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地的日子
--中国维和防暴队队员的维和经历
文/杨家信
2005年12月,由山东省公安机关组建的维和警察防暴队,踏上了维和之旅。这是应联合国请求、自2004年中国向联合国海地任务区派出首支维和警察防暴队以来的第三支队伍。全队125名队员以其出色表现,被誉为“24小时负责的队伍”,受到联合国海地特派团的通令嘉奖,成为海地任务区唯一获此殊荣的警队。
再次踏上维和路
2005年6月,得知山东省公安厅要组建第三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时候,我刚刚从联合国利比里亚任务区返回来才半年的时间。这次的维和警察防暴任务,和我第一次执行的民事维和任务截然不同,我知道它的艰巨性,复杂性,危险性。在利比里亚一年的时间里,我得过两次疟疾,回国后经常无缘无故地发烧,身体也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但是我仍毅然地报名参加了这次维和行动。
回家和妻子说了以后,妻子说了句“你不要命了”,然后就坐在旁边默默地哭泣。去利比里亚维和的那一年,妻子付出了太多,一边上班,一边要照顾老人和孩子,还要为我担心,非常不容易。看着她消瘦的脸,我感到很愧疚。后来妻子说:“你选择的事业,我不阻拦。但是你必须给我和孩子一个承诺,要好好的回来,我们这个家需要你。”
随后,我和选拔出来的其他队员们在中国维和培训中心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全封闭式的训练。涉及到英语强化、射击驾驶、装甲车使用、迎战原则、要人警卫、查缉救护、搜捕搜查、解救人质、武装增援、紧急撤离、体能加强等多项内容。
2005年12月12日,我们飞赴海地任务区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
海地是一个面积不到3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00万的小国。建国200多年来经历了无数次的政变,持续的动荡导致国内党派林立,非法武装猖獗,在联合国所有的任务区中,海地任务区的危险程度仅次于战争中的伊拉克。5万多支枪散落民间,非法武装经常火并,仅首都太子港每月就有200多民众被流弹打死,在我们维和的8个月里,先后有其他国家13名维和人员遭枪击身亡,48名海地国家警察惨遭杀害。
抵达海地任务区后,远离祖国、远离亲人、远离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来到海地这个遥远、陌生和贫穷动荡的国度,每个队员虽然在临行前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来到海地后,却都吃了一惊,现实比想象之中的还要差,生活没有规律,活动没有空间,勤务非常危险。
一次,我在营区站岗,正值中午,烈日炎炎,背负着沉重的装备,汗水顺着裤腿流进靴子里,我咬牙坚持着,忽然,脑子一片空白,一头栽倒在岗哨上,后来,队员们及时发现了我,把我抢救了回来。
5月14日上午,海地国家监狱发生暴狱事件,几个极端分子正在预谋引爆监狱内十几个煤气罐,中国防暴队紧急增援。临行前,女队员们眼含泪花地对我们说:“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安全,我们等着你们平安回来。”当时我真切地体会到了生离死别的滋味。
到达目的地,我们发现一间破烂的小屋里居然有11个一米多高,直径0.8米左右的大罐,每个重约40公斤左右,一旦爆炸,会把整个监狱夷为平地。没时间多想,我们轮流担任警卫和搬运的工作,10分钟就把这些液体炸弹搬到30米开外的安全处。隐患排除后,队员们没有欢呼,有的只是默默地擦眼泪。
维和队员的英勇表现受到了许多国际友人的赞誉。继任的安南秘书长海地任务区特别代表莫雷特在视察我们防暴队时说:“来海地就任之前,我在联合国总部就多次听说了中国这一支维和防暴队的出色表现,今天终于眼见为实了,你们确实是一支非常优秀的警队。”
副代表罗森在会见到访的公安部代表团团长齐焕祥少将时说:“中国防暴队是一支24小时负责任的队伍,在海地任务区各防暴队中起到了领队和表率作用。”联海团总警监缪尔先生向联合国总部报告时说:“选举期间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把关系整个选举进程重中之重的计票中心安保工作交给中国防暴队负责,我告诉他们,毫无疑问,因为中国防暴队是最优秀的!是表现最突出的!”并亲手书写了“和平之师”牌匾送给中国防暴队。
就在我们回国前夕,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专门为中国防暴队颁发了整个任务区惟一的集体荣誉证书。
胜利完成维和任务返回到自己的家乡那一瞬间,我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警察就是一种奉献的职业,再有维和任务,我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