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
人民币升值:一块石头落地
魏雅华
看过贵刊2005年第九期关于人民币升值的文章,本人也想发表一点看法。
关于人民币升值决定的出台,可以用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来形容: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它让人立即发生的联想是,2005年3月15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那掷地有声的话语:“坦率地说,有些人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但并没有完全弄懂人民币升值以后会出现的问题。我们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对于人民币升值和汇率体制的形成,我们不仅要考虑本国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对周边国家和世界的影响。这项工作我们正在进行,何时出台、采取什么方案,这可能是一个出其不意的事情。”
人民币升值的话题己沸沸扬扬地说了好几年了,尖锐程度在不断升级。美国国会对人民币升值一事的语气,越来越口不择言,出语不逊。甚至以大幅度提高中国商品进口税率相威胁。
如果说美国国会还在与中国的评论家们在打口水战,国际游资们却在来真格的,动辄便有几千亿、上万亿的国际热钱,通过各种渠道偷渡中国,想在人民币升值上大赌一把。就在这两年间,它们涌入又撤走,撤走又涌入。尽管每次的涌入和撤走都要支付成本,可他们还会干。因为根据他们的计算,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将在30%。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很值得大赌一回的赌局。可这一次,他们又失算了,他们的大队人马前脚刚走,人民币升值了。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升值了。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为2%,与他们的预期相去甚远。这是自1997年以来,人民币最大的升幅。此前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始终在小数点后的第二位上进行。即便是这样的升值,中国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高昂的,到2005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高达7110亿美元,此一项的损失便高达142亿美元。
在越来越多、不断激化的国际贸易摩擦中,中国表现出大国风范,主动让利,人民币升值了,退一步天宽地阔。让他一步又如何?
言论
明确功能:讨论个税调整的前提
伐 檀
最近,个税调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争论,不少专家、学者纷纷发表看法,观点针锋相对,争得不亦乐乎。虽然,在中国逐步走向民主、法治的进程中,国家重大经济法规的调整,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必须把握的原则是,不能背离个税的基本功能和当初设置这一税种的初衷。
个税的基本功能是调节收入水平,还是保障财政收入?从这两个起点出发讨论个税调整,必然会产生大相径庭的答案。因此,研究个税调整问题,必须首先明确个税的基本功能。
我国从1980年制定个人所得税政策,现行的月薪800元起征标准是1993年制定的,当时就业者月收入在起征点以上的只有1%。因此,设置这一税种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调整个人收入、维护社会公平。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了10多年,人们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生活状况与当时有了天壤之别,个税起征点却还保持800元的标准,以至于2002年交个税的人数已升至52%左右,2004年全国个人所得税收入1737亿,其中65%来自工薪阶层,而占总收入一半以上的高收入者,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仅占20%。可见,个税的调节功能已变异为保障财政收入。特别是这一不合理现象的长期存在,使一些人在认识上产生的偏差,认为设置个税的主要目的是增加税收,次要目的才是维护社会公平。
编者闲语
读者的期盼
邓树林
《今日中国》中文版25岁了。25 年来,中文版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与读者的关爱分不开。作为一名老编辑,每每读到或表扬、或批评、或提建议的读者来信,就会产生一种由衷感激之情。
今年10月,中文版创刊25周年前夕,我们就收到了这样的来信。 读者何以在全国近万种期刊中,选择了《今日中国》中文版呢?
辽宁大连市读者王立真的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她在来信中说,“我认为贵刊在国内是全国性的优秀刊物,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内容丰富,在版面设计和栏目设置方面比较合适,也引人注目”。
徐实清是一名退休职工,生活在贵州省威宁县山区。他订阅本刊的理由是:订价在全国的刊物中很优惠;刊登的文章较全面,图文并茂;介绍的风景区比较齐全。
总之,不同的读者订阅本刊有不同的想法和目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今日中国》是一本综合性刊物,在里面能找到各自所需的内容和感兴趣的文章。
我们常说,刊物要靠大家来办。读者的关心,读者提出的许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是办好刊物的基础。
有读者建议明年增加以下一些内容:中国九州的由来,五岳的历史,中国的长城、大江大河,国家的重点风景区,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的自然保护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世界遗产目录中的中国文化和自然保护区等。
还有读者建议,鉴于目前中国年轻的一代多属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生存和应变的能力,不能吃苦耐劳,应报道一些如何做人方面的知识和典型。这样做,既可教育父母,又可教育年轻一代。
我们会认真研究并采纳读者这些好的意见建议,把刊物办得更有可读性,请读者一如既往地关心我们的工作,关心属于我们,也属于你们的《今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