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四箴: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和台盟上海主委石四箴,是著名儿童口腔医学专家、同济大学儿童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
石四箴说,我在这几年中间两次提出有关食品和药品卫生方面的提案。随着我们时代越来越进步和经济发展,食品卫生已经是一个非常突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关注。比如去年国家质监总局检查两千多种食品中有82%是合格的,也就是说,有快要近五分之一的食品还没有合格,就是一个问题,很受大家。我们都知道民以食为天,很多的疾病是病从口入,所以为了我们的食品药品能够很安全的到老百姓手中口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石四箴的另一份提案就建议在上海尽快建立台胞子弟学校,更好地服务大陆台商;石四皓则建议加强两岸影视交流合作的力度,增进两岸人民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石四箴说,“我觉得这两年我们的提案不再‘泥牛入海’,而是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了。我们的合理建议能够发挥作用,我很高兴!”
石四箴常到台湾进行学术交流,她的岛内同行比亲戚还多。可一谈起去台湾,她不禁皱起眉头:“太累了!早上七点出门,晚上十点才能到台北圆山饭店,一进一出,太折腾人了!”
石四箴的台商朋友们则憧憬着直航能让他们事业家庭两不误:“周五晚上走,回台湾过周末;周日晚上回,不耽误在上海的工作。”
石四箴说,“百年树人,人才是强国兴邦之本,教师是园丁,这个工作也很重要。现在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改革最前沿冲锋陷阵的战士,多给他们一些人文关怀,实在是太有必要了。”这是一位老教师的肺腑之言。
在谈到现在的教师队伍状况时,石教授的神情显得有些凝重。她认为,现在教师队伍的精神状态,总的来讲是好的,老师们是敬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比如,学术界的不正之风,科研论文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屡屡发生;有的年轻人工作不够踏实,责任心差。我们医学界有的专家开玩笑说,咱们辛苦一辈子了,弄得不好,可能会死在他们个别人手里(指责任心差的医生)。
“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刻不容缓。”说这话的时候,石教授显得成竹在胸。她还就这个问题一口气提了6条建议:
“第一,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深刻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过去常把教师比喻为蜡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我不这么认为,我把教师比喻为电灯,照亮了别人,展示了自己,丰富了自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要引导教师从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来认识自己工作的意义。
“第二,重视教师教育工作,加大师资培养的力度。要给教师培训、提高的机会,尤其是对青年教师,老一代要真诚地带、帮、教。
“第三,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中管理干部的水平。管理干部要站得高,看得远,要了解国际信息,了解本专业发展的走势,要有开阔的眼界,要有宽广的胸怀,要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第四,不但要重视培养师资人才,还要重视留住人才。要热忱地关注教师的生存状况,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关心他们的思想,关心他们的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安心心地乐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
“第五,实事求是,不搞惟学位论。教师队伍有学位要求是对的,但不能搞惟学位论。如果非有学位不可,那我敢说,世界上第一个博士生导师,他肯定是没有学位的,可他却培养出了优秀的博士,这该怎么解释呢!在现实生活中,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什么学位?上海著名的光学专家蔡祖泉有什么学位?不要让惟学位论压抑、埋没了人才。
“第六,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倡导建立尊师礼仪……”
说到这儿,她说:“现在校园歌曲是很流行的,能否倡导一下,让尊师礼仪也流行起来。在以前,我们上小学时,背着书包,见到老师是要鞠躬的,早上要说‘老师早’,放学后,要对老师说‘老师再见’。但是,现在大学里,我觉得师生礼仪很淡,见面顶多打个招呼了不起了。”
她说:“我们要珍视中华民族传统的尊师美德,虽然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这种美德不应随着时间而流逝。我经常到日本讲学,人家日本人的礼仪,包括校园礼仪,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其实,这种礼仪也是历史上从我们这里传过去的,不是他们的发明创造。我们确实应该弘扬、发展尊师礼仪。”
“因为,学生对老师行礼,可以让老师感到被尊重,”石教授显得语重心长,“如果学生对老师都是这样尊重的话,那么就会让老师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自爱、自重的精神力量,努力塑造自我为人师表的形象。”
“要想让学生尊重你,作为老师首先你自己就要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真心地爱学生。我的学生有的在美国,有的在南方,他们每逢过年都会给我打电话拜年,还有的劝我不要太累了。同样地,我也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对他们说,要注意身体,注意营养,还要注意安全。不管学生走多远,我的心总是牵挂着他们。”
石教授认为,师生感情是互动的。她说她很留恋一部电影,就是前苏联的《乡村女教师》。其中最后一个镜头:老师已经年老,她的很多学生在卫国战争结束后,回到她的身边举行联欢舞会。她拿着一个老花镜片,一个一个地看。这位老师的一生都献给了乡村教育,她一生的痛苦与幸福都体现在看学生时那慈爱的眼神之中。
其实,石教授本人就是一位尊师的典范,她在回忆自己的老师时充满了深情:“我是台湾省台南人,1956年从苏州的江苏师院附属女中毕业,考入了上海二医大。我上高中时是语文课代表,当时语文的分数分甲、乙、丙、丁四种,我经常得‘甲’或‘甲下’。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姓袁,叫袁瑞霖。他令我终身难忘,我回苏州就去看他,并且把我发表的论文送给他看,他知道我在单位工作得很好,所以就感到很安慰,很高兴。虽然我也是60多岁的人了,但我还是很尊敬我的老师,最后,在他去世前,我还特地去他的家里看望他,老师看到我时激动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石四箴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近百篇,主编或参编的著作十多本,她在儿童龋齿防治的系列措施及牙列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有关乳牙龋病、乳牙畸形牙、乳牙列及龋病敏感度等方面分析研究的结果填补了我国的许多空白。
儿童口腔医学在国际上虽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在我国长时期里却未被重视,儿童口腔的有关内容在传统的口腔医学教研书中只是一节,课堂上只讲20至30分钟。然而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每年的新生儿上千万,全国儿童总人数有3亿多。按照通常儿童乳牙病50%的患病率的比例,每年患各种乳牙病的儿童人数上亿万,相当于日本国的总人口。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口腔医学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人口的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石四箴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她不辞辛劳地对一万多名1—13岁的儿童进行乳牙龋齿患病情况的调查.首次获得了我国儿童乳牙患病率的数据和幼儿乳牙发育的数据,填补了国内空白,积累了宝贵的具有中国人种特色的第一手资料,为建立我国的儿童口腔医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她利用国内外各方面的关系,自筹资金和设备在上海医科大学幼儿园建立了儿童口腔保健基地。并定期对市内四所幼儿园的1600名儿童进行口腔检查,跟踪时代与社会发展给儿童口腔发育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我国目前唯一的一所儿童口腔医学研究所,其先进的仪器设备、严谨的管理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使研究所成为专业医生与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同时也吸引了发达国家的同行主动前来要求合作研究,而建立研究所没有花所在单位一分钱,500多万全靠石四箴从自己的知名度、学术造诣和友情吸引、筹集而来。
她所领导的学科被列入省部级重点学科和医学领先专业。她作为学科带头人,自己承担了极为繁重的科研与教学任务,一人就承担了17名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同时她又设计规划了学科的发展建设,她会同各方面的力量设计创建了专科诊室、保健室、研究中心和技工中心四位一的儿童口腔医学发展模式,成为国内第一,在国际上亦属先进。
由于石四箴在儿童口腔医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被国际同行誉为“中国小儿齿科星”“亚洲小儿齿科的权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她被国际学术界推举为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亚洲小儿齿科学会副会长,多年来一直担任日本东京齿科大学的客座教授,参与和主持了多次国际大型学术会议,或担任执行主席或作特别演讲,世界著名的东京齿科大学授予她为学会名誉会员,而在该大学百余年的历史上总共只授予十余位外国杰出学者以此殊荣,石四箴是其中唯一的一名中国学者。
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石四箴作为一位生活在大陆的台胞,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为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努力。为此她积极参加上海台胞的各项工作和活动,担任了两届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的副会长,为上海的台胞工作作出了贡献。近年内地又结合自己的专业,推动两岸民间交流,她说对台工作关键是要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而要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不是一句空话,重要的是要落到实处。她以自己的学术地位与号召力联合港台的同行,开展了沪港台在儿童口腔医学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她两次应邀赴台进行学术交流,先后到台湾大学、台北医学院、中山医学院、高雄医学院、成功大学、牙医师工会、长庚、新人类等大小医院访问与演讲,获得了一致好评,赢得了岛内同行的尊敬,有的岛内学者称她为中国人争了光,为故乡台湾争了光。由此也把两岸儿童口腔医学的交流摆上了议事日程。现在沪港台三方面学者为此已在沪进行了交流,下一届轮到香港,再下一届是在台湾岛内举行,目前筹备工作已展开,这项活动获得了沪港台学者的一致称赞,并获得了亚洲的同行的重视与羡慕。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台盟工作的需要,石四箴加入了台盟,1996年底担任了台盟上海市委副主委,她肩负的担子更重了,从某种程度来讲,党派工作对她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面对新任务,她拿出了在专业上刻苦钻研的精神,投入到了党派工作上去。
石四箴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爱人也是一位博士生导师,是著名的病理学家,曾长期担任大学的领导工作,女儿出国留学,学有所成,如今是一位法学工作者。石四箴忘我工作的精神和紧张的工作,使她难以周全地照顾家庭,对此家庭成员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石四箴不仅专业工作忙,台胞工作、台盟工作忙,而且其他社会工作也忙。为了照顾到各方面的工作,唯有节省做家务的时间和睡觉的时间,她平时每天只睡5-6个小时,吃饭常常是方便面、菜馒头、永和豆浆,有时边啃苹果边读写,早出晚归成了她的习惯,她舍不得在理发上花费时间,从结婚起一头短发就是她丈夫的杰作,平时她衣着朴素,大方,由于她素质好,随便什么衣服到她身上,便显得端庄,典雅。石四箴在生活上不讲究,但她的精神生活却是十分丰富的,每当工作劳累,或有难题一时无法突破,她便会打开音响,听起音乐,她出国买回来的多是各国著名的唱片,如在她家里摆满了古典的和各国有名的轻音乐片子。石四箴还拍得一手好照片,她的摄影技术不亚于专业人员,前不久,她用自己赴台访问时,在自己父亲就读的学校里、在体现台湾近代历史的安平古堡前、在日月潭边所拍摄的照片,加上一段音简意骇的话语,组成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叙述两岸人民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