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为媒构和谐 以路为要促跨越

--中国诗乡绥阳县域经济发展在黔北腹地实践

文/刘还枝 徐 影

“诗乡”的魅力

贵州绥阳,人杰地灵,文化氛围深厚,这里是中国有名的诗乡。据《绥阳县志》记载,自元朝至民国近千年间,这块土守平仄、水荡韵律的土地先后出现了不少文人志士。他们才华横溢,为官赋闲之时,创作了大量诗稿。明清以来,绥阳涌现了100多名有声誉的诗人,其中13人有诗文传世;建国以来,绥阳群众诗歌创作犹如泉涌,出现了廖公弦、李发模、郑德明等一大批诗人群落。

现任绥阳县县长覃儒方就是一位诗人,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一直耕笔不掇,保持吟咏之雅,作为行政“一把手”,忙里偷闲,躁中求静,不得不令人心折。 诗乡的魅力不仅在此。行走在绥阳,无论市井街道,还是平常农家,处处充满诗歌创作的文化气息。“踏进诗乡土地,奏响平安乐章”、“爱妻爱子爱家庭,违章肇事等于零”……这些明白易懂又富有诗意的交通安全标语在绥阳随处可见。

“金竹板,响叮当,竹板歌颂党中央,说蒲场、道蒲场,蒲场是个好地方,家家户户在经商……”这是绥阳县蒲场镇文化宣传队编成的快板歌词,韵味独有。“昨夜等郎紧不/烧了几多冤枉柴/仔鸡沌汤烧干了/油煎豆腐起青苔”,这首打油诗,创作者是一个数十年一直劳作的农民诗人韩述华,如今72岁的他,已有个人诗集出版。

上世纪90年代绥阳举办首届诗歌辣椒艺术节,诗坛泰斗臧克家走进这块充满灵气的土地,即被一种诗的灵感包围着,臧老欣然亲笔题赠“诗乡”二字给绥阳。同来参加艺术节的著名诗人贺敬之也为这里的文化氛围感染,题词“乡有诗方为诗乡,诗有乡始具诗魂”。

以诗为媒,助推绥阳发展“润物细无声”

以诗言志,以诗交友,以诗为乐,这是绥阳人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但在绥阳县县委书记袁竞看来,诗歌创作是绥阳文化事业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他认为,文化由经济决定,经济为文化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文化一旦与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因素相结合,将使劳动者素质极大提高,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得到极大拓展。所以,只要诗乡文化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完全可以成为绥阳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化的指航灯,社会和谐的调合剂。

理念的阐述需要实践来验证。1993年,绥阳县被命名为“诗乡”,放大诗乡文化的经济效应,提上绥阳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1997年,绥阳县委、县政府适时地把诗乡文化事业建设作为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富民兴县的大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使诗歌文化逐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随后成功举行的首届诗歌辣椒艺术节,被证明是一招“妙棋”。

首届诗歌辣椒艺术节之后,绥阳县委、县政府围绕绥阳建设“绿色产品基地、特色经济之乡、旅游休闲新区、遵义卫星城市”的发展战略,以浓墨重彩抒写着“洞林山水、诗歌绥阳”为主题的旅游发展大文章,着力经营生态旅游、休闲旅游、诗乡文化旅游三张牌,适时推出了国家特品级旅游资源景区、被称为“中华第一洞”的双河洞;被誉为“水上张家界”的九道门风景区;被誉为大自然基因库、高原绿洲的宽阔水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被称为“贵州第一泉”的水晶温泉等。

2005年3月底,绥阳县成功举办了“中法文化年·绥阳洞穴周”和“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开园揭碑”活动。

2006年3月,由中国31家媒体组织评选出来的“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绥阳双河洞捧得金奖,成为贵州获此殊荣独一家。

根据统计预测,2006年,绥阳县累计接待游客35.0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7265.70万元。与此同时,绥阳县域交通运输、房地产等其他行业消费也十分活跃。

配合以“洞林山水、诗歌绥阳”为主题的旅游开发,近几年,绥阳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投资2500万元建成的博雅苑,是贵州民间第一家文化陈列博物馆;投资380多万元建成的贵州目前独有的以诗歌文化为主的诗乡文化广场;保存完好的“中国一绝”石房子;以及在遵绥公路绥阳县与汇川交界处落成的国家地质公园标识碑等,让外来游客一进入绥阳,就领略到“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诗乡”诗意般的深厚内涵。

与此同时,绥阳城市面貌也在发生巨变,以“改造旧城、拓展新区、完善功能、增大容量”为重点,绥阳县城建设步伐加快。东西门两大区域的旧城改造和南部新城的建设,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不断完善,县城饮用水源项目、自来水管网改造、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公厕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成,不断提高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以诗为媒,绥阳收获的不仅是“中国诗乡”名气越来越大,而是诗歌“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整个县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突破交通瓶颈,让“诗乡”的路越走越畅达

一张“诗乡”名片,赢来绥阳百业兴旺,也让“诗乡”的人们视野越来越开阔。

哲人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但要让人们在城市中诗意般地栖居着,绥阳要走的路,还有很远很远。

道路交通瓶颈就是绥阳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个拦路虎,绥阳县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统筹城乡的重要突破口,抢抓机遇,全民动员,集中投入,数质并举,强势推进,从2003年开始,绥阳县委、县政府把通村公路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内容,并作出公开承诺,实行“三级联动”(县、乡、村)攻坚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整个通村公路建设采取五轮驱动的资金措施机制,即上级补、财政挤、机关帮、社会济、群众筹,这种多方筹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村民修路的积极性。为了修通这些致富路,许多老人拿出了养老钱,一些姑娘拿出了嫁妆钱,小孩掏出了压岁钱。近5年来,绥阳县共计完成通乡油路建设160多公里,通村公路500公里。到2006年底,全县已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而今,为打通绥阳太白镇至桐梓县新站镇连接遵崇高速公路的太新公路,进而缩短绥阳至重庆的时空距离,改写绥阳在重庆经济圈的区域位置,使绥阳县特品级旅游资源成为重庆百万市民消夏纳凉的后花园,县委书记袁竞曾在2005年12月,乘着冬日水雾,带领县交通、发改委、国土、环保、林业、公安等部门负责人,由太白镇大河村出发,前往桐梓县新站镇,徒步40多公里,对该路段线路进行实地考察。

值得一提的是,太白镇和桐梓县黄连乡都是贵州两个省级贫困乡镇,目前建成的崇遵高速公路及G210道近在咫尺,但由于没有公路与之对接,得不到高速公路和国道的辐射带动,仍然处于贫困封闭状态,并使该地区一个风景区、两个自然保护区雄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养在深闺人难识。

由于2005年12月通过的《贵州省骨架公路网规划》仍然没有将新站至太白公路纳入其“三纵三横八联八支”骨架公路网中,规划出台后,包括贵州省政协马文骏副主席在内的7名政协委员,在贵州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联名提案建议将这条公路纳入骨架公路网的“一支”之中。目前,贵州省发改委对该提案答复称,要“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根据比较结果来确定”,贵州省交通厅厅长彭元表示,方案一经确定,省交通厅将给予大力支持,所以各方人士奔走相呼,令当地群众十分关注。

在太白镇大河村实地考察,老支部书记杨朝友告诉袁竞书记,如果要修路,他要捐献出两头肥猪;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何启荣老人表示,如果要修路,他要发电报让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赶回来,为公路建设出工出力……

公路建设的迫切愿望,百姓用朴实的语言在表达。

从“诗乡形象”到“富民强县”四大工程

在绥阳,谁都会有诗灵感,谁都会有诗语言,就看各人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县委书记袁竞说:“我们的任务和责任,是做好绥阳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这篇大诗作。”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共绥阳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袁竞在报告中提出,未来绥阳县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跻身“两圈”(黔中经济圈、重庆经济圈),融入“一带”(长江经济带),实施重点突破、扩张总量、开放带动、协调发展四大战略,推进富民强县、诗乡形象、党的建设和构建和谐四大工程,建设和谐绥阳、魅力绥阳和活力绥阳。

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县,绥阳享有“中国辣椒之乡”、“黔北粮仓”的美誉。按照“稳定粮油、主攻烟畜椒、培植药和菜”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绥阳县将立足常规农业,努力实现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提高附加值。目前,绥阳县已规划并形成了10万亩优质稻、10万亩优质玉米、23万亩优质油菜基地、8万亩优质烤烟基地,在坝区和交通方便的乡镇建立相对集中的畜牧养殖小区,把部分土地资源丰富的高海拔地区规划为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和特色绿色食品种植基地。另外,还形成了野猪、野花、野鱼、野鸡、野葱等特色产业,“以野促特,以特增收”。

为加快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附加值,绥阳县引导农民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在贵州全省率先建立了烤烟风险机制,每年筹集100万元的风险专项基金。为解决农业生产与销售“势单力薄”的问题,一方面引导农民组织成立各种农民协会,让他们以订单种植方式形成规模效应,保护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引导农民积极探索“万元示范田”,推行“支部+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如今,在绥阳县儒溪村,加入蔬菜协会的会员户均蔬菜收入达到1500元。他们简洁而诗意地说:“跟着协会走,腰包钱才有。”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加速发展工业经济是绥阳“富民强县”的又一个重要抓手。近年来,绥阳依托凸显的煤炭、旅游、水能等资源优势,抢抓国家投入政策机遇,催生了绥阳循环经济型重化工、旅游资源开发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从2003年开始,全县四大班子全力争取循环经济型重化工基地建设项目落户绥阳。目前,该项目相继完成了项目法人组建、核准专篇资料、主要子项目可研评审、拆迁安置调查等,一个以上游煤炭电力为基础,下游电石、水泥相配套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即将在绥阳投入运行。

“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无项目不发展。”调整结构,优势产业,绥阳县域经济开启了一片新天。

从“诗乡形象”到“富民强县”四大工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绥阳正在迅速蜕变。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