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

文/本刊记者 华少君

有人说, 这是一个博物馆的时代。北京市文物局的资料显示,在 北京,大小小的文博展馆不下160 个。中央美院文化遗产学系的刘军教授认为:“现在的一些大展、珍宝展, 打着精品路线, 把博物馆做成了一种潮流的焦点, 大家抱着猎奇的心理, 先睹为快。其实到博物馆去, 对老百姓来讲应该是日常的事。”

人的博物馆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古代动物博物、北京天文馆是三家位于北京闹市区的博物馆,然而据售票人员介绍,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日均游客50人,周末能达到100人;北京古代动物博物馆日均游客十几人;北京天文馆平时日均游客400人,周末能达到2000人。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苏荣誉研究员除了进行过博物馆学的研究以外,还有着在国外博物馆工作的经历。在他看来,逛博物馆是不少外国人文化消费中太正常的安排了。而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闲暇时间是想不起博物馆的。

大英博物馆馆长麦·葛瑞格认为, 一个成功的博物馆应该有能力吸引同一个观众一次又一次地回来参观。他会认为博物馆的藏品就是属于自己的, 他甚至可以像使用自己的东西一样去使用这些藏品。另外, 除了教育观众,告诉他们藏品背后的文化背景, 还应该能令参观的人感到愉悦。博物馆应该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最好的东西都是通过考古发现的, 而中国的博物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还把藏品当作宝贝一样藏着, 设立的固定陈列与馆藏相比, 简直是沧海一粟。” 专门研究博物馆学的刘军教授说:“中国的很多观念总是在跟国外打交道的时候才能改变, 现在和国外博物馆的合作, 当然是个好事, 但不能是惟一的方式。博物馆应该和它周围的社区发生关系, 不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座城市, 博物馆通过自己的固定陈列记录着这个地区的历史和人文, 就像家里的一件古物, 任何时候拿出来, 都可以向人们讲述某个记忆中的故事。”

和国外的博物馆相比, 中国的博物馆还非常年轻, 大英博物馆已经有250 多年的历史, 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在2010年就要迎来450 周年生日, 德累斯顿博物馆馆长马丁·罗特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欧洲的博物馆用了几个世纪的时间去建立和观众的良好关系,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那么灿烂文明的国家, 她的博物馆理应为中国的观众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展示属于中国的东西, 去展示自己丰富的文化。博物馆不仅是为了研究而存在, 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把博物馆当作自己的空间, 当然, 这要花很长时间。”

展览的思考

如果说辛亥革命之后是中国博物馆的第一个黄金时代,1949年之后是第二个飞速发展阶段, 那么2000 年后的今天, 是中国博物馆历史上的第三个黄金时代。在国家推进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和人类文化遗产概念的前提下, 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博物馆被当作一个教育机构, 藏品按时间顺序摆在一起, 无论什么时候去都没有任何变化, 因此, 人们觉得很多博物馆去过一次足矣。如今各大博物馆都在下大力气引进外展, 并且积极提高相关的配套服务, 免费的讲座、五花八门的图录、人性化的语音导览,从过去的以展品为中心渐渐向以观众为中心转变。

“和国外博物馆的交互性合作,从这两年开始逐渐从展品上的交换改变成了一种更多方面的双向的交流。”故宫博物院的常务副馆长李季表示:“过去都是中国文物资源出去, 甚至能换取一定的文物保护经费, 本质上有一定的租借性质, 而现在, 按照国际惯例, 相当一部分展览都是对等的。”今年初故宫博物院做的路易十四宫廷展就是一个对等互换的展览, 路易十四引进来, 康熙皇帝送出去。故宫和大英博物馆的交流,除了展览的互换, 还有两馆专家的互访和学术交流。

但在一拨又一拨珍宝展、文明展、国家展的轰炸中, 我们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展览?刚刚考察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德国德累斯顿馆长马丁·罗特表示了他的担忧:“这些日子, 我看到有太多的展览都去了中国, 展完就回来了。而对博物馆来说,真正有质量的展览是建立在对某一主题丰富的研究和与公众的交流的基础上的, 对中国来说, 还需要与国外的博物馆建立更紧密和长久的合作, 甚至更多。这不仅需要我们对一个国家公民的文化身份进行思考, 也应该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 “我们主要的问题是在常年陈列上面, 博物馆的展览不应该是经常流动的, 它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叫长期陈列,一部分是临时展览, 现在我们的博物馆大多把重点都放在临时展览上, 虽然这个很重要, 但它也无法代替常年陈列。现在的博物馆为了吸引观众, 实际上使用的是精品战略, 一次又一次地刺激观众, 让他们前来。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这不是办法,”在法国的一些博物馆都做过访问学者的刘军说,“巴黎的卢浮宫, 几千件世界名作放在那里, 天天和老百姓见面,人们的猎奇心里就不那么强烈了。他们反而更能够静下心来,去发现艺术品中真正的文化价值。”

中国博物馆的道路

中国博物馆系统在管理上的存在着复杂局面:作为一个整体, 中国博物馆系统是没有统一的机构在管理的, 中国国家文物局所管的博物馆基本上都是文物类, 除此之外, 一些行业博物馆是归口管理, 而美术馆被列为展览馆由文化部管理。从立法上, 国家至今还没有公开出台的博物馆法, 有的只是在文物保护法下的一些条例。刘军说:“这是和中国的政治体制连在一起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 被列为博物馆内的陈列主要围绕的是社会发展史, 在进入社会主义之后, 我们的社会中还保留着一些落后的痕迹, 如少数民族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等等, 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 那些工具就放在博物馆里,见证着社会发展史, 属于文物。这些归文物局管理的博物馆,他们的藏品基本上和我们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而建国之后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要通过美术展览馆向人民展示了。所以美术馆系统、少年宫系统都要归文化部管。”而在欧美社会,这样的分类是不存在的, 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巴黎的奥赛博物馆, 它们展出的都是艺术品, 如果是在中国, 恐怕要被分到美术馆那一类了。

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博物馆和美术馆功能上的不可分割性, 现在的博物馆、美术馆的界限已经没有那么分明,但由体制引发的一整套管理系统还在, 老一套的办事方法还在, 而目前中国的博物馆国际合作状况空前, 无论是与社区联系紧密的美国模式, 还是政府影响突出的欧洲大陆模式, 对中国的博物馆界都有着不小的影响。什么才是适合我们自己的博物馆发展模式, 对于中国的博物馆人来讲, 只能在学习中摸索自己的道路。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