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旅 游

旅 游

中国抗日运输大通道——滇缅公路

太行绝壁上的村庄——郭亮村


中国抗日运输大通道——滇缅公路

本刊记者 李国文

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深深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然而,由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以及中印公路组成的运输大通道,在一段时间里,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全部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这并不广为人知。

滇缅公路是指从云南省省会昆明到中缅边界畹町的公路,全长950多公里。它是云南人民修筑的一条抗战公路,是云南人民抗战的历史见证。这条被称为“血线”的公路,一度是中国抗战惟一的战略物资运输“生命线”。

如今,昔日的滇缅公路已建成云南最长的高速公路。抚今追昔,依然震撼人心。

滇缅公路上的惠通桥

人们无法想像,没有滇缅公路,中国抗战的历史将会如何书写。这条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干道,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滇缅公路修建之难,主要难在公路经过的80%路段是崇山峻岭,而这其中有一半要通过坚硬的岩石地段。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8月,20多万中国民工,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青壮年大都已开赴中原参加抗战),在滇西高原用最原始的工具敲碎石、挖土方,硬是在短短的9个月中筑成了一条1000多公里的生命线,成为在日军重重封锁下中国惟一获得盟国支援的通道。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是一条"用手指抠出来的公路",是"中国第二个像万里长城一样的奇迹"。

滇缅公路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怒江和澜沧江。桥梁专家受先人建造铁索桥的启发,决定建造能够通行载重卡车的钢索大桥。在1938年间,怒江和澜沧江上一共架起了三座大型的钢索大桥:惠通桥、昌淦桥和功果桥。这些桥成为滇缅公路上的咽喉,没有它们,整个滇缅公路的畅通就无从谈起。

惠通桥是爱国华侨梁金山1935年捐款修建的,本为人行桥;1938年冬紧急改为单向行车公路桥,长120米、宽5米多,最高峰时每3分钟便有一辆满载物资的汽车过桥直奔昆明。1938年到1941年的3年多里,惠通桥屡被日机炸坏,可每次都能在最多3天内抢修复原,"炸不垮的惠通桥"闻名整个反法西斯世界。

1942年5月,日军在占领缅北之后,长驱直入攻到中国云南怒江边,踏上了数千里滇缅路的水上咽喉:惠通桥!5月5日中午,当日军第56师团装甲车部队开上桥时,江中几声沉闷的爆炸声,中国远征军工兵总指挥马崇六含泪下令炸桥。钢索断裂--为了守住这一水上咽喉,惠通桥悲壮地"自沉"了!

此后,惠通桥被重新修复,一直用到了上世纪70年代旁边的红旗大桥立起后,才光荣“退休”被保护起来。

在九曲回肠的怒江峡谷,钢索斜拉结构的惠通老桥静静矗立着。桥梁的钢索已经锈迹斑斑,桥板早已不见,两边接岸处已成悬空,双塔依旧竖立在岸边。

空中“滇缅路”——驼峰航线

1942年5月惠通桥断裂之后,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这条盟军和中国联系的最后通道,一切物资运输被迫中断。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了稳定亚洲战场。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下令:“不计任何代价,必须开通到中国的路线。”由于海陆通道均被日军切断,只能开辟空中航线,以继续为中国提供战略物资。于是,驼峰空运诞生了。

这是一条艰险的空中通道:西起印度阿萨姆邦汀江,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到达中国昆明巫家坝、羊街、云南驿等机场。航线全长800多公里,海拔在4500-5500米。当时受飞机性能的限制,飞行最高高度7000米,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1941~1945年,援助中国的物资81%是由驼峰航线来完成的。

据《白宫文件》记载:“在持续三年零一个月的援华空运中,美国空军在‘驼峰’航线一共损失飞机468架,平均每月达13架;牺牲和失踪的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共计1579人。”在当时的大后方流行着一句话:“一滴汽油一滴血!”

1946年,美国《时代》杂志第一期记载:“至战争结束,在长520英里、宽50英里的航线上,飞机的残骸七零八落地散落在陡峭的山崖上,而被称为‘铝谷’。在天气晴朗时,飞行员可以把这些闪闪发光的铝片堆,作为航行的地标。”这就是中美飞行人员用鲜血和生命铺设而成的“航标”。

为了配合飞行员的行动,美国政府和当时的国民政府都做了较好的宣传。国民政府向偏僻地段的山民们讲述美国人金发碧眼的长相,让大家一旦碰到失事飞行员,可以及时救助。当时几乎每隔10公里就有一个小学,每个小学会安排一个会英语的老师,一旦发现迫降飞行员,可以及时通知县政府,提供救援。

滇缅抗战博物馆

2005年7日,滇缅抗战博物馆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开馆,这是第一家由民间投资、收藏品来自民间的抗战博物馆。

馆址设在当年中国远征军20集团军司令部的旧址,也就是如今腾冲县和顺镇镇政府所在地。由于当年的旧房大部分保留完好,因此只在原来的基础上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作了局部修复,陈列布展采用了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在设计陈列上也有不少创意。

博物馆的展品是收藏家段生馗先生20多年收集和保存的,有中国远征军、国民政府驻印军、美英盟军、民众抗战和缴获日寇战利品的文物近5万件,其中有李宗仁将军送给抗日县长张问德的红藤杖、张问德《腾北偏安录》手稿、飞虎队全套徽章、沾满鲜血的日军军刀、毒气弹、抗日军民修筑公路的石碾子、日军煮人用的汽油桶、慰安妇的用品等。

展览以山河破碎、悲壮出征、沦陷岁月、剑扫风烟、日月重光五个部分,通过大量老照片、纪录片、史实资料、油画、连环画、文物等,真实再现了那段历史。博物馆门内有一件雕塑,雕塑的原形是当年美军士兵用炮弹壳做成的和平鸽,体现了博物馆的和平主题。

博物馆的后院有一段壮士墙,上面刻着参加过滇缅抗战将士的名单。馆内还珍藏着一块从松山血战遗址运来的石头,上面刻着这样一段文字:"这里集合的是参加过滇缅抗战的壮士们,人类的历史将永远是你们的家。"

昆明南侨机工抗日纪念碑

在云南昆明西山公园,有一座高达12米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矗立在苍松翠柏之中。碑文上写道:“三千余南洋机工,以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在华侨爱国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也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纪念碑1989年7月7日落成,大理石贴面,底座刻有“赤子功勋”四个字,碑顶有当年的南侨机工荣誉纪念章图案。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旅居新加坡、马来亚等国的3200多名华侨机工响应侨领陈嘉庚的号召,分批回国参加抢修滇缅路,运送国际上支援中国的抗战物资,共有1000余人殉国,为抗战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据陈嘉庚先生回忆,有一修理机工在南洋10余年,每月收入新币200余元,招同伴10余人,并自带其机器设备前往祖国;槟城槟榔摩汽车修理厂的一位师傅,还带着两位徒弟一道回国。由于对机工年龄(40岁以下20岁以上)、身体素质要求较严,一些不符合条件的青年甚至想尽办法蒙混过关,如虚报岁数,小的报大,大的报小。机工要求男性,有的女青年就干脆学花木兰来个"女扮男装"。

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缅怀和牢记爱国华侨的这一段光荣历史,云南省人民政府集资修建了这个纪念碑。


-+-+-+-+-+-+-+-+-+-+-+-+-+-+-+-+-+-+-+-+-+-+-+-+-+-+-+-+-+-+-+-+-+-+-+-+-+-+-+-+-+--+-+-+
返回页首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