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 书卷气的电子城
文/本刊记者 张洪
像年轻人一样飙车
14年前,胡欣从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来北京读研究生,刚到中关村的第一天,住在当时还算“豪华”的中关村第一招待所,那时的北京还没有四环路,中关村上上下下一幅“村”相:从蓟门桥到魏公村之间的三环路边,横陈着大片大片的农田,“村”里几条窄窄的街道,大Bus和自行车一起并行,畅通无阻,周一到周五从不堵车,那时,中国最富有的IT人才还没出校门,主干道白颐路上那些婆娑的大树都还健在,小百货店主营的是毛巾香皂牙膏等日用品,店员穿着统一的蓝制服,零零星星的顾客拿着毛票或元钞,很少有人轻易挥霍10元以上的票子。那时的中关村,一家鸿宾楼餐厅是看起来比较高大的建筑,来了客人,“村”里人多半要到这里大吃一顿。街面的平房小店,散落地摆放着一些电子产品(孰不知,它们是未来中国IT业的第一引擎),随便一走就到了“村”边。
中关村坐落在北京的西北部,旧时被称为“西郊”,是一个感觉上离市区很远的地方,多年前,说起城里,就是胡同、四合院,好像是要跋山涉水才能到达的地方。
10多年之后,胡欣从美国访学回来,带着一儿一女两个中文吃力的“香蕉”人,一到中关村就掉了向,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原本栖身在一条窄巷里,对面的食堂是他经常换口味打牙祭的地方,如今竟横杀出一条虽然宽阔却经常拥堵的四环路,出租车拐进中关村南路,胡欣迎面迷失在计算机所的几幢大楼中,不知去向。
“在美国我所生活的大学城林肯,整个小城数年如一日,节奏好像缓缓行驶的老爷车,店铺都像种在地上一样,一般不会发生迁移和变化,中关村则像一个飙车的年轻人,发展太神速了,几年不见就面目全非。”胡欣过去与同学经常聚餐的小馆子现已荡然无存,沿街一走,海淀区最早的一家必胜客已经让位给了电子大厦,而北京大学附近,他过去像过节一样常去欣赏经典电影的“雕刻时光”咖啡馆也早已迁走,“想怀旧都找不到坐标了。”胡欣说。
好莱坞动画片《狮子王》中的土狼有一句“名言”:“我恨在食物链的底层晃来晃去。” 这是当年很多初涉IT业的中国年轻人憋在心里的念头,在胡欣看来,“中关村这些年的变化好像是‘土狼’打了一场翻身仗。”目前,中关村已经成为北京市一块极具活力的地带,也成了北京纳税最多的地区。
今天的中关村,已经“村”相尽失,鼎好电子商城、左岸工社、金苑Mall、新中关、新东方等伸着脖颈的高楼好像随时都在增长,中关村到上地的路两边,高科技公司林立,相当比例的老板和主管都是附近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或是留学几年又回国的“海归”,再加上中国最有名气的文理科大学--北大和清华,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迈入这样的校园相当于拔得头筹,是家庭的一大荣耀。因此,当地的平均文化程度极高,也因此,中关村的物价一直高高在上。
“我的生活我做主”
“在中关村,及格是混不下去的,必须优秀。”罗林志在他的博客里说。必须优秀的原因之一是这里号称“中国的硅谷”,聚集着大批IT人才,
在中关村生活久了的人经常会看到街头抱着机身,扛着显示器或者电脑配件匆匆行走的人。据说,这里满大街跑的都是月薪上万的小程序员,还有痛骂计算机专业无美女的项目经理。
确实,从IT业的巨子,到给网站发传单的人;从开着大奔的公司老板,到骑着平板车送货的人;从买地盖房子的房地产商,到死乞白咧求人合租柜台的人,他们都是村里的常客。
当然,中关村里,最主要的还是写字间里的IT业年轻人,他们像《大话西游》里的紫霞仙子一样,都是“我的生活我做主”。在北京,有人把西部的中关村和北京城东部的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中央商务区的缩写)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前者辐射着创业精神,后者散发着“食洋”特色。当东边的人开玩笑说西边“有知识没文化”时,西边的人却揶揄东边人“有文化没知识”。它们20年来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在找工作方面,有人说,如果你喜欢表扬别人,那么你应该去中关村;如果你喜欢被别人表扬,尤其是被上司表扬,那么你应该选择CBD。确实,在中关村生活有一种闯荡江湖的感觉,工作了一周,这些年轻的IT们,有时会在北大清华之间“流窜”,到处寻找新锐欧洲电影放映地。有时则去电影学院旁边的“NASA”或者民族学院旁的“火山”蹦迪,他们中的“她们”喜欢在网上购买饰品,有时会带着笔记本电脑去魏公村的“雕刻时光”做程序,叫一壶薰衣草茶渡过一个下午。他们把睡不醒说成“睡不饱”,把店家小姐叫做“阿姐”或“小妹”(据说是为了躲避关于“小姐”的另一种歧义),他们知道双榆树可以淘到正版的CK廉价上衣,双安的新侨三宝乐蛋糕十分可口,最喜欢的是成府路上的万圣,可以把几米的书看个够,最满意的是未名湖像一个天然公园,可以随时去整理心情……
电子城的人文风景
也许是看中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两处学术重地,中关村聚集着北京最有名的几家学术书店,分别坐落于北大的三个角,万圣书苑在东北,“风入松”在东南,“国林风”在西南。除了万圣书苑由蒋家胡同的一个破旧的小门脸拆迁到了稍稍宽阔的成府路,其他两家书店仍藏身于防空洞一般的地下室里。地方虽然隐蔽,但书店的知名度却是蛮高的,三家书店已经成为中关村一带的文化地标。
“习惯了万圣书苑纯净的学术气,再去其他综合性书店,感觉好像一下到了大卖场”,北京矿业大学研究生院的王向儒告诉记者。她每两周定期去万圣淘书,间或去旁边的醒客咖啡里喝一壶生姜红茶、吃一盘热松饼,和朋友聊聊天。在万圣,如果幸运,有时能碰上被学生搀扶的季羡林、汤一介这样的学术泰斗,各大学的学科带头人更是这里的常客。
虽然家里有完整的DVD放映机和各种光盘,但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的台湾导演温秀迎还是喜欢清华东门外的咖啡馆“盒子”。在商业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一个藏身于一处不起眼的家属院里的酒吧,可谓“真人不露相”。大路上虽然车流熙攘,人声鼎沸,而“盒子”里却是音乐中的一片宁静。
“每周两次的免费电影加上经常碰到的熟面孔,与一个人独自面对屏幕的感觉大相径庭。”温秀迎说。在中关村住了一年,她得出的结论是,这里的物价有时比台北还高。
前些年,当北大周围的小平房被清理干净的同时,那些隐藏在绿树下、巷子里的酒吧、书店也全部烟消云散,虽然万圣和雕刻时光分别在中关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随之消失的那些穿梭在巷子中的“文青”、“愤青”,以及所有出没其中三教九流的人交汇起来的独特风景却再难觅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