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还想做志愿者”
本刊记者 张 娟
胡滨是在北京的家中收看奥运会闭幕式的,罗格主席的讲话,让他深感到自豪。胡滨是雅典奥运会4.5万名志愿者中的一员。
2004年对清华大学电机系学生胡滨来说,有很值得圈点的两件事:一是被保送上了研究生,二是成为第28届雅典奥运会的志愿者。“我觉得这是对我一生都会产生影响的大事”,胡滨这样告诉记者,“特别是到雅典做志愿者,零距离感受奥运会,我觉得很幸运。”
“层层过关”成为志愿者
胡滨说,签证面试时,他这样告诉签证官:“能够为奥运会服务一直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我们热爱体育、热爱奥林匹克事业,我们每位志愿者都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奥林匹克在它的故乡——雅典取得巨大的成功”。
依照惯例,奥运会志愿者只享受组委会提供的服装、工作餐和上下班时免费的公共交通。对于胡滨这样的学生志愿者来讲,费用问题也是能否成行的关键。“这次去雅典做志愿者,我们每个人的费用得2万多元,其中学校给补贴1万元。”胡滨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家庭并不宽裕的北京孩子,这笔钱对他们家来讲不是一个小数目。胡滨是个知道感恩的孩子,父母的支持使他始终心存感激。“回来后我告诉家人,这趟雅典我觉得去得很值,我的收获很大。”在很短时间内体会体验世界多元文化,以自己的真诚和塌实的行动为奥运服务,沟通技巧、合作精神的获得都不是书本上能学得到的。
胡滨告诉记者,能成为奥运会志愿者也经过了“过五关斩六将”。志愿者的选拔很严格,2004年3月底,清华大学紫荆志愿者服务总队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募奥运志愿者。“报名时间很紧,只有一天时间,有上千名同学报名。”根据招募要求,紫荆总队从中筛选了50名会说两种语言或英语通过专业四级、有过国际志愿者经历、拥有驾照或能够在希腊解决住宿问题的同学,统一到雅典奥运会官方网站填写志愿者申请表。到6月6日,雅典奥组委发来邮件,有26人进入下一轮筛选。经过外语、特殊技能如急救等的面试,16名志愿者通过面试。随后经过雅典方面的电话面试,包括胡滨在内的6名同学被选定为第28届雅典奥运会的志愿者。
“我们一行六人于8月10日到达雅典,直奔Athens 2004志愿者认证及证件办理中心。在那里我们感受到了制证中心的流水化工作流程和极高的工作效率,我们顺利通过审核,拿到工作证件,正式成为雅典奥运会的志愿者。”胡滨告诉记者。
在志愿活动中理解“志愿”精神
胡滨说他是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学习志愿精神的。他说作为志愿者奉献精神尤为重要,不要以为当志愿人员容易搞到门票,或是有机会看热闹。实际上,志愿人员是为奥运会尽一份力,不能计较兴趣、好处。大部分志愿人员干的主要是单调乏味的工作。如顶着烈日收门票、在贵宾看台跑腿递送记分成绩、在奥运村做清洁、地下车库做车辆调度……许多人看不到赛场内发生的一切,连电视都看不到。
胡滨和他的同学是背着方便面去雅典的,但去了发现,方便面根本就没法吃:没有开水。胡滨说,倒是他带的金嗓子喉宝派上了用场,“一瓶水要5欧元,太贵了,所以渴的时候就含一片金嗓子。”胡滨说,这些对于他来讲都不是什么问题,关键是被安排的工作与他想像中差距太大。
最初胡滨和他的同学被安排在奥运村工作,其中两位同学一直在国际区的网吧工作,胡滨和其他三位同学第一周在Athena
Center的网吧及游戏室工作。主要任务是解答来自各国的运动员、代表在上网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对于这个安排,胡滨毫不讳言他的失落:“我觉得我们应该做更有意义的工作。”胡滨说做志愿者不会考虑自己的得失,但对不远万里来到雅典的国际志愿者,如果组织方能更好地考虑每个志愿者的长项,这样作用就会更大些。不过胡滨们还是还尽心地回答运动员提出的问题,得到许多运动员的好评。
胡滨说与志愿者朋友的交流,让他检讨自己的志愿精神不够纯粹。“我在奥运村里见到一位80多岁的老人,交谈中得知,他是一位来自日本的志愿者,在奥运村里做清洁工作,老人说只要能为奥运会服务,做什么都行,因为哪项工作都需要人来做,没有什么值不值的,关键是不管干什么,都要尽心干好。”一个意大利小姑娘,特别喜欢看羽毛球,为了能现场看羽毛球比赛报名当了志愿者,结果给分到曲棍球场当领位员,她每天跑到爱琴海边的球场服务,毫无怨言。胡滨说他对志愿精神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把它落实到以后的行动中去。
到雅典的第二周,由于工作需要,胡滨被调至中国代表团总部工作。主要是协助中国代表团与NOC的票务、领取比赛票;帮助运动员、官员与司机之间的沟通;为代表团购买急需物品。奥运会的中后期,随着较早进行的项目的结束,部分运动项目的运动员、代表要先期回国,胡滨每天还负责给运动员们办理从奥运村到机场各项及登机手续,“最烦琐的是办理枪支等比赛器械托运手续,每天要很晚才能回到奥运村。”胡滨说这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需要的是耐心和细致,平时是没有机会也不屑做这种事情的,而现在做得很认真也很快乐。
胡滨说他从小喜欢排球,这次在雅典,他有幸到赛场观看了中国队与古巴队的比赛。这对他来讲是第一次,“下一次看比赛就在北京了。”
期待北京2008年
“没有志愿者,奥运会就没法运转。”一个志愿者“自夸”的话似乎从历届奥运会中得到了印证。有人曾算过一笔账:2000年悉尼奥运会志愿者工作的总时数为545万小时,如果将其折合成货币,高达1.1亿澳元。更为重要的是,志愿者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的行动对主办城市乃至主办国的民众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需要8-10万名志愿者。
做奥运会的志愿者,胡滨和他的同学都是第一次。对于2008年奥运会,他们充满期待。他注意到,中国历届大型活动招募志愿者都以大学生为主,而在雅典奥运会的志愿者中,有许多年过半百、甚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都是雅典本地人,对于运动员和游客来说,对城市的了解是他们的最大优势,主要在检查证件、交通及引导等部门工作。他特地对为中国代表团服务的志愿者做了了解,有三位50岁以上司机,其中一位有40年以上的驾龄,并不懂英语,但对雅典的城市交通了如指掌;而青年志愿者中,也并不是清一色的“大学生”,而以工作热情,并有一定社会经验、处事能力的青年居多。他认为北京奥运会可以从中借鉴些经验。
胡滨的感觉里,雅典奥运会对于国际志愿者的管理存在一定的不足,选拔部门与被安排工作的部门没有很好地衔接,给志愿者带来不便。一些部门没有明确的志愿者管理负责人,使得这些志愿者全凭自己的感觉找事情做,这就把他们的工作热情白白浪费了。胡滨提出一些小建议,如多做一些前期工作,将所需志愿者的岗位、志愿者的服务意愿和志愿者的兴趣、个性结合起来,发挥志愿者的潜力,另外对志愿者做一些前期培训,再如腾出院校的学生公寓作为国际志愿者的住地,条件好租金也便宜……
在雅典的日子里,胡滨还结识了不少朋友,其中一个来自印度的志愿者和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志愿者已与胡滨约好:2008年时,他们会来北京做志愿者。胡滨说,到那时,他也想要做一个志愿者,他的优势是“我应该算是有经验的志愿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