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与圣贤聊“心得”

文/余 玮

形容于丹,用“一夜蹿红”再合适不过了,她的走红过程,仅仅用了7天时间!

她把上亿中国人带到了一位年已2556岁的老哲贤面前。于是这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变成了一个面目和善言谈可亲的邻家老头,与一大群看书听讲座的现代男女,就他们的成长心事及奔小康冲中产道路上的遭遇和不平大拉家常。睿智远见、为人们留有许多思考余地的圣贤孔子可能没有料到,2500多年后的今天,因了一位女学者,他的经典语录再次重重地叩动人们的心弦。 让经典走出象牙塔

2006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6周年。三天后的国庆“黄金周”里,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连讲7天,以其对孔子《论语》的精彩解读广受好评,讲座的网络音频、视频点击及下载量节节攀升,网友更是称于丹为“学术超女”、“女易中天”。

而此时的易中天,看了《百家讲坛》中于丹关于《论语》的讲解,不禁“拍案叫绝”。他在博客中写道:“……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诚可谓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也!建议大家都去看看。友情提醒:该节目系醇酒一坛,‘度数’略高,不胜酒力者慎之!”

对于“女易中天”的称呼,于丹笑了笑:“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只能做最好的自己。别人只能作为参照系,真做别人就是邯郸学步了。” 现任北师大影视系主任于丹,最早进入公众视野是以传媒前沿的著名学者、给各大电视台当“传媒军师”的身份。凭她的“电视专家”身份,在众多节目中与清花大学传媒学院尹鸿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吕新雨教授等一批男性电视研究者开阖纵论。而在“老头扎堆”《百家讲坛》上,一身素雅职业套装的于丹格外显眼,给男性学者“统治”《百家讲坛》的局面带来一抹亮色。

于丹是央视10套的策划顾问,《百家讲坛》早已经定了《论语》的题目,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主讲人。后来,他们觉得于丹有这个潜能,于是动员她主讲这个题目。于丹坦言:“起初我还不同意呢,我想有那么多老教授,怎么能轮到我讲《论语》?他们反复做工作,我很忐忑地去试试,没想到效果还不错。” 在国庆黄金周内,于丹分别讲述了《论语》中有关“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等七个方面。在于丹看来,《论语》的内容70个方面都不止,但《百家讲坛》要求只讲7天。她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撷取自认为对大众现实生活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先取7个方面来讲。根据十多年从事教学工作及媒体研究的经验,于丹相信这7个方面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需求。

在讲述中,于丹加进自己的心得,还串进去很多故事。她说:“做《论语》的考据,我没有资格和水平。我做的不是学术的解读,而是大众传播。制片人告诉我,我讲的要让15岁以上的人都听得懂,都喜欢听。”在于丹看来,这也正是《百家讲坛》的成功之处--让经典的东西走出象牙塔,让观众期待它,而不是媒体的自说自话。

有同行问到,易中天评价你的讲座是“于丹好酒,度数略高”评你讲得还是太深了。于丹笑了笑:“是的,他建议我讲的内容可以再稀释一些。他批评我说得太满,就像把酵母都给了读者,他建议我发出馒头再端出去。其实我讲的时候是有忐忑之心,怕一些老先生说,就这水平就去讲《论语》啊!我试图在其中找到一个妥协度。”

在百姓与圣贤之间搭桥

惟女子和小人难养也!2500年前,千古孔子不知是受了什么老鼻子气,恨恨地发出这样的喟叹;2500年后,于丹在《百家讲坛》上拈话筒微笑:他呀,其实说的是女人和小孩子都是有着相同的心性的,有时候可能让男人捉摸不定。

对此于丹做了解释:首先我认为,历史上对这句话有几种可以列出的解释,把小人理解成与君子相对的不道德小人,这是一种讲法。说女子与小人都难养,为什么呢?在以前的教育体制下,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根本没有受教育的可能,没有眼界没有知识没有更多元的参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你说女人是不是会狭隘会抱怨会难养啊,所以她和小人共同归入难对付之列,是因为她不独立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这个解释是没有错的。第二种解释,把小人解释为襁褓中的婴儿,说女子与小人难养,是指从满月到周岁的小孩子是最难养的,我所说的,把小人单纯地理解成小孩子,说女人与小孩子有共同的心性,就是近则不逊远而怨,你对他太好了他对你不恭敬,你离他远了他抱怨,这也是一种理解。但是我个人更喜欢这一解,因为这一解更有性情,更贴近我们当下的人心所指,它像一种社会现象。

于丹不但不计孔子“蔑视妇女”的前嫌,还继续寻找着孔子言论的闪光点,言称要用《论语》给人心灵以阳光。在她心目中,孔子是朴素温暖的儒雅长者。“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就是这么一本语录。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我讲的不是儒术,不是儒教,也不是儒学,而是作用于每个人心中的简单真理。《论语》是圣人的书,它淡淡的一句话就点破了你的心结。”
于丹以感性的解读,明朗昂扬的态度,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与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她说,《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我听说某个地方有个‘问病泉’,一下子泡进去,就知道自己这疼那痒,问病寻药。孔子就是中国人的‘问病泉’,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于丹一再谦虚地说,以她的学养和阅历,真要作《论语》的讲解和辨析是“万万没有资格的”。她所能承担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在品读《论语》中,于丹以女性感性的一面去解读《论语》中那些晦涩的语言,诸如“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等意味丰富的句子不时脱口而出。

对于网络上的追捧,于丹表示,自己谈《论语》只是些个人心得。“诗无达诂。我喜欢的解读方式不是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她说只是在讲一己之心得,而不是在解读《论语》,我是在讲《于丹<论语>心得》,而不是《于丹解读<论语>》,主语是心得,而不是《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我讲的孔子肯定不是最权威的,但我认为是最真诚朴素的。”于丹把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拿出来和大家交流,“我从来不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标准答案。我相信,道不远人,它贴近人性,在现实中产生作用,朴素的真理永远是简单的,这就是道。”她认为自己的学养可能做不到去解读《论语》内涵,只能去做它外延的延伸,也就是心得。

有人质疑于丹讲《论语》只截取了孔子催人奋进的言论,而忽略孔子言论中那些灰暗的东西,没有对《论语》全面解读。对此,于丹直言不讳:我是做传播的,就要讲究传播的积极效果。在有限的时间里,我觉得捕捉阳光总比捕捉灰暗要好。让人心灵得到积极的感悟总比感受人生无望更好。我是在电视上做节目,不是在大学里做研究做学问,要做全面权威的学问就不会选择大众媒体,电视是要收视率的。

让大家一同分享阅读《论语》的感悟

随后,中华书局将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解的《论语》心得讲稿结集成书。该书局总经理李岩表示,《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开印就是60万册,出版社看中的是于丹的个人魅力与《百家讲坛》的品牌效应。

时下对经典名著的解构性再造,似乎也分“民间派”和“学术派”。到图书市场上随便逛一圈,看到水煮的、戏说的,那是肯定民间的;而带“品”、“解读”字样的,多半是学者写就的。

言及学术的大众化,于丹认为,有些学术可以大众化,而有些学术是万万不能的。在她看来,学术有很多层面,有些层面是不可能也没必要大众化的,比如说高能物理,人文科学中的经典哲学,但也有一些学术,它有纯学术的一面,也有大众化的可能。比如《论语》,可以解读为儒教的儒学的,也可以解读为个人生命方式的。有解读的可能,我们为什么不让大众分享?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认为半部《论语》修自身就足够了。《论语》可以有成千上万的角度。于丹把《论语》当成体验式和感悟式解读,用全身心浸润其中,所感受到的美丽,这种东西是直指人心的。于丹的论语心得是有温度的,所以书采取的是双色印刷,封面设计也有种温暖的古意,内页还配上了8幅插图。

在一个周日下午,于丹携新书《于丹〈论语〉心得》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售,从1点40到晚上10点半共签售新书13000册,创中国作者日签售新纪录。于丹说:“我对出版行业不了解,在我的概念里,发行60万是个很大的天文数字。我觉得这个数字,并不能说明大家对我怎么样,这是大家对于中国文化的信任,是《论语》中自然的、生活化的观念对大家的一种唤醒,让每个人有一种温暖的感悟。”

“讲座加出书”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百家讲坛》及其代表学者的走红。于丹尽管有些意外,但她一再强调:《论语》有很多面,她所解读的孔子不是一个敬仰的圣贤,而是一个自己喜爱的朴素圣贤,他能穿过千年尘埃,是最朴素道理的昭示者。同时,“我也只能说我讲的孔子的言辞是真实的,但言辞之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人的心得延伸一定有着他自己的色彩,我不希望强加于人。” 一台讲座、一本书、一名女性和一位古贤,还有一个传奇,依然在演绎……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