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电影里的“小众”浪花

本刊记者 张洪

几年前,笔者在巴黎的蒙巴纳斯第一次看到中国的大片《卧虎藏龙》,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国人整出的一点好莱坞效果。那段时间,中国对外输出的影片有好几部:《十七岁的单车》、《花样年华》、《一一》、《苏州河》等,与《卧虎藏龙》相比,都是很讨外国人口味的小众电影。

在我的印象中,法国人很喜欢异国的“小众”,记得《一一》最后那个叫洋洋的男孩在婆婆遗像前说出最后一句台词“我也老了”时,法国人一直端坐到最后,直到电影终场时长长的演职员表退尽,才缓缓地起身,离座,散去……好像一直都沉浸在电影制造出的那份效果中,完全不是我们这边电影还没落幕就着急散场的场景。 而那个年代,我所看到的外国电影,比如《在沙下》、《黑暗中的舞者》等,只要叫座,也都多半属于“小众”,显然,好莱坞的大片,在巴黎这片土地上很有些不讨巧。

“小众也是众”

从《卧虎藏龙》开始,中国有了自己的大片,好莱坞式的打斗加情戏,再配上清一色的古装,《无极》、《英雄》、《夜宴》、《墨攻》、《满城尽带黄金甲》等无不如此。

去年年底,小众电影《三峡好人》在国内上映,与它同时公映的还有张艺谋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获得威尼斯金狮奖后,《三峡好人》卖出了40多个国家的版权,在国外发行方面,比国内商业大片走俏得多。而在北京放映时,原来有7家影院放映此片,但后来因《黄金甲》攻势过猛变成仅剩一家。从电视上获此消息后,我赶忙跑到这惟一一家放映《三峡好人》的电影院--金逸国际影城,怕去晚了连这家也不保。这时,真的很怀念在巴黎影院中即使一人观看也会专场放映的特殊待遇。上世纪90年代初,我和德国朋友卡特林去看《菊豆》,对方以观众不足拒绝售票,卡特林掏出细软,要买50张,不知何故,终就不卖,相形来说,资本家对昂贵的个体真有一份体恤。

《三峡好人》在北大首映时,贾樟柯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很好奇,想看看在这样一个崇拜黄金的时代,有谁还关心好人。”必须承认,关心好人的人在今天确实不多。拖拖拉拉进了影院,独我一人,正替“好人”的票房惋惜,来一女孩,灿烂地说:侦察半天才找到这里。我打趣道,“这年头好人少啊”,稍顷,又来一男孩,凑成三人,熄灯开演。 那段时间,《黄金甲》包揽了影院几乎所有的时段,《三峡好人》只能在诸如上午9:40和下午13:30这类观众较少的尴尬时段上映。与此同时,《黄金甲》在一家多厅影院一天上映几十次,这样的地毯式狂轰滥炸式放映,在一个人口大国,票房无论如何都会飙升。

这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的现实,观众出了影院就开骂大片,而内心真正喜欢的影片,却宁肯买碟也不去影院贡献票房。比如徐静蕾导演的影片《梦想照进现实》,两个演员从头到尾聊天100分钟,很多文化人都是借助影碟机开心地看完了此片,尽管是“小众”中的小众,但导演有着自己的坚持:“小众也是众”。

在中国,小众显然不敌大片。很多小众电影都是用DV拍的,中国的技术审查规定,DV拍的影片不能进入影院,必须是35毫米胶片或者是昂贵的高清拍摄才能进入院线系统,这就使得一些导演的作品无权公映。

在导演贾樟柯看来,拍电影选择什么材料,应该由导演决定,拍完以后,影院接受不接受,应该是一个正常的市场检验行为,而现在却是一种行政行为。这样的规定把很多导演拦在了电影之外,他们没有机会进入中国的电影系统,只能被边缘化。

除了古装 还有身边故事

除了古装,就是古装。“惟大片论”几乎成了中国导演的软肋。

有观众认为,我们已经没有中国电影了,张艺谋也好,陈凯歌也好,他们现在拍的都不叫中国电影,《黄金甲》《无极》和《哈利·波特》《指环王》一样,只有一个名字,叫“大片”。

作家王朔说,不能让后人看今天的电影就是一帮古人在打架。可中国导演在大片模式下重复着一场又一场的古人打架却是不争的事实。 几年前看《无极》,印象最深的是大将军被吊起时台下的一片轻笑,看《夜宴》,只记得章子怡那句无性有感的语言抚摩:叔叔真会伺候女人。看《黄金甲》则记住了发哥的一双老手,几乎要掉到地上的一堆乳房、怎么看都是灯光制造的伪黄金布景……事后,张艺谋怪罪大家只盯着乳房,该谢天谢地了,若再关注一点“艺术”,黄金的有效成分就更不堪分析啦。

“我只是想告诉大众,中国电影除了天上飞的人,还有在地上走的人;除了古装,还有我们身边的故事。”贾樟柯这样概括他的电影。《三峡好人》,这部当下中国人的生存志,虽然只在少数影院中短暂亮相,但它在中国知识人群中获得了极好的口碑。运作得好,它完全应该带来更多的票房,而不是上映十几天收得40万,累计票房200万。

对于大多数受众来说,就像开会一样,明知道今天开会就是喝茶水、织毛衣、嗑瓜子,内容都猜到了,但还得去,因为不能不去。看大片就很像是去开会,于是形成大家看了骂、骂了看,但明年还会照旧不误。

低成本之路怎么走

小众电影观众主要由知识分子和影迷构成,在规模上无法与商业电影观众抗衡,但这批观众最容易形成口碑或引发讨论。

今年1月,小众电影迎来了一线曙光。

在新年伊始的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国家广电总局制订并出台了对青年导演的资助计划,包括陆川、贾樟柯、宁浩等在内的16位青年导演将成为首批资助对象。同时,2007年的电影格局也将侧重扶持和发展中小题材、中小成本的主旋律影片。

据《人民日报》报道,资助计划将为45岁以下、有潜力、有创新精神、取得过初步成绩的青年导演提供政府资金支持,鼓励他们继续拍摄精品力作。今年已确定资助的青年导演有16人,包括陆川、王小帅、徐静蕾、贾樟柯、宁浩等。在资助形式上,除了为这些导演新创作的优秀剧本给予50万元的资金资助外,还将在剧本论证、影片发行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早在2001年,中国一家电影公司就倡议成立文化电影院线,意在赞助小众电影。当时国内有多家影院加盟,但由于上座率低、片源不足等原因,加盟影院陆续退出,这个有可能成长为艺术院线的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

后来田壮壮、黄建新、夏钢、王小帅等电影人多次建议成立艺术院线,而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上映前后的言辞再次引发讨论。

关于艺术院线建设,国外电影市场已经提供一个比较成熟的运营模式:发行公司安排影片进行小规模放映,根据影片口碑,平均票房,金球奖奥斯卡提名和获奖情况,决定是否扩大宣传规模和放映规模,进入长线放映,法国纪录片《帝企鹅日记》就是这种运作方式中脱颖而出的小众热卖电影。

一些中国导演呼吁,中国电影管理部门应在建立艺术院线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因为只有建立艺术院线,才能保证中国艺术影片的放映空间。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