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奥运:传播中国形象的契机

——访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惠

文/本刊记者 张 娟 刘 琼

“2008年的奥运会无疑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我很幸运,参加了北京奥运的申办和筹备工作。”在王惠看来,申办奥运和筹办奥运的工作就如同一个大学堂,学习的过程,也是建立使命感的过程,这个使命就是:不能辜负国人的期望,一定要圆好我们民族的“百年梦想”,让世界通过奥运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中国。

1908年,天津一位青年问了三个问题,一个是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参加奥运会?第二个是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在奥运会拿到金牌?第三个是中国什么时候能举办奥运会?1932年,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了奥运会,实现了这个青年的第一个梦想;1984年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拿到了属于中国的第一枚金牌,此后中国取得金牌的数量每届都在增加,又实现了青年的第二个梦想;2001年7月13日北京成功申办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中国人举办奥运会的“百年梦想”终于实现了。

“奥运会好比一个大舞台,中国已经站到了这个舞台的中心,现在,距北京2008年奥运会只有600天了,大幕已经拉开,灯光已经开启。”从2000年结缘奥运至今,王惠参加了奥运会的申办、筹备工作,现为奥组委官员的王惠,负责奥运会的新闻宣传和媒体工作。

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

记者: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奥运会筹备工作进展如何?

王惠: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后,提出了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工作目标,“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理念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口号。

目前,奥运场馆建设进展顺利;竞赛组织工作扎实推进;残奥会筹备工作同步开展;市场开发效果良好;宣传文化有声有色;媒体服务、运动会服务不断细化;城市运行全面启动。这些都受到了世界媒体的极大关注。 记者:奥运的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如此庞大的工程对您来说什么是最难的呢?

王惠:我想最难的是国际上对中国了解不够,有时还有很多误解,这使我的工作增加了很多难度。我们不仅需要向他们介绍北京奥运会筹办工作的方方面面,还需要介绍有关北京、有关中国的基本情况,也需要与他们不断沟通和交流,以使他们更多地了解北京,理解和接受中国,真实地向世界报道北京奥运的筹办工作。

在与境外媒体的沟通中,我经常要做的另一项工作是解释。比如说北京的旧城保护、北京的环境问题、奥运场馆建设、交通问题、北京市民的素质等。这些“解释”工作不仅靠讲事实,讲背景,还要带他们去看、去感受。 记者:您能否举些具体的例子?

王惠:曾经有外国媒体称中国“办了新奥运,拆了旧北京”,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无论北京是否办奥运,这个城市都要发展,旧城改造也要进行。城市的发展和保护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曾经或是正在遇到的问题,不是北京特有的。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由于北京的四合院、胡同的建筑特点和人口密度决定其更加难以保护。

有时候解释过程相当艰苦,比如某通讯社曾有一则报道称:北京办奥运致使30万人流离失所。这则报道显然是失实和不负责任的。后来经了解,该文的作者根本没有来过北京,只是按不同的资料拼出了一个数字。我们要求该通讯社澄清事实,同时也召开情况说明会,把真实的情况和数字告诉他们,向国际社会传递了北京旧城改造的权威情况。 但是有些媒体仍然将信将疑,我带他们去参观了位于宣武区米市胡同的康有为故居。100年前康有为一家住在这里,他在此写下了著名的《公车上书》。但是现在这个院子住了103户、300多口人,外国记者看到这个情况都傻了。我问他们: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康有为的故居是否应得到保护?100年前的花园是否应该恢复?外国记者回答说当然应该。我又问他们,住在这里的老百姓有没有改善自己生活质量和环境的人权?这里没有下水道,没有空调、暖气,甚至没有厕所,你们认为政府是否应该帮助他们改善居住条件?这个院子里私搭私建的房子是不是该拆?他们都点头了。第二天很多国际媒体都刊发采访文章,真实地报道了北京旧城改造的必要。

中国在认真地履行承诺

记者:我们注意到,最近外交部公布《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这一规定为什么不只限于奥运会期间而包括了筹办期呢?

王惠:国际媒体对奥运会的报道越来越重视。除了奥组委规定的注册记者21600人外,2008年到北京来采访的非注册记者,据估计将达到10000人。3万多外国记者将于2008年云集北京,这在中国是前所未有过的。国际媒体到北京来采访是否能与其它奥运举办城市一样,获得便利的条件?这也是国际媒体一直关注的。2001年我们在申办奥运的时候,向世界做了承诺。但很多人对我们能否兑现这一承诺持怀疑态度。

最近,外交部对外公布《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打消了他们的疑云,中国人认认真真地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这一规定为什么不只限于奥运会期间而包括了筹办期呢?因为现在奥运会宣传有两个趋势:一个是时间的前置性,并不是到2008年8月8号奥运会开幕那天世界才会关注中国。从申奥开始,国际媒体就把目光逐渐聚集到了北京。2006年上半年北京奥运新闻中心接受外国媒体的采访是去年同期的5倍,新闻发布会、记者采访活动和专访的频次也明显增加。二是关注内容的广泛性,媒体不仅仅关心奥运会比赛中谁拿到了金牌,谁打破了纪录,他们更关注举办奥运的这个国家有怎样的风貌、环境、这个城市有什么特色,这里的人民怎样生活,怎样参与奥运,尤其是这个城市将给世界奥林匹克运动贡献什么,留下怎样的独特遗产。

记者:与读者沟通时我们了解到,随着奥运的临近,人们对奥运场馆建设进度、北京的空气和环境质量、道路交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比较关注。 王惠:奥运会期间需要的37个比赛场馆,76个训练场馆目前建设进展非常顺利。37个场馆中有31个在北京,其中12个是新建,11个是需要改造的,同时还有8个是临时场馆。现在12个新建的全部开工,11个改造项目中已有8个开工,8个临时场馆中有5个已经开始建设,其余的项目和12个新建项目都将在2007年底完工。

北京市政府对空气质量非常重视,目前治理环境已经开展到第12个阶段了,成效显著。1995年的时候北京的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气只有100天;2005年达到了234天,每年都在进步。治理措施包括大量植树、首钢搬迁、焦化厂停产、汽车尾气及建设粉尘治理等。2006年北京的蓝天计划达到238天,我们相信奥运会时,能实现空气质量达到国际标准的承诺。

交通堵塞是任何一个大城市都不可避免的问题。由于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北京市民买车的越来越多,自然造成了交通繁忙,出现拥堵的情形,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北京正在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以保证2008年奥运会交通畅通。第一是到2008年,我们的公路交通建设会有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地铁等公共交通。第二,交通管理也要进行优化和科学管理,第三,我们正在对民众进行教育,以减少人为的堵塞。已有市民倡导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在“中非论坛”期间效果显著。第四,我们会效仿其它奥运举办城市,开辟一些奥林匹克通道,采取一些必要的管理措施等等,保证2008年奥运会期间交通通畅。

中国人筹办奥运会非常认真,国际奥委会对此十分满意,认为中国人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兑现自己的承诺。北京奥组委每隔三个月都要向国际奥组委进行一次工作陈述,上个月的陈述中,又得到了国际奥委会成员对我们工作的高度评价。

2007年是“冲刺之年”

记者:我们知道,2007年是北京奥运周期的重要一年,这一年里会有哪些“关键点”?

王惠:我们把2007年称作“冲刺之年”。2007年最大的筹备工作就是要向赛时转换,奥组委的人员和工作重心也将大量向场馆转移。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2007年将举行28项测试赛,我们要在各个场馆检验每一项工作,检查人员、设备、场馆的准备是不是达到了奥运会的标准。赛场组织、安全保卫、志愿者服务等都要受到检验,这就像我们高考前的“模拟考试”,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

奥运会不仅仅是运动员的比赛,更是媒体的比赛,因为全世界40多个亿的受众都要通过媒体来了解北京奥运。2007年我们会继续召开媒体大会、转播商大会,征求全世界媒体的意见,并编制奥运会媒体采访指南,为他们提供便利的采访条件。此外一些大的活动和国际会议,比如国际奥委会的一些大会,重要的体育大会等也将在北京召开。

火炬传递,票务,开、闭幕式筹备,城市运行,奥运会服务等也将在2007年深入开展,志愿者招募已将近结束,对志愿者的培训即将开始。人称雅典的志愿者为雅典最亮丽的风景线,因为他们的微笑被全世界的运动员、裁判、官员、游客都牢牢记住,那北京的志愿者怎么样呢?相信他们也会成为北京的名片。

“同心结”活动也要开始启动。这个活动是指每一个国家的运动员代表队来到北京,都会有一个与之“手拉手”的学校,结了对的学校将到机场欢迎他们结对的代表队,比赛的时候会去助威,熟悉他们的队员,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这一活动虽然以前奥运会就有,但是我们会做得更有中国特色。

同样有特色的是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中国向国际奥组委承诺,要让中国4亿青少年接受奥林匹克教育,建500个奥林匹克示范学校,制作了50万套奥林匹克挂图,进入50万所中小学。现在这些活动正在蓬勃开展,效果很好。国际奥委会对此非常赞赏,没有哪个国家能象中国这样,有这么多人接受奥林匹克教育和受到奥林匹克精神的感染。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