市场有恃无恐的尚方宝剑。此前,当一批路易·威登(LV)、雨果·博斯(HUGBOSS)等欧洲名牌进口鞋因质量不合格,在浙江被公开销毁后,相关品牌负责人却表示,他们的高档皮鞋元旦期间“在上海销量很好,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陈云说,“这样的国际大牌居然也会出事,是我们万万想不到的。这些洋品牌头顶着各种光环:科技领先、工艺精良、国际知名、先进生活方式代表,集中了太多中国消费者的信任,现在看来,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中国消费者实际上是在‘雾里看花’。”

质量沦陷背后的监管缺失

据上海、广州媒体的报道,品牌服装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PH值超标、甲醛含量超标以及色牢度不合格三类,它们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皮肤或呼吸道有不良影响.

然而中国国内多半都已推行了强制技术标准,特别是甲醛标准实施已经超过五年,这样一些有质量问题的服装是如何堂而皇之地走进商场柜台,大张旗鼓销售的呢?

国家棉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客户服务部主任张艳介绍,一些服装厂家为节约成本,在生产免熨服装时,为让面料不易起皱,使用了含甲醛的整理剂,在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上有疏漏,导致一些服装甲醛超标严重。 “目前国内对品牌服装的监管总的来说存在较大缺陷”,张艳说,虽然服装产品有强制性国家标准,服装市场却没有强制性准入制度,因此商家不会送检每批产品。

她说,上柜前,商场虽然也会要求出具检验单据,但并没有要求品牌每批次产品都提供检验单据。而仅仅1000元左右的检验费用也就成为企业不愿支付的“额外”成本。为了图省事,也很少有公司愿意批批送检。只要有某批次某款式的一份检验报告,商场可能就默认为该品牌的这批次是统统合格的。

“洋名牌这么‘牛’,是因为看准了中国的监管有漏洞,” 张艳说,“洋名牌在中国卖了不止一天两天,现在才被发现有问题,这只能说明中国以前的监管措施不到位。”他告诉记者,一些地方,一些部门针对洋品牌,一路开绿灯,什么“三年免检”、“五年免税”、“特别通道”、“绿色机制”等等,如此好政策好待遇随处可见。甚至一些洋品牌的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市场销售几乎到了依靠企业自律的地步。

“一些主管部门对于洋品牌的超国民待遇让一些违规的洋品牌堂而皇之地进入老百姓的消费视野,而这种双重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普通民众对洋品牌消费的过度依赖和过度迷信。”

在低门槛的空隙中游弋

其实不光是服装,此前在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素以“优质”著称的洋品牌也危机频频出现,肯德基与“苏丹红”有染,宝洁公司SK-Ⅱ被告含有腐蚀性成分,强生婴儿油被指含有害成分,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碘含量超标,哈根达斯出自“黑作坊”。然而在中国,由于很多产品行业没有标准,标准太低,或者标准没有和国际接轨,使得很多“洋品牌”在出事的时候,有了太多的托辞和喘息之机,以至于最后只有不了了之。

2005年3月17日,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食品与药物管理部门官员下令美国强生公司取消部分产品的“婴儿使用”标志,因为这些产品中含有对婴儿有害的成分。但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媒体记者们发现,这些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却销售如常。强生强调: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行业产品标准,其原料的使用符合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化妆品卫生规范》。 “这些洋品牌看准的就是中国较低的市场门槛,因此一到中国就在质量上放松要求,” 张艳说,“比如说,欧盟早就有了鞋类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但中国还没有这样的强制标准,所以在中国鞋被欧盟拒之门外的同时,洋名牌却在中国市场几乎长驱直入,并且享受着至高的待遇。”

张艳认为目前中国还没有这样的强制标准,只有任凭洋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牟取暴利。中国服装市场的一些标准出台比较早,标准较低而且多年都没有变化,因此洋品牌就没有提高质量要求的动力。张艳也提醒,鉴于洋名牌在中国市场上的状态,消费者对待洋品牌也应该学会使用象审视中国产品一样的目光,加强安全意识。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