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卡时代:自主创新“中国心”
文/本刊记者 刘琼
重型卡车(简称重卡)主要用于500-1000公里的长距离货物运输,与铁路运输形成互补。大陆型国家腹地广阔,相对于经济中心或者物流中心的运输半径较长,公路运输比铁路运输具备更好的通达性,因此,重卡将是其重要的货物运输工具。
和轿车市场不同,中国的重卡行业虽然也有华沃、北方奔驰等合资公司,但是一汽、东风、中国重汽等内资企业占据了中国重卡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证券市场上的股价“晴雨表”总是会对各行业的景气状况做出最及时和明显的反应,汽车行业也不例外。2006年,重卡行业在经历了2004年的大起及2005年的大落以后,回归到正常的增长轨道。在过去的狗年里,重卡行业却走了“牛运”。销量和增长率的变化,成为其2006年末股价节节攀升的主要推手。
“真正的重卡时代”正在到来
“大功率、大吨位重型汽车的快速增长,昭示着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真正的重卡时代正在到来。”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纯济在中国重汽2007年商务大会上谈到。
他向记者分析道:“2007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年过渡期结束后的第一年,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交通运输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宏大。以奥运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重点项目进入施工高峰,物流运输总量节节攀升。曾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以斯太尔技术为平台的重型汽车正大量进入更新期。”他说,这一切不仅为重型汽车行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有力地推动着重型汽车产品结构的调整,高效、安全、节油成为发展方向,真正的重卡时代
正在到来。
重型卡车市场过去一年里的销售增长的出色表现,也印证了马纯济的观点。2006年9月份重型卡车的销量延续了8月份的良好市场形势,同比增长139%。据统计,2006年1到9月份,全国累计实现销售重卡282007辆,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8.72%,重卡的销售再创历史新高。更能说明问题的是,重型卡车占卡车销量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2003年全年数据为21%,2004年从年初的17%增长到8月份的35%。
申银万国的分析师王智慧预期,未来三年重卡需求平均增速为15%-20%,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增长的驱动力之一是与“十一五”规划同步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驱动力之二是高速公路网络的发展拉动公路货运的发展。“重卡市场竞争格局相对稳定,结构调整还将延续3-5年时间。中国重卡行业2010年将成为世界冠军。”他说。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市场消费的不断成熟,国内重卡市场大吨位、高档化竞争越来越明显,到2010年,市场年需求将达15万辆,是重卡市场利润最为丰厚的一块蛋糕,势必引起各大汽车企业的争夺。
为应对重卡市场这一新的竞争态势,目前国内各大汽车企业都纷纷推出了各自的高端产品。后来者的加入,特别是近年来通过跨国合作,技术和整体实力迅速提升的汽车整车大企业的奋起直追,对国内重卡市场的格局带来巨大冲击,市场面临新一轮洗牌。
来自“重卡时代”的挑战
“中国重卡行业面对的是市场的高增长和竞争的超激烈,机遇和挑战并存。”马纯济说。
和轿车市场不同,虽然中国的重卡行业也有华沃、北方奔驰等合资公司,但是内资企业占据了中国重卡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之所以没有发生象轿车市场被外资品牌所垄断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目前的消费能力较低,外资品牌重卡产品的价格一般都是同吨位国内产品的2-3倍甚至更高,国内品牌的投资回收期一般为1-2年,而国外车型的投资回收期可能要5-6年。
然而与欧美重汽市场增长乏力相比,中国未来几年重型载货汽车的市场仍将保持10%~15%的增长率,预计到2008年中国重汽产量将达45万到50万辆。中国重型卡车市场潜力增强,让这块蛋糕变得越来越让人心动。由于进口重型卡车价格优势不明显,奔驰、雷诺和VOLVO重卡三大巨头也都多方活动,希望以合资的方式落地中国生产。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表明,2006年国内重型车市场竞争格局总态势可谓是“风云再起”,东风解放市场份额不断被斯太尔平台蚕食,1-10月份东风公司和一汽解放两家市场份额49.65%,已经不足50%。陕西重汽等三家斯太尔厂家市场份额已经达到40.81%。10月份,市场竞争格局座次东风解放难分伯仲,东风公司继续重型车市场“头把交椅”,一汽解放暂居“二甲”,济南重汽居三,陕西重汽居四,福田欧曼居五。
“由于国家治超取得阶段性成果以及北京奥运、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点项目的拉动,使得重卡尤其是高端重卡的需求不断上升,中国国内重卡群雄逐鹿的时代也已开启。”中国重汽副总经理王文宇说。
从“心”开始创新
2005年,中国汽车销量超过日本,但中国汽车产业80%以上的技术仍受制于人,尤其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系统等核心部件的研发、集成能力十分薄弱。由于没有自己的先进发动机,中国汽车工业中无论是轿车还是卡车,都只能配装“西洋之心”,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心病”。
吃够了“技术卡脖子”的苦头的国产重卡企业开始消化吸收国际发动机最新技术,实现自主创新,推出自己的发动机。到2006年4月,中国重汽以10亿元巨资培育“心脏”--重汽牌发动机时,中国重卡销售行业的四强均拥有自己的发动机支持。中国重汽使用自己的“中国重汽”发动机,潍柴动力已成为陕西重汽控股股东,一汽解放投入了12亿元自主研发的奥威发动机也已投入使用,而东风则配套了康明斯发动机。
业内人士称,大功率重型发动机的研制开发和生产能力,是内燃机制造行业核心技术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一个国家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水平。目前,中国重汽牌发动机,已产销45000台。“无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来自跨国公司的压力,都迫使国内发动机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自主创新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马纯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