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香山情结

文/本刊记者 张洪

北京的“靠山”

“香山其实就是一座山,海拔400多米,傻乎乎地站在那里”,这是一本书的开篇,像很多年岁稍长的北京人一样,作者施袁喜有着浓厚的香山“情结”。

早年读《骆驼祥子》,老舍对香山的偏爱自不必说,后来遭遇杨绛先生的《洗澡》,印象深刻的竟是男女主人公游香山的情景。上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男女在一起都是“未作贼,先心虚”,明明约了自己喜欢的女人一起游山,男主角却中途变卦,使一场双人行最终落空。

老舍先生曾这样描述北京:“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老舍先生笔下的西山就是香山,秋高气爽的日子,在北京城内确实能清晰地看到这座皇家园林的轮廓。香山号称“京城龙脉”,更被尊为“龙脉之首”,中国清代皇帝乾隆御笔的香山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著书的村庄、五百罗汉看护的寺庙、西藏六世班禅的行宫……都坐落在这里,这里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植物园,是北京人秋天观赏红叶最集中的地方。

以《城记》而走红的新华社记者王军曾这样描述香山:好的风水,后面一定要有一个山靠着,所谓“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也。所以,偌大个紫禁城,一定要堆出一个景山来靠;偌大个北京城,也一定要找一个山来靠。这个山是什么?就是以香山为标志的燕山群脉。“可以说,没有香山,就没有北京城。整个城市的生命,就是从这里发散开来的。”

因拍摄《夜宴》而找到大片感觉的冯小刚当年曾在香山大撒过一通假钞。在拍摄贺岁片《没完没了》时,中国男演员葛优与那时尚健在的傅彪约好在香山还钱放人,山顶上,人是见到了,可一个在地下,一个在缆车上,气得傅彪把假钞撒了满天。后来冯小刚在他的传记《我把青春献给你》中为他书中的一章定名为“人过鬼门,气度霄关”,不知是不是受了香山之顶“鬼见愁”的启示。

最便宜的锻炼

在北京人的意识里,“爬香山”是最方便的郊游,也是最便宜的锻炼。

曾在中国科协供职的周常森退休后每周两次从魏公村的家中出发去爬香山,每次都是早上6点半出发乘坐公交车,在北京城的塞车大潮尚未涌起前畅通无阻地到达目的地。

下车后,周常森先是到香山大停车场旁的小摊上买两个苹果,然后开始登山,中间休息一次,两小时到顶,到了“鬼见愁”,他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满头大汗中把那两只苹果吃下,然后喝半瓶矿泉水,据说这样可以把在城内积存了一周的浊气洗刷掉。

在上世纪80-90年代,每到周末,常有北京城的年轻人骑自行车往返于香山与市里之间。那时沿途会穿过一大片杨树林,又没有太多的车辆,可以把自行车的车速提得很高,享受在风中穿行的乐趣。其实,他们中有的人去香山的目的很简单,比如就是到香山樱桃沟的清泉茶庄喝茶。

自古以来,北京城沾足了香山的光。山下泉水多,汇成万泉河,这是元明清北京城除充沛的井水之外,最重要的城市水源。

一些北京老人迷信香山的泉水,“不远万里”前来采水,是香山的雷打不动的定期访客。香山樱桃沟常年活动着一支背水队伍,从天亮开始,在距离樱桃沟最近的北京植物园西环门口,就能看到三三两两的背水者进出,有的背着十几个水瓶,有的用小拖车拖着装满水的水桶。去香山背水的人,很多是凌晨摸黑挤公共汽车,多数人还不止一次倒车,其实,香山的水源不过是几个微弱的细流,每次装满要等很久的时间,而几处泉眼却经常有人排队,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们对香山泉水的热情。据说,很多人在这样的采水过程中治好了顽疾。但政府并不鼓励这样的行为,因为樱桃沟的日益干旱,采水如今已被明令禁止,但记者在周围采访时发现,有人递茶时依旧强调说:用的是香山的泉水。

香山的人文

香山停车场是一个具有坐标意义的地方,很多人在此约会,在这里转车,这里也是指示香山最常用的路标。

在这里的大排档上,有时能见到醉酒的诗人,顺着向上倾斜的石板路踉跄着转回到古刹碧云寺的后边。植物园西门附近常有艺术家、诗人或出版商租房,这里离曹雪芹故居不远,可以傍晚潜入植物园,体验“日望西山餐暮霞”的山居野趣。

曹雪芹纪念馆即正白旗村39号,门口屹立着三棵巨大古槐,门口西侧的一棵,干周长达5米,是北京地区最粗的十几棵古槐之一。

这里不远处还坐落着一个几乎“每一个细节都伴随着争议”的地方--香山饭店。20多年前,美籍建筑师贝聿铭提议不要在紫禁城附近修建高层建筑,为此,他特地选择在香山盖饭店。中国电影界应该感谢这个地方,冯小刚和王朔曾在此闭门赶写剧本,造成了一段时间银幕上的“王朔热”,也造就了中国意义上的“跨掉的一代”。

虽然得了美国建筑师学会设计大奖,但时隔近20年,有关香山饭店的争论至今尚未停息。批评者认为风景旅游区不适宜建旅馆,而且为了它的建造,拆除了当时金代的花园,砍了百余棵300多岁的老松树,这代价太大。更有人认为,若看香山,一天足矣,无须住宿--果然,今天的香山饭店名声响亮,生意清淡。

然而,对住在当地的艺术家来说,香山饭店并不是一个坏去处,他们经常从香山上下来,到饭店的泳池里举身赴清波,“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在香山的“心脏”部位建造饭店引起了20多年的争论,但如今,更大的威胁却来自那些虎视眈眈的开发商。在新一轮的别墅大战中,这些开发商的目光纷纷盯上了香山。关于香山的别墅和住宅一再在美丽的词句下推出,有人甚至把香山目为“京城第二富人区”,这恐怕是下一个20年争论的话题了。

除了活的风景,历史名人墓是香山独有的景观之一。香山脚下长眠着40余位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从香山植物园的后山上攀不久,即可见到京剧大师梅兰芳、马连良的墓。在德国和法国见到的名人墓,即使是黑格尔的墓也都逼仄狭小,而躺在这里的梅兰芳却享受着宽阔舒适的“样板间”待遇。一个秋日,我与一个在香山长大的11岁学童一起爬山,惊讶于他对当地地形的熟悉,更惊讶于他爬山的身手矫健,仔细审视,更见他眸子清亮,神情聪慧,才发现,香山的水土确实养人。其他如梁启超,熊希龄、王洛宾、金克木以及当代学人喜欢的王小波等也都葬在香山附近,使得这一带上佳的风水在北京城叫得更响。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