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
返回




 

 

 

 

 

 

 


俞晓松: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本刊记者 徐晓燕

全国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俞晓松说,面对去年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国政府沉着应对,取得了很大成绩,实属不易。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占多大份额,处于什么位置,怎样寻求与世界共同发展的路子;中国实现城镇化,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怎样平稳顺利推进;中国经济怎样开拓国际市场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刻思考,深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不仅要发挥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也要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发挥对外开放、占有国际市场的作用。同时要注重培育、发展非公有经济,发挥好非公有经济进入并占有国际市场的作用。

俞晓松说,目前中国对外贸易总量达到世界第6位,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能把自己打造成跨国公司,把自己的品牌打入国际市场。

俞晓松委员说,过去几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迈出了关键的步伐,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进入了小康。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却已一枝独秀,中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俞晓松委员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是坚持开放和融入经济全球化。他说,这几年来,通过进一步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利用了后发优势,借鉴了发达国家的先进发展经验和科技成果,为我所用。同时,随着外商对华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市场需求也在扩大。外商在华采购大规模扩大,也带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大幅增长。

俞晓松委员还特别提出了打造中国跨国企业的问题。他说,目前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型企业资产相当雄厚,但这些企业并不是靠自身的发展,大多是国有资产重组形成的,严格地说是500大而不是500强。中国企业要真正靠自己发展,方法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市场。比如,松下、日立这些日本的电器品牌,不管家里有没有,消费者都知道。我们的电视出口量很大,中国产品质量功能都不错。今后,中国的企业也会发展成为跨国企业,那时,世界各地的消费者要买衣服,就会想到买中国的什么品牌;要买电器,也会想到买中国的什么品牌。谈到这里,俞晓松为中国企业家建言,“一个企业在发展伊始,就不能拘泥于自己是哪个地区、哪个市的企业,要把眼光放开。”俞晓松认为,把一定数量的中国企业打造成全球性的跨国企业还有一段路要走。企业要打破全国市场和地域上的分割。

俞晓松简历

俞晓松,浙江杭州人。现任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特邀顾问、中国市场协会会长。

1964年8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工业及民用建筑系。历任共青团北京市委统战部长,北京市经济建设总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市经贸委主任,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

1988年7月任对外经济贸易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

1991年6月任对外经济贸易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

1992年9月起任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副主任。

1993年5月起任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

1993年7月至1995年12月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委员。

1995年12月至1997年7月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

1997年10月任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会长。

1998年4月任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主任。

1998年4月当选第三届中国贸促会会长。

1998年在太平洋盆地经济理事会第31届国际大会上当选为PBEC董事会成员。

2002年5月当选第四届中国贸促会会长。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