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
返回




 

 

 

 

 

 

 


冯骥才: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

本刊记者徐晓燕

  有二十多年全国政协委员资历的中国文坛奇才冯骥才,近年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后奔走于海内外,不时“振臂高呼”抢救正在迅速消亡的中国民间艺术瑰宝。

  “如果说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是在精英文化之中,那么中国民间文化就是中国老百姓情感的载体,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半,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与根基。我们过去没有好好地去认识它、保护它。”冯骥才话题直接切入他过去十年中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民间文化保护。

去年开始主持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工程的冯骥才,越来越觉得时间不等人。冯骥才说:“我感到,眼下的中国,几乎每一分钟就有一种民族文化在灭亡。”

“我急呀,我到哪都呼吁!”冯骥才激动地说。几年来,冯骥才就像一列宣传车,到处奔走呼吁。在政协会上,他向中共高层呼吁,到省里,他向省里高官呼吁,到地方,他向地方官员呼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就曾认真倾听过他反映,并对他的抢救工作表示支持。冯骥才一直在和时间赛跑。他去年一年跑了七个省,在甘肃采访时,冯骥才遇到一个唱民歌的七旬老太太,因为没有准备器材,工作人员只得返回驻地。当再度赶到那里时,老太太已经没有了。临死前,老太太还说了一句话:“他们怎么还没有来呀?”“也许这样的老太太就是民间的瞎子阿炳!”冯骥才说。

以冯骥才为首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一年来的工作影响到了港澳台,并在国际上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国际上的学者已注意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越来越注意保护自己的本土文化。

本月底,冯骥才领衔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开展第二批民间文化普查,包括港澳台在内一共涉及九个省份。国内部分由国内学者完成普查,而港澳台部分则分别由当地的学者完成普查。

冯骥才说:“我正在进行两个工程,一个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对全民族的民间文化进行拉网式的普查和梳理,一方面是用传统方式采风和文字记录,另一方面是用视觉人类学的方式,对民间文学进行调查,记录文学、歌谣、谚语,把它们拍成照片,用当地口音记录,这样我们的后代才有可能知道民间文化原本是什么样。另一个工程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做的‘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我们做得很艰难,没有钱,这两个工程预计要花十多年才能完成。”

1994年开始,冯骥才用三年时间,拿出自己几十万元的稿费,请100名摄影师,把天津老城“地毯式”地拍摄下来,并浓缩在一本图集之内。如今冯骥才的视野已“锁定”了全国范围内的民间文化遗产,他要实施一项浩大的工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这一工程实际上来源于冯骥才对目前中国民间文化的忧虑:

“充满中国民间文化气息的春节本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的体现,而我们现在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过了!”“无数的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带走的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的断绝!”“各地历史民居在大批拆除,传统名称的街巷被开发商改成了‘意大利花园’、‘罗马广场’、‘威尼斯小世界’。富裕起来的中国农村由南到北盖起的都是小洋楼。哪里还有中国的影子?”

冯骥才强调人们应该反省民间文化在一个民族里的意义,“进入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把历史的一切创造作为一种文化财富。”当中国去年以一系列的成功而令世界瞩目时,唐装与中国结大行其道。这足以说明,“越是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文化的大走向越是本地化”。

于是,两会期间忙着为中国民间文化奔走呼号的冯骥才决心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进行到底。他介绍,抢救工程内容分为三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中国民间艺术、中国民俗。目前中国民间文学部分已经有了三套集成:《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民间歌谣》

他还透露今后十年的计划:将中国56个民族的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的登记、拍照、录像;出版2000多个民俗县集本;出版120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出版中国民俗民间艺术分布地图册;向联合国推荐一批文化遗产名单;命名一批文化艺术之乡……“到那时,我们可以还中国文化的全貌。”冯骥才欣慰地说。

普查民间文化非常复杂,要耗费太多的时间。每天上午和晚上冯骥才还都要坚持写作,另外还有许多事情要处理。“我哪拿得出那么多时间开会呀?”

冯骥才透露,有时实在憋不住,就在会上写起文章来。“我相信不光是我感觉到时间宝贵参加两会的人都是社会精英,他们的时间肯定都很宝贵”。

所以,冯骥才对此次两会会期缩短大加赞赏,他同时呼吁,会议应该更少一些,更短一点,更实在有效。

冯骥才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他1982年开始任全国政协委员,至今已连任五届,这一身份在抢救民族文化遗产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冯骥才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可以直接将建议传到高层,这些年来,有关于抢救民族文化的讨论所行成的影响都来自政协这方面的声音。

冯骥才简历:

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1942年生于天津。初为画家,专事摹古。“文革”后为崛起的伤痕文学代表作家1985年以后,其“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50余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由《炮打双灯》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夏威夷电影节”和“西班牙电影节”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10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30种。

冯骥才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入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组织多次大型文化抢救行动,出版各种相关著作,发表大量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辨性与呼吁性的文章,并在海内外举行相关的演讲,对当代中国文化界产生深远影响。

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天津市文联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