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草原城市
------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侧记
文/王恺
说起草原,停留在大多人印象中的还是一幅古代电影中的场景:偏远、荒凉、马号、牧歌、蒙古包、牛羊粪燃烧的烟味。
然而,当你走进坐落在草原上的吉林省通辽市时,你会发现,这里是拥有着现代化文明的城市:宽阔、洁净的街道,快速奔驰的汽车,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人们时尚的衣着,一处处高标准的工业建筑……
通辽位于科尔沁草原腹地,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约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创造了著名的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在华夏文明史上,这里是赵武灵王学习“胡服骑射”的地方,当年的科尔沁大草原教会了这个一代国君在农业文明的国度组建了华夏农业民族第一支骑兵队伍。
近年来,通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增长模式成为众多专家学者和投资者关注的热点。据通辽市政协副主席、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主任张庆宗介绍,他们每天都要接待很多来访的客商,通辽独特的投资兴业环境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投资者。
通辽是中国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的受惠地区,因为座落在东北,也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的受益者,同时又享受国家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一个“政策洼地”。
吸引投资者的不光是这些优惠政策,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大幅下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通辽的劳动力资源总数150多万人,剩余劳动力40多万人,平均月工资600元人民币;工业用电价格0.34元/KWH-0.437元/KWH,量大还可以再优惠;地价3-6万元/亩,大项目可“一事一议”;税收方面对国家鼓励类产业,企业所得税前二年免征,后三年减半征收,固定资产折旧可加速,对新办企业前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既便过了免减期正常纳税,税率也只有15%,不足其他地区的一半。张庆宗曾就此与其他地区进行一下比较,发现通辽的企业在这些方面的成本可比其它地区节省40%,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形成一个“成本洼地”。
“政策洼地、成本洼地、创业宝地”是张庆宗对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特点的归纳,其实也表明了开发区人发展经济、搞好建设的清晰思路和开门纳客的胸怀。
“投资者是上帝,引荐者是功臣,我们是公仆”是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格守招商服务理念。始终以主动热诚的态度为“上帝”服务。草原旭日食品有限公司是通辽本土发展起来的一家中小型企业,老板孙宪文几年前还是一个在市场经济圈外徘徊的下岗职工,做过小生意,积累了一些资本,后来开发草原特色食品牛肉干,入驻开发区刚半年多。谈起入驻开发区,孙老板首先说起了开发区的人热情、服务好。他说自己当初不过是一个规模很小的私营企业,想想一些地方的开发区门槛高,招商引资也是选择一些大项目,接洽之前还怕人家看不上。但通辽开发区管委会对外招揽,对内扶持,不但热情接纳了他的这个小户,而且还经常到他的企业嘘寒问暖,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出谋划策,确实令他们这些企业主非常感动。以践诺如铁的行动慰劳“功臣”,对于招商引资功臣,开发区总是毫不吝啬的兑现承诺,激励着他们为开发区发展不遗余力贡献力量,让一条条信息变成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自2001年5月这个自治区级的开发区启动至今,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连年翻番,从当初近乎一穷二白的状况下实现了今天工业总产值35亿元,财政收入4亿元。开发区现在已有230多家企业入驻,其中不乏“蒙牛乳业”等一些知名大型企业、高新技术及高端产业。今天的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更像一台高速运转的财富孵化器,时时刻刻创造着奇迹。“现在我们每两天签约一个项目,每六天落户一家企业,平均每月一家超亿元投资。现在开发区已经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这里形成了一个人人想干事,人人想创业的良好势头”,张庆宗满怀信心:“下一年还能让经济翻番增长”!
蓬勃发展的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揭开了通辽崛起的新篇章,它将突出发展主题,形成“洼地效应”,最终建设成为政策最优惠、机制最灵活、投资环境最优、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和功能健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塞外城市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