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委员: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几点想法
本刊记者
徐晓燕
吴建民说,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舆论对中国的报道和看法出现了一些好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报道较为客观。然而,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成见仍然很深,总体形势还是很严峻的。要想改变这种状况绝非易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外宣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几对关系要处理好:
一、“上游”与“下游”
全球舆论机构五花八门。然而,舆论的“带头羊”(Opinion Leaders),并不很多。国际上出现某种舆论的时候,总是要经过一定酝酿,在某些研讨会上,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即所谓“舆论领袖”坐在一起,通过议论形成一种看法,然后通过传媒传播出去。舆论的“上游”中国人迄今是没有份的。但是这些舆论的带头羊、领袖,不少人与我们有接触。
郑必坚同志在博鳌论坛发表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演说,产生很好的作用。这项工作没有完,刚刚开头。可否以和平崛起为主题分别与美国、西欧和日本的“舆论领袖”进行研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评论。中方的看法也可在与他们进行交锋和碰撞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的大事,与“舆论领袖”讨论这个问题,他们是有兴趣的。
二、政府与非政府组织
全球的非政府组织,有好几万个。他们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影响在上升,他们要求参与国际上面临重大问题讨论的意愿在增强。非政府组织大量出现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这是一个国际现象。非政府组织大量出现,说到底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因为随着社会进步,各阶层人士参与意识在增强,一般的选举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们愿意就重大问题发表看法,对决策施加影响。中国也有一些非政府组织,但是在国际非政府组织集会的讲坛上几乎听不到中国的声音。然而,在许多国际讲台上,非政府组织是以反映人民的心声而自居的。他们的言论对国际舆论有一定影响,是应该考虑我们的人民团体、大量非政府组织如何有序参加国际活动的时候了。这项工作如果做好了,对影响国际舆论,推动外界对我了解,协助政府外交,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三、小机遇与大机遇
中国北京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上海取得了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这两件大事非同小可。奥运会开始于1896年,世博会开始于1851年,这两项活动是全球范围内举行的最大规模的活动,也是最大规模的外宣。中国人取得这两项举办权,究竟是一个小机遇还是大机遇,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我看来,国人对这个机遇的认识还存在很大误区。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小机遇上,以为奥运会是北京的,世博会是上海的,奥运会不过是热热闹闹、蹦蹦跳跳而已,上海世博会不过是一个“扩大的广交会”。然而,这两大活动是全国百年不遇的大机遇。近4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凡是获得了这两大活动举办权的国家,都把它们视为极大机遇,全国动员,奋力拼搏,使得这两大活动成为拉动经济、扩大合作、改善形象、提高国民素质的重大机遇。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今天中国的经济与60年代的日本经济有相似之处。日本举办了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和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由于日本全国动员,上下一心,使这两大活动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巨大动力。1961年—1970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11.4%,两大活动使日本经济跃上一个更高的台阶。韩国举办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和1993年大田世博会。这两大活动使得韩国一度乱哄哄、互相倾轧的政坛顿时平静下来,大家一心一意地搞好这两场大活动。1963年韩国人均GDP仅为69美元,1995年韩国人均GDP飞跃到10000美元。1992年,西班牙分别举办巴塞罗那奥运会和塞维利亚世博会,这两大活动使西班牙这个欧盟中相对落后的成员国大大缩短了同其他成员国的差距。1986年西班牙加入欧盟时人均GDP仅为6000美元,现在已经达到19000美元。
国人对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认识还停留在小机遇的水平上,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能全面认识机遇,就谈不上抓住机遇,更谈不上用好机遇。
四、政治与文化
我们在对外宣传工作中,特别强调政治,强调唱响主旋律,这是完全正确的。我在法国工作期间,一位到访的中央领导同志说,外宣要多从文化着手。这个看法是很有道理的。自1999年以来,中国在法国先后举办了文化周、文化季,现在正在举办文化年,效果非常好。通过弘扬中华文化,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览、演出,加深了法国人对中国人的认识,增加了他们对中国的亲近感。2000年冬季到2001年春季,中国在法国举行文化季期间,在巴黎举行了中国最新出土文物精品展,这个展览轰动了巴黎。法国人是没有耐性的,但是为了看这个展览,可以在雨里打着伞,排四五十分钟的队。进了展厅之后,还要排四五十分钟的队。他们看得很仔细,有人对我说,他看了十遍。展览会期间,一位法国朋友对我这样讲:“我看了这个展览,现在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当前的现代化建设搞得这样好,这不是偶然的。你们几千年前就那么杰出,你们现行的政策是植根于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出土文物展没有一句介绍中国现代化的成就,没有一句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然而人们却有这样的印象。如何“寓政治于文化”,减少“宣传”味,是一个值得深入研讨的大课题。
法国人十分强调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希拉克总统说,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单一化。他讲的“单一化”的含义是不言而喻的。法国人强调的文化的多样性是同我们在十六大报告里所主张的“维护世界多样性”是一致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些问题我们从文化着手去讲人家更容易接受。
祖国统一是我们中国人最关心的问题。我在法国期间,有一次同欧盟委员会前任主席德洛尔一起吃晚饭。他问了我台湾问题和中国统一的前景。我对他讲,中国统一的前景是不容置疑的。国家兴旺则走向统一,国家衰落走向分裂。这是古今中外常见的现象。今天台资大量涌入大陆,有近百万台商和他们的家眷长期居住大陆。台湾、大陆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而且,这种相互依存度在不断加深。同时,我还讲到了文化上的原因。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民族,共同受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熏陶。我告诉他在中国历史上,凡是主张统一,为统一而献身的,都是民族英雄;凡是搞分裂的,都是民族败类,是汉奸。我引述了南宋诗人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把它翻译成法文。我说,陆游是南宋诗人,距今有八九百年。他听完诗之后,首先反应,这首诗很美,随后说:“你讲的经济、文化的道理是站得住脚的。”我真希望我们有才华的艺术家、剧作家能够写一本关于陆游的电视剧,能到台湾、到世界各地华人社团中去放映,我想这会有利于促进祖国的统一。
吴建民简介
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从22岁起,吴建民就进入外交界,经历之丰富超过了众多同龄人。他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当过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他跻身常驻联合国的第一批工作人员之列。
1991年初,他成为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之后,他相继担任驻荷兰与瑞士大使。
1998年11月他被任命为驻法国大使。在这个岗位上,他参与了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工作。
现任外交学院院长。
2003年12月12日,当选为国际展览局主席。
吴建民印象:“批评了对方,还能让人家给他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