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的龙游
文/天星 赵淬
龙游县位于浙江省中西部,是浙江建县最早的13个县之一。明清时期龙游商帮曾跻身于全国十大商帮之列,是十大商帮中唯一以县域命名的商帮。近年来,龙游县深入实施“工业立县、开放兴县、特色强县”战略,全县人民聚心合力,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在工业经济、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2006年,龙游县被命名为“中国商帮文化研究基地”、“中国竹子之乡”,并入选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打造个性龙游 建设特色城市
在龙游,你看不到高楼林立的华丽,也没有房地产开发热潮下的世间浮华。漫步在龙游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你会感受到这座花香草绿水清的县城竟是如此的清秀典雅、妩媚动人,又是如此井然有序、朝气蓬勃。这是龙游县委、县政府把龙游建设成为浙西中等规模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打造最佳人居环境的一个个生动的缩影。
龙游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从新石器时代遗址到两汉墓群,从龙游地下石窟到鸡鸣山明清古建筑,从名人辈出的儒雅名城到富甲一方的龙游商帮,构成了龙游特色的人文景观。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龙游把城市性质定位于浙西商贸重镇,由于对商贸重镇内涵理解不够,主要街道纯粹按照商业功能设计,临街清一色造店面开商铺。90年代中期,随着龙游石窟旅游景区的开发,城市性质转变为旅游城市。近年来,随着县域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的深度挖掘、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和生态理念的加强,城市性质从旅游城市向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转变,最后定位为浙西中等规模的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二十多年的城市建设实践告诉我们,城市如人,其实力、魅力、活力、潜力在于它的个性特色。把龙游这座古老而年轻的浙西新兴城市,建设成为浙西中等规模的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打造最佳人居环境是龙游近几年的探索实践,更是他们持之以恒的不懈追求。
龙游县城“山、水、城、景”有机融合,拥有“两江、两山、两滩”的山水格局,衢江、灵山江穿城而过,鸡鸣山、凤凰山盘踞县城南北,衢江船厂沙洲、石窟沙洲静卧县城东西,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创建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和打造最佳人居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城市建设离不开规划。“心中有灯行路明”,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形容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关系着城市未来的发展,城市建设一定要有好的规划,否则就会给子孙后代留下败笔——这是政府和规划部门的共识。
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城乡旅游资源,确立了龙游生态文化旅游的城市发展方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龙游全面考虑了对一个城市地形、地貌等自然形态的充分挖掘,巧妙地利用了“两江、两山、两滩”的自然山水骨架,并结合各种人文要素(包括生态、历史和文化等在内的多维复合空间环境),将城市经济功能、生态景观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等通过城市轴线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初步勾勒出了具有鲜明生态文化旅游特色的城市形象。
龙游城市的特色还在于恰到好处地整合了旅游区资源。被誉为“千古之谜”和“世界第九大奇迹”的龙游石窟位于龙游县城3公里处的凤凰山上,正当衢江和灵山江交汇处,“双溪合流,风景绝胜”,青山绿水相衬,山、水、洞、庙浑然一体,引人入胜。在规划建设中,通过整合与挖掘,构建以石窟为中心,开发利用“两江”水资源,形成水上休闲体育旅游,打造“亲水”城市,沿江两岸配套建精品、造亮点,形成“一窟(龙游石窟)、一园(民居苑)、两江(衢江、灵山江)、两滩”城区休闲旅游景区。
龙游建设一直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作为自己的重点。文化是特色的根本,惟有文化,才有特色;惟有文化,才能持久;惟有文化,才能体现旅游的价值。因此,龙游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效的挖掘整理,进行了科学的整体布局,在城市的不同区域充分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做到了以文化特色打造城市特色。在具体工作中,龙游围绕山水特色添景,做好了“两江、两山、两滩”的保护和开发,以龙游石窟为核心建立了城市生态景观;围绕历史文化古城添景,建设了龙游民居苑、龙文化主题公园、竹文化一条街,形成了龙游独有的历史文化景观;建设以荣昌广场、江滨公园为亮点的城市现代空间景观,努力追求“城、文、景、游”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一个“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涵养文化”的“没有围墙的景区”。
加入一段(龙游县还提出要围绕创建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走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挖掘利用商帮文化、姑蔑文化、石窟文化等历史文化,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探索城市现代文化,并将其显现到城市不同区块中,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充分展示城市文化特色;依托城市“两江两山两滩”独特的自然山水风貌,精心规划,构筑山水灵秀的自然风景轴线和城市景观轴线,充分展示城市山水特色;坚持“城、景、文、游”一体理念,建精品、造亮点,建设衢江、灵山江“两江四岸”水上风情游线路,充分展示城市景观特色,打响“龙之游·人之居”品牌,打造最佳人居环境。)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和谐农村
近年来,龙游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采取因地制宜、统筹谋划的办法,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发展农业生产上,龙游一直按照“农业工业化”的理念,坚持跳出农业抓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由此提升了农业市场的自身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培育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是龙游新农村建设中的特色,也是自身的一大亮点。通过扶持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一个明智之举,这样不仅促进了一大批特色农产品的发展,还使当地涌现出像“竹云间茶叶合作社”、“献军种粮合作社”等十几家独具特色的专业合作社,充分开发和激活了农民的创造力和致富能力。
另一方面,龙游积极按照“路面硬化、水体净化、卫生洁化、四旁绿化、路灯亮化”的要求,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为龙头,实施垃圾集中处理、康庄工程、农民饮用水工程等一批新农村建设项目,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起来。2003年以来,全县投入整治建设资金1.55亿元,完成90
个行政村整治,建成省、市级示范村9个。全县康庄工程等级公路通车率高达98%。
在大街乡岭脚村,我们听到了这样一件事情。这个全国有名的专业打井村,原来村民虽富得冒油,但村里垃圾成堆,污水横流。 “有一次,一个原本准备在村里投资旅游的客商参观时,一看到那条漂满垃圾的小河,掉头就走了。”岭脚村村支书说,这次经历给我们敲响警钟,不能让陋习成为村里发展的“绊脚石”,很快,在村委会的带动下,村民们行动起来开始清理河道垃圾。现在门前河流重见清澈,村民们垃圾都往垃圾桶里倒,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以前村里啥文化设施都没有,道路凹凸不平,晚上走路不小心都怕跌倒,和女朋友约会只好请她到城里去。”小伙子王有西说,现在可不一样了,村里建有公园,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路也硬化好了,路灯也装起来了,环境不比城里差,省下了不少“恋爱成本”。
与此同时,龙游还精心组织“龙游—和谐的家园”系列文化下乡活动,以文化凝聚人心,以文化引领社会风气,让群众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教育、享受文明、提升素质、感受和谐,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创建“特色文化村”,让农民组建自己的女子腰鼓队、乐队、合唱班、舞龙队等民间文化队伍,并大力收集和挖掘了一批民间的传统特色文化,还经常性举办村际、乡际文化交流等活动,充分倡导农村文明的新风尚。
龙游县提高农民素质的工程可谓声势浩大,他们以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为载体,坚持以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为目标,实施“基地出单、农民点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培训模式,建成一批如模环龙游家政培训中心、浙西造纸职业中专培训基地等规模大、有特色的社会课堂,探索出了一条提升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2003年以来,全县共举办各类农民素质培训班887期,培训农村劳动力5万多名。积极开展农民读书竞赛活动,组织“土专家”编写养猪、笋竹种植、养鸡、珍珠养殖、柑桔“三疏一改”等乡土教材,搞活搞深农民培训模式,激发了农民学科技、学文化的兴趣。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库区移民、被征地农民、下乡脱贫农民的技能培训,着力培育和造就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删掉( “在车间操作机器时,我们是工人,回家下农田,我们又是农民。”村民黄生良说,该村凭借与工业园区相邻的地理优势,全村570个劳动力有300多人在工业园区打工,熟练工月薪近2000元,年人均收入在1万元以上。“每天早晨六七点,村里通往十里坪的村道上百余号骑着电动车、摩托车的上班族,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除了在农民增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文明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外,在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上,龙游县也有自己的高招,他们出台了比较具体的大病救助实施办法,明显提高了农民抗大病风险的能力。2006年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28多万人。另外,还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全县参保数达6700多人,1600多名达到退休年龄的被征地农民按月领取了基本生活保障金和养老金。与此同时,扎实推进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和城乡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共建起敬老院9所,床位760张,收养五保老人600多人;累计资助贫困学生513万元,困难家庭子女免费入学率达到了100%。
龙游县在“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和“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突出成绩不得不让人吃惊,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龙游的发展突飞猛进。我们看到,一个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是要找到一个好的切合点的,不能好高骛远或是妄自菲薄,一切的成绩和成果都要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得来,“知龙游、爱龙游、建龙游”是龙游人永远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