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家庭暴力:在路上
文/本刊记者 卢茹彩 徐晓燕
走进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项目官员郭瑞香的办公室,到处都是有关中国妇女问题的书籍,墙上挂的是“反对家庭暴力”宣传画。自从2005年4月出任基金会中国项目官员以来,她的工作很快就跟中国妇女维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是为促进两性平等和妇女维护权利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的一个组织,在中国做过很多妇女参政、扶贫和关注妇女的人权,包括减少针对妇女的暴力、社会性别和艾滋病等方面的项目。目前,在做的17个项目中,很多项目都是围绕维护妇女权益、争取两性平等这个主题,而反对对妇女的暴力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郭瑞香说。令她兴奋的是,联合国把2007年三八妇女节的主题确定为“让对妇女施暴者受到惩罚”,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政府重视家庭暴力和妇女维权问题,并推动相关的立法工作。
探索中的“徐州模式”
家住江苏省徐州市郊的陈娟(化名)长期遭受丈夫的暴力伤害,终于在前不久被丈夫持刀划伤脸部后到徐州市家庭暴力庇护中心寻求帮助。
庇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一方面为她提供免费食宿,保障她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会同妇联及公安机关,做她和丈夫的调解工作。经调解无效,陈娟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庇护中心又为陈娟提供法律援助,提供相关证据并出庭作证。法院最终判定陈娟获得5000元精神抚慰金,并在家庭财产分割方面获益。这个结果让陈娟感到很满意。
近日,获得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执行的(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中国社会性别研究与倡导基金”3万美元资助的“家庭暴力庇护所本土化理论研究、宣传和推广”项目也在徐州家庭暴力庇护中心启动。由此,这个成立于2003年6月,由徐州市民政局和妇联联合组建的庇护中心将作为联合国试点,探索政府参与有效制止家庭暴力的途径。郭瑞香告诉记者,他们希望“徐州模式”能够成为反家庭暴力在中国的样板,由民政部在其系统内的全国1200多个救助站内得到推广。
徐州家庭暴力庇护中心成立三年来,共接到各类咨询、求助、举报电话2632个,化解纠纷453起,受访514人,外出调研27次,已有168名妇女、128名儿童得到过中心的帮助。
徐州市庇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还以庇护所为依托,在全市196个派出所成立“家庭暴力投诉站”,使该类投诉案件得到了及时接警、及时救助、及时处理。现在,在徐州街头随处可见带有庇护中心标志的出租车,出租车司机可以随时向投诉妇女伸出援助之手。
在全国10多个城市依托救助管理站设立起来的反家庭暴力妇女救助保护中心中,徐州走在了前头,“徐州的尝试对建立中国反对家庭暴力模式来说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庇护中心的救助可以适时起到干预犯罪的作用。”郭瑞香举例说,在河北一所女子监狱中的20多名妇女都是因为不堪深受丈夫的暴力而以暴制暴,反抗杀死了她们的丈夫。“如果这些受害妇女有地方可去,就会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在大约2.7亿个家庭中,大约有30%的妇女在一生中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郭瑞香告诉记者,虽然相对于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数据,中国的家庭暴力并不是很严重,但是,很多隐性的数据根本无法统计。
“在中国,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家庭暴力的存在。在西北地区的农村,‘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都成了男人的顺口溜。”郭瑞香说,由于长期男女不平等观念的存在,有些人还是觉得丈夫打老婆是很正常的事情,根本没有把这个跟家庭暴力联系在一起,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也不乏存在这种想法的人。
社会性别宣传:改变人们的意识
“普通人和执法人员没有社会性别意识,就造成了在日常问题处理甚至是立法和执法过程中容易从男性的角度出发。我们希望能够从意识入手改变这种现状。”郭瑞香说。实际上,很多官员仍然缺乏社会性别平等的观念。“比如说目前正在审议的中国第一部《就业促进法》初稿草案中,‘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用词本身就存在某种以男性为标准和中心情况。
据郭瑞香介绍,许多国家的政府和民间组织都开展了对执法官员的性别敏感培训,希望执法人员更具有社会性别敏感度。
联合国社会性别主题工作组“中国社会性别研究与倡导基金”的相关试点最先从新疆开始。“作为多民族聚居地新疆,各民族之间有不同的习俗和传统观念,家庭暴力现象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因此,我们力求通过项目活动,特别是培训,减少和有效控制与防范对女性的暴力行为,促进地方立法工作,加强从源头上维护妇女权益工作的力度,进一步优化各民族女性权益保护的社会环境。”郭瑞香说,接受培训的人员除了当地妇联工作人员外,还有公检法执法人员、人大代表以及媒体工作者等。
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为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新疆项目的成效还是很明显的,目前,这个项目正在推动新疆地区反对家庭暴力条例的立法工作,条例草案已经递交到相关部门等待批复。”郭瑞香希望,新疆的反家暴干预措施和社会性别培训能够成为可以在其他地区复制和推广的典型。
对于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倡导应该是至关重要的。郭瑞香说,目前媒体对于妇女权益的关注过多集中于每年‘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艾滋病日’前后的十几天内,其他时间则很少有这方面的报道。而且,还有媒体工作者从卖点的角度出发,挖掘家庭暴力中男性受害的特殊事例。实际上,虽然男性也有可能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但90%以上的家庭暴力受害者却是妇女。
立法和全民关注同等重要
谈到目前反对家庭暴力维护妇女权益的难点,郭瑞香表示,首先就是立法的完善,制定禁止基于性别的暴力的法律是消除对妇女暴力行为的重要步骤。据她介绍,目前世界上共有89个国家有专门针对家庭暴力的立法条文,其中有60个国家有制止家庭暴力专项立法。
迄今为止,在河北省2004年制定和通过了反对家庭暴力的第一个地方性法规之后,中国有20多个省制定了有关制止家庭暴力的地方性决议或条例。但是,国家尚无专门针对家庭暴力制定的全国性法规,只在《婚姻法》和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护法》中把“禁止家庭暴力”写入了条文中,但对家庭暴力并没有具体的界定。
“现在每当提到反对家庭暴力,常常是要求女性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实际上,男性在这个问题上也必须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郭瑞香说,在童年时经常看到父亲打母亲的男性更容易对妻子实施家庭暴力。而如果女童也有同样的经历,就容易逆来顺受,视家庭暴力习以为常。在美国,实施家庭暴力的男性要么去参加相关的培训,要么就要服刑,这种培训对于男性非常重要,但中国目前还没有针对男性的培训。
中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也成为让更多的妇女站出来维护自己权利的“拦路虎”。“很多女性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为了孩子,多数女性宁愿忍受丈夫的暴力伤害,不愿意拆散家庭。”郭瑞香说,接受妇联或者妇女组织帮助的受暴女性的家庭的确很多走向了解体,这也许是为什么很多女人不愿意站出来的原因之一。
白丝带运动是世界上最大的以男性为主体的消除对妇女的暴力的活动,即男子和男孩在每年11月25日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这一天,佩戴白丝带作为个人保证:绝不实施、宽容或默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在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的倡导下,联合国社会性别主题工作组从2002年开始在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的白丝带活动。“我们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走近中小学和大学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起两性平等的观念。”郭瑞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