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罗枫的求职之路

文/王 眉

40岁的罗枫,失业整一年了,他用“绝望”一词来形容目前的感受。这种话从沉稳、理性的罗枫嘴里很认真地说出来,着实让人感到意外而又心寒。

失业这段时间,罗枫经常外出旅游,一走就是两三个月。“其实,我是想找个地方躲起来,省得总有人问找工作的事情。”性格内向的罗枫,只能把伤痛隐藏在内心深处。

在很多朋友看来,连罗枫这样有着海外MBA学历并且有着光鲜从业履历的人都找不到工作,简直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曾几何时,“海归”还是高薪、高职位的代名词。

孰不知,如果放在大的社会背景来看,罗枫并不是少有的“个例”。最近,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发通过对失业人群进行分析,发现高学历人士数量明显增多,失业群体有向高知识、高学历群体发展的迹象。

另据世界HR实验室近期对随机抽取的1500多个“海归”样本统计的结果显示,有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40%“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2004年底的一次调查也显示,大约只有58%的“海归”能在归国6个月左右找到工作。

来自深圳市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资料显示,该市2006年前10个月引进留学人员1310人,超过去年全年总数,创历史同期新高。统计表明,在深圳市人才市场上,有近 三成“海归”变成“海带”(待业者)。

可是,抽象的统计数据掩盖不了生活的残酷。随着口袋里的积蓄越来越少,罗枫心里开始有些慌乱。这些天,罗枫总把一个人关在出租屋里,不断回想自己走过的道路,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反思,努力找出问题的根由。

1987年,20岁的罗枫从广东省教育学院取得了英语大专学历,毕业后,他在老家顺德一所中学教英语。一年半之后,作为当地紧缺的人才,罗枫被当地一家正在筹备组建的中德合资企业“挖”了过去,并被派到了德国总部。罗枫的工作除了翻译,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了解掌握企业产品生产流水线的性能与组装。 两年后,顺德的企业如期投产了,罗枫感觉自己的“使命”也结束了。于是,罗枫跳槽到了昔日当地最红火的国有企业--顺德机械进出口公司,当了一名外销员。

1994年,年轻气盛的罗枫辞职了,进入刚兴起不久、诱惑力更大的期货行业。可是,不到一年,罗枫把所有的积蓄输了个精光。次年,罗枫只得再找工作,不久进了当地一家德资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罗枫凭借一股实干精神,从一名普通翻译做到了总经理助理、董事会秘书、销售部副总经理。

可是,在外资企业,中方人员做到副总经理职位,大多会遇到“玻璃屋顶”,想再升已经很难了。升职无望,罗枫又萌生了辞职的念头。闻悉这一情况后,公司总经理为了留住罗枫,允诺送他去国外读MBA。这让罗枫一时又看到了新的前景。可不曾料想,公司高层出现变动,短暂的希望很快化成了泡影。

在这种情况下,罗枫不得不再一次辞职。1999年9月,通过考试,罗枫前往英国苏格兰内派尔大学(NAPIER)攻读MBA。

在2年半的留学生活中,罗枫靠打工赚取高昂的学费。他的毕业题目是“一个海外企业如何进入中国”。2001年临近毕业的时候,在导师的推荐下,罗枫回到了中国,进入北京博信咨询公司一边做实习,一边收集论文所需要的资料。 “这段时间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我学习了很多新东西,收获非常大。” 罗枫深有感慨地说。正是这样,毕业后,罗枫留在了实习单位。在以后4年时间里,罗枫一路做到了高级咨询顾问,主要从事环保政策分析。

“我非常累,压力很大,感觉非常疲倦。”罗枫这样描述最后的工作状态。

2004年5月,世界银行有个对辽宁省投资环境的评估项目,允许个人申请。经过竞争,罗枫以个人名义拿到了这个国际项目。于是,罗枫向工作单位提出了辞职,决定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这个项目持续了半年时间。之后,罗枫又申请到了两个小一点的项目。可是,自2005年10月起,罗枫从此踏上了找工作的漫漫征途。

“长时间没工作会逐渐与社会脱节,会放弃对事物的关注,会变得不敏感,失去对生活的触觉。”罗枫不无焦虑地表示。

罗枫说,他找工作主要有两种途径,即通过朋友介绍和网上发简历。在罗枫看来,“猎头”是自己面对的对象,至于挤人才市场,于他这样的人根本用不着。

“我的简历可能太耀眼了,跟我合作过的大多是知名国际机构,身价又高,可能吓退了很多人。” 经过反思,罗枫给出了一个解释,为此,他正在着手修改自己的简历,尽量“平民化”一点。

此外,罗枫认为自己把民企排除在目标以外,也是导致自己难以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接受过西方教育的罗枫,认为自己这颗“优良种子”如果放到外企,很容易开花结果。可是,一旦放到民企,就会面临“改良土壤”的工作,这个过程会很累,很艰难。如果不这样,出现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他“被彻底改造”。可即使这样,罗枫认为自己也“生存不下来”,因为他喜欢简单的人际关系,可这一点国内民企很难做到。

在罗枫的履历上,就业目标非常宽泛,包括销售经理、公共关系、政策分析、商务经理等多项内容。

“专业不精,过于宽泛,这可能也是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之一。”不过,这在罗枫看来,“咨询公司出来的大多这样”,涉及的领域虽然很多,可往往并没有全面的实战经验。

2001至2004年,由于海外扩招过快,一大批海归MBA回到国内就业。可是,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根本没有管理工作经验,也并不十分了解中国国情,于是,回国后,他们往往照搬海外管理模式,其结果造成海归MBA的名声一落千丈,在罗枫看来,到2004年可以说“臭到了极点”。

“这种形象给我就业显然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罗枫说。

其实,从宏观上看,罗枫的担忧也有充分的现实依据。

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邵巍透露,目前中国归国留学生成分正在发生变化。由于回国人数增多,基数变大,博士学历获得者的比例有所下降,而硕士学历获得者的比例有所上升,他们大多是以管理类、经济类等专业为主。

随着“海归”成分的变化,他们回国就业所涉及的领域也与传统“海归”的分布发生了变化。原先的博士大多聚集在科研单位、高校等部门,而硕士则更广泛地分布在外资企业、私营企业或国有企业。企业用人崇尚实战经验,而这正是很多“海归"所缺乏的。

此外,不少出国留学生都选择学习商科和计算机专业,而这些学科也是国内高校的热门专业,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在能力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国内人才成本相对较低,相比动辄开出上万元月薪的“海归”,“土鳖”(对没有出国深造人才的戏称)们自然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罗枫目前正在尽最大努力申请一个投资环境评估项目。“这是一个中长期项目,如果拿下来,可以赚一笔钱,人毕竟是要生存的。” 罗枫说。

可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罗枫最大的愿望是去一家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工作,因为动荡漂泊了这么久,罗枫日渐渴求一种“稳定感”。

尽管不断降低标准,薪金要求也一降再降,但对于职业前景,罗枫还是显得有些悲观。“我年龄这么大了,工作不好找啊,总不可能让我去当一名销售员吧,再说我这个人也很爱面子,放不下脸跟人家拉生意。” 罗枫不无自潮地笑着说。出路在哪?罗枫摇摇头说,自己也不知道,他现在能做的,就是继续往前走,抓住每一个机会。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