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减轻世界的负担
贫富差距扩大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有关国际组织统计,在最近5年里,全世界贫困人口从10亿增加到13亿,有10多亿人缺乏安全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每天有7.5亿人挨饿。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穷人的经济学》写道:“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富人太富,迟早要出问题。”
2005年4月7日,世界粮食计划署向中国提供的最后一批小麦运抵深圳港,标志着中国接受外国粮食援助25年后,将结束这段历史。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增长了5倍,中国贫困人口已从约1亿人减至目前的2610万人,约占世界同期贫困人口减少总量的70%。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公布的人类发展报告和世界发展指标说,中国成为全球消除贫困的成功“范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近期也表示:“中国在全球千年发展目标中所做的贡献,给予再高的评价也是不过分的。”
中国的成功和国力的增强与扶贫方式的改变有着极大的关系。25年来,中国的扶贫事业在实践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单纯给穷人“输血”是不够的,必须让他们培育出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从经济层面讲,中国走的是一种“造血”和“输血”相辅相成、偏重“开发式扶贫”的模式。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由1980年的1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30亿元,累计达到1155.8亿元。从全国592个扶贫重点县来看,“十五”计划(2001——2005)前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达23.9%。
在本期的今日视点中,本刊记者赴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宁夏,真实地记录了那里的扶贫状况。
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中国贫困发生率降低到了3%以下,但扶贫开发仍面临着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目前还有261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人均年收入人民币668元以下,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是近5000万刚刚脱贫的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巩固温饱的难度很大。
中国在追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政策取向逐渐开始关注增长的均衡、机会的均等和社会的公平,避免陷入“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贫困陷阱。
中国政府在全球扶贫大会上已庄严承诺:到2010年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国人们期待着这一历史时刻早日到来。
在本刊截稿之时,恰逢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闭幕,这次会议再次向世界表明,在未来5年里,中国政府将努力加快带领中国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