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吴玉禄:我的机器人“无所不能”

文/本刊记者 李国文

一个小学文化的中年农民,基本农活做不好,却先后造出28个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机器人

北京市通州区有个地处偏远的村子--漷县镇马家务村,村子里,有个以制造机器人闻名的吴玉禄。在漷县镇,你问马家务村,很多人不知道;但问造机器人的住哪,大家都知道。

痴迷造就天才

走进吴玉禄家,小院子一侧堆满了废旧的铁皮、齿轮、轴承等。简单寒暄之后,吴玉禄先播放起一个光盘来: 画面开始出现一些小矮机器人,有如士兵走正步的,有蹦蹦跳跳翻跟头的,有在复杂路面上行走自如的“八脚怪”,还有能像蜘蛛侠一样攀爬的。接着是能给客人点烟、端茶倒水的大个机器人,还有能拉洋车的身高达1.8米的机器人。

吴玉禄把这些机器人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并按自己的姓氏“吴老大、吴老二、吴老三”的顺序给它们一一取了名字。如今,他已经制造出了28个机器人,干什么的都有,简直“无所不能”。拉洋车的高个就是“吴老二十五”,是吴玉禄最喜欢的“孩子”,还曾经拉着吴玉禄出去逛街。“那次一到公路上就被人给围住了,好奇的人们都争着要试试,行人和司机都停下来观看,最后交警过来才没把公路给堵死。那之后我都不敢让它上马路了。”吴玉禄说,“现在它不在家,被人家租去参展了,不然可以坐上试试。”

吴玉禄小学毕业后,初中上了不到半年就辍学了。小学时,吴玉禄曾迷上了锁,专门摆弄废弃的旧锁,后来都能做万能钥匙。从小就对机械类东西感兴趣,却没有读过任何相关机械的书,也没有专门去查阅有关电机的资料。能做出现在这样机械复杂的机器人,“靠的就是自己脑袋一点点地琢磨,是成千上万次的动手实验积累出来的。”吴玉禄解释着。

最早有制造机器人的想法是从12岁开始的。那时吴玉禄还不知道机器人,一次在家门口坐着,盯着一个个急匆匆走过的人就开始琢磨--人那么高,脚还这么小,走得那么稳当,也不倒。“当时我就想,能否有个类似人走路的机器。”他说,“真正开始做机器人是1978年。”

“吴老大”生于1978年。“吴老大”很简单,身高约20厘米,裸露着电机、电线、铁丝等。“当时我试的时候,它不会抬腿,两条腿就会一前一后地在地上来回挪着。”吴玉禄回忆着,“所以,它没法前进,但那会儿我已很满足,毕竟实践了我12岁时的想法。”之后,他又花了两年的时间,将“吴老大”改造成会抬腿迈步的“吴老二”,“实验成功后,心里那种心情是说不出来的,那是一种成就感”。

做完“吴老二”之后,吴玉禄尝到了“甜头”,接着做出了“吴老三”……

20多年来,吴玉禄没有放弃机器人的制造,而且一个比一个性能好。

“不务正业”的艰难

吴玉禄不爱干农活,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捣鼓那些电机、齿轮、轴承上了。结婚前还好,他在家是老小,兄弟又多,家里倒不缺他这份劳力。结婚有了孩子后,对庄稼活仍不怎么上心的他,引来了村民的一些说法,说是“不务正业”。“我们家种的庄稼,跟别人家比就差多了。”吴玉禄笑着说,“这还多亏了我爱人的劳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吴玉禄制造机器人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了。在研制机器人20多年的时间里,他面临着无数次困难的考验。

一次,吴玉禄从垃圾堆里拣到类似7号电池的外国货,拿回家来,想看看能否派上什么用场。刚一接通电源就爆炸,手被炸伤了,至今一到冬天还经常冰凉。原来那是一颗国外雷管,他根本看不懂上面的英文字。

对他的机器人研制来说,毁灭性的灾难来自1999年的那场火灾,吴玉禄回忆着:

“那是1999年秋的一个夜里,我也是在鼓捣东西。当时人特别疲劳,脑子里又想别的事情了,可能是调压器将电压调过高,引起了一把火。” 吴玉禄说,“很快就看到屋顶棚全着了火,什么都来不及抢救,冰箱也瘫了,音响、电视什么都没了,家中唯一剩下的几千块钱也搁在窗户缝里,也被烧了。” 面对残破的家,吴玉禄的妻子急了,有带着孩子跟他离婚的架势,还说让他跟机器人一块过吧。

那之后,在亲戚的帮助下,一家人盖起了如今的院子。吴玉禄也有半年没碰机器人了。可这半年中,他心情不好,少言寡语的,老憋得慌,就跟换了一个人似的。妻子绕不过他,只好说你想干嘛就干嘛吧。

高兴之下,吴玉禄想着做一个保姆来伺候妻子,帮着端茶倒水,就是后来的“超级吴老五”。

终于“能当饭吃”

在“超级吴老五”面世后,人们逐渐认识了吴玉禄。他带着他的“儿子们”参加了各种比赛、展览。2004年,湖南卫视主办“天下发明之星大赛”,吴玉禄应邀参加并被评为“最聪明的农民发明之星”,得到一万块钱奖金。之后,又参加了北京电视台和深圳卫视2006年举办的《创意中国》,获得最佳创意奖。

同样是2004年,国家某科研机构找到吴玉禄,要求购买他的一个“大青蛙”式机器人的技术。而后,北京一个私企老板买了一个会点烟、端茶倒水的“超级吴老五”。2006年,又有一家公司前来合作,尝试批量生产会拉黄包车的“吴老二十六”,现已接到数十辆的订单。“它每充一次电,能走6小时路,每分钟大约走50步路,每步0.6米。”吴玉禄说,这个机器人主要是用于公园、游乐场等场所。

如今,吴玉禄做机器人多少有些回报了。家里也时常会有一些陌生的客人慕名而来,有的是各省的科技馆来租用机器人的,有的是公司来谈合作的,有的是学校的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请教的。爱人、亲戚、村民这才转变了对他的看法:不是“不务正业”,是搞科技创新、发明,“能当饭吃”的。

前一阵子,就有新疆建设兵团的一个老太太找到他,希望他能给造出一个能摘棉花的机器人,有保洁公司请他制造一个高楼作业的机器“蜘蛛人”。“完全靠一些复杂的机械结构实现这些动作,非常困难。”吴玉禄说,“机械的东西是有极限的,但不管多难我都会去努力做。”

当问及有没有在自己的机器人中加入智能的芯片的想法,吴玉禄说:“我不懂那些,我这样的学历也没法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可以说是无能为力。”他把加入智能芯片的希望寄托在了自己正读高二的第二个儿子身上,“他对软件编程这块特别感兴趣,以后上大学让他往这方面发展”。

吴玉禄还想成立一个自己的机器人研究所,这是他的最大心愿。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