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徐星:中国的恐龙研究

文/卢茹彩

徐星,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专业,1992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股脊椎动物与古生物研究所读研究生,目前已是所里的研究员,中国研究恐龙最有成果的专家之一。研究工作主要涉及中生代恐龙化石及地层学的研究,已发现和命名15个恐龙新属种。1997年以来,徐星在英美德加等国著名学术刊物及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近40篇学术论文。

中国是恐龙第一大国吗?

徐星:从资源上说,中国正在成为恐龙第一大国,成为恐龙研究聚焦的中心。全世界共有527个恐龙属,中国已发掘110个左右的恐龙属,仅次于美国(127个),是目前世界第二恐龙大国。而且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是最快的,与1990年相比,中国恐龙数量增加了132%,而美国仅增加48%。这也是国外恐龙研究专家对中国特别关注的原因之一。

但从科研水平上说,我们还不能称为大国。国外的研究人员大多是基于对化石材料的需要对中国感兴趣。虽说中国的研究人员在英语语言能力方面较差,但化石材料上的价值弥补了在这方面的差距,因此,近期中国的恐龙研究受世界关注的程度非常高。

中国的恐龙研究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徐星:在恐龙的研究领域,美国的研究水平是最高的,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国家也不错。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在发展中国家是靠前的。但由于我们的研究起步晚,真正的研究大约从上世纪30年代才开始,相关专业的教育水平也存在差距,因此,跟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差距。中国的恐龙研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集中在云南和山东,七八十年代四川出土较多,八九十年代则新疆和内蒙等地比较多,之后,辽宁的一些发现影响较大。

其次,欧美一些国家都是从19世纪就开始研究,20世纪中期对恐龙的研究规模加大,因此,这个领域中的很多资料文献也都是英语的,在这方面我们也落后一大截。因此,对于中国的研究人员来说,虽然掌握材料的时间跟国外的同行差不多,但如何查阅相关的英文资料再用英文写出论文,则要下很大的功夫,这是我们的劣势。

复原的恐龙是否真实?

徐星:恐龙复原过程中有很多想象的成分存在,比如说霸王龙,目前发现的化石完全是骨架,虽然复原出来的霸王龙的长短、高矮等不会有错误,肌肉与骨骼也基本可靠,但皮肤的颜色等则有很多想象的因素。不过,对恐龙皮服颜色的复原也不是毫无依据,一般来说,食肉龙的颜色偏灰,食草龙的颜色偏绿,这个大家在《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到。

对恐龙声音的复原一般来说是参考类似的动物来进行,严格来说不是很可靠。至于恐龙如何奔跑走动,我们可以根据骨骼的结构推测出来。通过研究恐龙的脚印化石,可以做一些速度方面的推测。比如说,用这样的方法得出的霸王龙的奔跑时速大约在15-20公里。

中国在恐龙研究领域的投入如何?

徐星:大学时代我就跟随我的导师进行相关研究工作,也到新疆进行过野外挖掘。那个时候,各方面的条件都比现在差得多。虽然跟《侏罗纪公园》中的科技工作者相比,我们没有直升机,但是,一些必要的装备我们都已经配备,比如说GPS定位装置等。

我负责在新疆设立的这三个挖掘点,虽然每年只工作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但每个点的花费就要大约30万元人民币。中国政府目前在古生物学尤其是恐龙研究领域的投入超出我的想象。我觉得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这个学科的显示度高,公众普遍关心,这跟媒体的宣传当然是分不开的;其次是对于科学的普及有很多的作用,科普就应该从公众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再次,研究恐龙是研究进化进程的一个很好的类群,恐龙有"过渡"色彩,介于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之间。

国际合作在中国恐龙研究领域有怎样的作用?

徐星:我们在新疆五彩湾的恐龙挖掘项目最初是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合作的项目,从2000年开始。当时,参加的人员相对较少,美方来了两个教授,中方差不多也就我的老师和我两个人。到2001年时,已经有四五个美方科研人员,国内参加项目的人也增加至七八人,并且取得了昌吉地方政府的支持。目前,已经有来自加拿大、英国、墨西哥等五个国家的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入了该项目。

我也曾经在1995年参与了中、日、蒙三国联合在外蒙古挖掘恐龙化石的项目。国际合作在中国的恐龙研究上还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在资金上,最初我们这个项目是由美方出资,现在是双方合作出资。此外,在文献上,能够找到的相关文献资料也更充分,在一些我们还没有涉足的研究方向上是很有帮助的。 中国的恐龙科普工作处于什么水平?

徐星:最近几年,我收到很多恐龙迷的来信,他们都表示对恐龙感兴趣,希望对我们的工作有所了解,但这些人中大部分是六七岁的孩子还有一些大中学生,从电影电视中接触了恐龙。中国的恐龙迷跟研究相对发达的国家比起来年龄相对较小,也说明中国的恐龙研究近些年才受到更多的关注。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恐龙热的整体背景下开始参与挖掘恐龙,包括新疆昌吉、宁夏等地,各地的恐龙博物馆也已经建了数十个,但科普工作还是有待提高。这跟我们的传统观念和全民素质都有关系。我在纽约时认识的一个日本夫妇,每天都带孩子去各种博物馆参观,同时我也认识一对中国夫妇,从来没带孩子去过。 现在的恐龙博物馆跟国外的比起来还处于原始阶段,地方政府往往只看重前期投入,盖一个博物馆可能需要3000万或者5000万就够了,但后期的软件和维护投入都没有考虑进去,以至于在展品的维护、介绍和展示手段上都跟发达国家有差距。就拿我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展厅来说,办的还是太过于专业,跟普通观众的需求还是比较脱节,还有待我们改进。

链接:全球有关恐龙灭绝的多种猜想

陨星撞击说。这种猜想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入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很多科学家认为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

“气候大变动论”。持这种说法的科学家们认为白垩纪晚期的造山运动引起气候的剧烈变化,许多植物枯死,食用植物的恐龙因此死去,从而影响到食肉恐龙的生存。

“疾病论”。美国权威的病理学家大多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在恐龙发展到最鼎盛的时期,一场神秘病毒或者瘟疫突然席卷了整个地球,使恐龙这一物种彻底灭绝。

“地磁移动论”。以美国肯涅学院的查尔斯·霍普古斯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在过去的时代,地球磁极的极圈曾多次发生移动,而每一次移动都导致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如洪水、海啸、物种灭绝等,身体庞大的恐龙可能也逃不过此劫。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