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凤台:筑建金凤奋飞的高台
文/依凡
“淮上明珠”
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凤台县,地处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缘,是淮南市唯一的市辖县。全县总面积1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万亩,总人口72万。凤台相传“尝因凤凰至”而得名,这里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源于此地,被誉为长淮第一峡的“一水中流”也在凤台县境内。
凤台依山傍水,背依八公山脉,淮水三弯穿境而过,留下了淮水西流的独特景观。但淮河水曾也给凤台带来不少灾难,随着近年来淮河综合治理显现成效,昔日贫穷的凤台,变成了鱼米之乡,凤台县也一跃成为皖北地区唯一的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升腾为一颗璀璨的“淮上明珠”。
2005年,凤台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在全省率先跻身全国百强县的新目标。站在新世纪的起点,凤台不仅要吸引凤凰聚集,更要创建金凤奋飞的高台,全面推进“繁荣凤台、平安凤台、文明凤台、和谐凤台”进程。
扫描凤台
凤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禀赋。
一家新闻媒体曾这样介绍凤台:地势平坦,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资源十分丰富。凤台交通出行,水路有淮河、西淝河流经其间,可达长江;陆路有淮阜铁路横贯东西;公路有合徐高速公路、合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空运有距百余公里的合肥骆岗机场和几十公里之外的蚌埠机场。凤台与淮南、阜阳、蚌埠三大城市相临,距省会合肥130公里,来自较大城市的经济辐射十分明显。
对于资源优势的描绘,同样令人心动。凤台境内有煤炭、石灰石、磷矿石、紫砂页岩、耐火土等2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以煤炭、磷、紫砂石及高岭土为最。淮南被列为国家13个亿吨煤炭生产基地和7个煤电基地之一,作为淮南唯一的市辖县,凤台是全国深井采煤第一大县,探明储量达100亿吨,可采储量70亿吨,全县煤炭年产量可望突破4500万吨。总投资98亿元的4×60万千瓦机组的凤台火力发电厂建设项目,2004年年底已全面开工建设。
凤台县是个农业大县,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产品有较大产量,先后建成蔬菜、花生、西瓜、优质粮、特种水产品、肉牛、肉鸭、瘦肉型猪、皖西白鹅等产品生产基地,但近年来凤台工业成“后起之秀,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现有化工、建材、造船、食品、轻纺、机械、酿造等二十多个工业生产门类、一千多个产品品种,其中淮河牌铁锅、淮光牌巾被、天石牌水泥、双喜牌陈醋等10多个产品,畅销海内外。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1.9亿元,同比增长22.3%,财政收入达10.52亿元,同比增长26.19%,成为全省第一个财政收入超10亿元的县。
做强平台
要想凤凰至,先得植梧桐。这棵“梧桐”,就是能够吸引群贤毕至的良好的综合投资环境。对此,凤台人深喑个中道理。
2006年“十一五”开局之际,凤台县委、县政府就及时提出了“两个率先”,即率先在全省建成小康县和率先在全省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县。在此基础上,凤台县委、县政府又提出了“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招商强县、民营富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六大战略,以六大战略为突破,以效能建设和工作目标考核为抓手,全面推进“繁荣凤台、平安凤台、文明凤台、和谐凤台”进程。
根据六大战略,未来五年,凤台将筑起高台,引来凤凰,做强县域经济。工业立县咬定煤、电、化建设不放松,努力让工业集聚、产业集群。这一战略得以全面推进,仅2006年就先后有近20家企业入驻安徽凤台经济开发区,成为凤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工业立县之路的一个重要平台。农业稳县龙头领跑,点面并进,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米王公司、顾桥面粉集团为抓手,带动了全县各乡镇农民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全面加速了凤台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招商强县全力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煤矿机械制造基地。2006年是凤台的“工业园区建设突破年”,围绕煤电化、矿山机械、农产品加工、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进行招商,已经引进了兖矿集团、顺安工贸、瑞江汽车等近20家省内外企业进园投资建设项目。民营富县让群众致富门路遍地开花,许多农民收入逐年攀升。商贸活县强力打造皖北物流中心,不仅繁荣了地方经济,也带动了地方特色产品升级换代,走进超市,走出县门。科教兴县奏响发展最强音,通过一手抓基础教育,一手抓科技示范,凤台一举摘掉了高中教育落后的帽子,并使全县各乡镇基础教育软硬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与此同时,凤台县委、县政府打出“诚信招商,环境留人”的口号,一方面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和“一号工程”来抓,另一方面对来凤投资企业给予土地、融资、项目、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他们拓宽投资领域,壮大企业规模,已经凸显出了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
梧桐叶茂凤自栖。2006年,共签订合同项目97个,实际到位资金10.8亿元,招商引资和开发区建设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筑建金凤奋飞的高台,在“十一五”开局之际,凤台迎来了一个“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